夏涛,陈尚,夏飞,王翠翠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2.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
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述评
夏涛1,陈尚1,夏飞2,王翠翠1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61 2.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266100)
开展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推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海洋产业集聚的内涵、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概况和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展望,即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海洋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构建协同发展的海洋产业集聚格局以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海洋产业;产业集聚;生态环境效应;海洋经济
“十二五”以来,随着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洋产业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在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可加强对周边其他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有助于地区间优势资源互补并形成联动效应。海洋产业集聚有利于相关产业的积极合作和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进而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1-4]。
产业集聚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通过生产要素向最适宜从事经济活动的区块集中,以空间布局的合理集聚来推动经济发展进程[5-6]。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具体来说,海洋产业集聚是指不同海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或上下游产业在一定区域空间高度聚合,海洋经济的发展要素进一步向海洋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的现象[7]。海洋产业集聚可更好地发挥其对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陈国亮[8]研究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12年间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海洋产业集聚表现出海洋产业单中心结构和多中心结构交替转换、空间分异显著以及空间连续性增强3个空间演化特征,且分为空间更加集中、空间大尺度变迁和邻近地理变迁3种不同演化类型。杜军等[9]指出海洋产业集聚具有资源禀赋属性、空间集中属性、网络属性以及产业和主体关联属性。
在衡量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时,研究者通常使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数法、投入产出法、赫芬达尔指数、生产服务业比重和产业关联系数等方法。由于具有计算简便、数据易得和测度结果直观可靠等特点,区位熵数法应用较为普遍。卢曼妮等[7]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的测算方法,即海洋产业集聚系数,可相对全面反映海洋产业集聚特征。
黄瑞芬等[10]利用改进的区位熵数法对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2001—2006年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海洋第一产业聚集程度过高、海洋第二产业聚集优势不明显和海洋第三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等问题。傅远佳[11]采用区位熵法分析发现,北部湾经济区2000—2009年的海洋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集聚水平不高且优势不明显。童正卫[12]和金炜博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呈平稳发展态势。纪玉俊[14]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已呈现集聚形态,海洋产业集聚特征已比较明显。王涛等[15]运用多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集聚具有空间差异性,其中集聚水平最高的是海洋矿业、海洋盐业和海洋油气业,集聚化趋势明显的是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渔业。张群等[16]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发现,2006—2013 年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赵祥[17]和朱利国等[18]通过比较分析发现,2006—2011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不高,各地海洋产业表现出集中和分散并存态势、弱分散态势以及显著的集中态势。高源等[19]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形成海南等4 个海洋产业省级空间集聚区。杜军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产业集聚的发展势头较好,但发展水平不高。纪玉俊等[20]采用区位熵指数分析发现,从横向上看,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的布局呈现出空间非均衡性;从纵向上看,海洋产业集聚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集聚态势明显加快。赵昕等[21]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了我国海洋产业分布的均衡度。李青等[22]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分析发现,2001—2005年江苏沿海地带的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船舶业呈现逐步集聚的趋势。
童正卫[12]指出在浙江省海洋产业集聚的资源环境影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资本因素,其次是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纪玉俊[14]提出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相关政策、区域经济差异和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是影响海洋产业集聚的因素,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决定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常玉苗[23]从宏观角度提出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和海洋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王涛等[15]对2001—2012 年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位、产业递增规模、产业波及效应和差异化竞争等因素影响海洋产业集聚。陈国亮[8]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集聚受产业关联以及知识外溢、海洋运输成本、海陆联动和中心港口辐射等因素影响,其中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实现,海洋运输成本与海洋二、三产业的协同集聚成倒U型关系。周卫华等[24]和张岑等[25]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和FDI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其生态环境效应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产业经济学和环境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4.1.1 负外部性生态环境效应
Ren 等[26]分析上海市1947—1996年城镇化、土地利用和水质的关系后发现,产业集聚引起水体质量降低。赵海霞等[27]基于生态环境容量,提出不适当或过度的产业集聚将产生负性环境效应。张可等[28]运用2002—201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程度加重,且环境污染对产业集聚具有反向抑制作用。任建兰等[29]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2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4.1.2 正外部性生态环境效应
彭建等[30]分析丽江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3 年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产生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王崇锋等[31]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集聚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王海宁等[32]、沈能等[33]和李顺毅等[34]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可改善碳生产率,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李勇刚等[2]运用1999—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产业集聚具有正外部性生态环境效应,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将会改善生态环境。
4.1.3 非线性生态环境效应
蔺雪芹等[35]分析武汉城市群工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发现,1997—2004 年为正向生态环境效应,而2004—2006年为负向生态环境效应。闫逢柱等[36]运用2003—2008 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分类数据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在短期内可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但长期内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原毅军等[1]、李筱乐[37]、杨仁发[38]和刘习平等[39]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并非是线性相关,当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反之将加剧环境污染。张晓青等[40]的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工业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但同时导致大气环境质量下降。钱晓英等[41]的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京津冀地区的工业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属中级协调水平。
于谨凯等[42]基于2000—2011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海洋产业集聚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洋产业集聚高于最佳水平时,会产生负外部性生态环境效应。滕欣等[43]对天津市2000—2012年的区域承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海洋产业集聚处于初级阶段时,对环境的污染大于对环境的保护,但处于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时,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黄瑞芬等[44]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环渤海经济圈的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好,资源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王志红[45]的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10年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程度从低度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趋向于转好。刘喜芳[46]和王艳明等[47]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的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存在长期稳定的耦合交互作用,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高源等[19]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2 年海南省等4个地区的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基本协调,并呈逐步上升趋势,目前协调水平为中等。张群等[48]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 年福建省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尹玉蓉等[49]的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2007—2013年海洋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状况逐步改善,总体上为耦合协调发展。
目前国内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整体薄弱,具体表现为相关文献不足、理论研究欠缺和研究领域有限。今后应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创新研究方法,合理评估因海洋产业集聚引起的资源集聚和人口集聚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探讨海洋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因素、机理和规律,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②采用多种方法对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动态模拟海洋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演化过程,探索协同发展途径;③基于GIS 等空间技术实现沿海地区海洋产业规模、空间结构和生态格局监测的动态化、实时化和分析的可视化,全面、深入地了解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
此外,海洋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时空跨度大、领域广,涉及不同海洋产业和生态环境多个复杂系统,须融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化海洋产业,以生态化标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形成“产业-生态”融合的结构,实现海洋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
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创新平台,实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探索科技引领、市场主导、环境优化的海洋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模式。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生态建设,以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促经济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形成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示范区在海洋产业集聚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区域性海洋功能平台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1] 原毅军,谢荣辉.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J].科学研究,2015,33(9):1340-1347.
[2] 李勇刚,张鹏.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27(5):97-106.
[3]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10-118.
[4]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4-24.
[5] 解力平,徐银泓.推进海洋经济区域集聚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聚研究[J].浙江经济,2007(9):46-47.
[6] 高爽,魏也华,陈雯.发达地区制造业集聚和水污染的空间关联:以无锡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5):902-912.
[7] 卢曼妮,陈菲菲,郑庆昌.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5):33-35.
[8] 陈国亮.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J].经济地理,2015,35(7):113-119.
[9] 杜军,鄢波,王许兵.广东海洋产业集群集聚水平测度及比较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6,33(7):57-62.
[10] 黄瑞芬,苗国伟.海洋产业集群测度:基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比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28(3):132-138.
[11] 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126-129.
[12] 童正卫.浙江省涉海企业集聚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
[13] 金炜博,高强,于水仙.浙江省海洋产业集聚实证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24):225-226.
[14] 纪玉俊.我国的海洋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3.
[15] 王涛,何广顺,宋维玲,等.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与识别[J].海洋环境科学,2014,33(4):568-575.
[16] 张群,魏远竹.基于熵值法的福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6):13-17.
[17] 赵祥.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岭南学刊,2013(4):98-103.
[18] 朱利国,吴凯昱,谢曼露,等.中国沿海省份海洋产业集聚态势演进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167-171.
[19] 高源,韩増林,杨俊,等.中国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8):946-951.
[20] 纪玉俊,赵娜.海洋产业集聚对区域海洋经济分异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渔业经济,2016,34(1):5-12.
[21] 赵昕,余亭.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评价[J].渔业经济研究,2009(3):11-16.
[22] 李青,张落成,武清华.江苏沿海地带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变动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0(4):106-110.
[23] 常玉苗.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测度及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2):100-105.
[24] 周卫华,周琴,熊德平.金融发展、FDI 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15,17(3):1-6.
[25] 张岑,黄幼飞,熊德平.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海洋产业集聚:基于Panel Data 模型的省际差异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5,17(4):103-108.
[26] REN W,ZHONG Y,MELIGRANA J,et al.Urbanization,land use and water quality in Shanghai:1947-1996[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3,29(5):649-659.
[27] 赵海霞,王梅,段学军.水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太湖流域产业集聚空间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2,3(8):1530-1536.
[28] 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6):70-82.
[29] 任建兰,徐成龙,陈延斌,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工业结构调整与碳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35-42.
[30] 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31] 王崇锋,张吉鹏.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的定量研究:基于CR4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40-144.
[32]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 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0,36(9):69-79.
[33]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2):40-47.
[34] 李顺毅,王双进.产业集聚对我国工业污染排放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4(8):128-130.
[35]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12):2234-2242.
[36] 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1,29(1):79-83.
[37] 李筱乐.市场化、工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4,31(8):39-45.
[38] 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23-29.
[39] 刘习平,盛三化.产业集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演变规律[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5):90-100.
[40] 张晓青,王雅丽,赵而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工业集聚与扩散的区域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4,35(7):118-123.
[41] 钱晓英,王莹.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J].统计与决策,2016(3):103-106.
[42] 于谨凯,刘星华,单春红.海洋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J].东岳论丛,2014,35(12):140-143.
[43] 滕欣,徐伟,董月娥,等.区域承载力与海洋产业集聚的动态效应:以天津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1):27-32.
[44] 黄瑞芬,王佩.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2):39-42.
[45] 王志红.浙江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2(7):19-22.
[46] 刘喜芳.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资源的耦合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3.
[47] 王艳明,刘弈,王静.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J].经济统计学,2014(1):123-135.
[48] 张群,魏远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6):47-52.
[49] 尹玉蓉,朱洪兴.长三角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4):24-25.
ReviewofEco-environmentalEffectsofMarineIndustrialAgglomeration
XIA Tao1,CHEN Shang1,XIA Fei2,WANG Cuicui1
(1.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Qingdao 266061,China; 2.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The study on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arin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coastal area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situ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marine industry agglomeration.On this basis,prospects 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e future were proposed,including expanding the depth and scope of research,adhering to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constructing a coordinated developing pattern of marin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area.
Marine industr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Environmental effect,Marine economy
P7
A
1005-9857(2017)10-0040-05
2017-03-01;
2017-09-19
国家海洋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黄河三角洲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2013722);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黄河三角洲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2013G41).
夏涛,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