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凤珍,钱 越
河北地质大学 a. 社会科学部、b.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
——基于长城经济文化带的思考
任凤珍a,钱 越b
河北地质大学 a. 社会科学部、b. 艺术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长城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表征和厚重载体,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创新性地展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并在更大的格局下,深入思考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构建中国社会整体的、互相尊重、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推动长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长城所在区域实现全面、协调、可续发展。
长城;长城文化;当代价值
长城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表征和厚重载体,长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长城伴随和见证了自东周以来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因此,只有深刻地研究和了解长城所蕴含的价值,才能理解长城,读懂长城,只有深入挖掘长城历史文化当代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文章主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依托长城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创新性地展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推进长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并在更大的格局下,深入思考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进而促进构建我国社会整体的、互相尊重、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推动长城所在区域实现全面、协调、可续发展,以全新的视野探索长城保护和发展的路径[1]。
众所周知,长城的修建历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终于明朝末期,其间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2],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人们向往和平、热爱家园的图腾,更是尊崇和为贵的中国式睦邻友好关系的重要载体。作为人类社会现存的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长城是唯一能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与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有着厚重的血肉关系,而且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态和资源等方面关系紧密,纵观长城的形成发展史,其当代价值内涵“长城精神”早已成为一种形神俱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
(一)长城的历史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王朝都相继不断积极建造长城,其大致原因可归纳为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原王朝和以骁勇善战闻名的草原游牧民族之间不同统治文明的碰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中原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政权形式。北方诸如匈奴等游牧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觊觎中原文明的繁荣与富足,经常南下掠夺,使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战患不断,与其毗邻的燕、赵等诸侯国率先修筑长城,作为人工军事防御堡垒。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为了彻底解除北方威胁,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3]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逐步向西拓展,使得秦长城这道军事屏障呈现“延袤万余里”[3]的宏伟景象。
汉朝时期,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后,也对长城进行了加固修筑。到了北魏时,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再次南下掠夺,北魏也曾修筑长城。除此之外,北齐、北周、隋朝以至明朝的统治者,都很注重这道军事屏障的整修,相继修建过长城。
明长城在我国古代长城的修筑史上是重要的一笔,我们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墙体,大多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有数据统计,明长城经历了十多次大的整修,成为长城工程的重要典范。因此在我国古代,长城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陆上军事防御堡垒。
从长城的铸造历史来看,它最大的意义也在于军事上的防御外敌作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高高树立,一定程度上威慑了进犯的敌人,给历代饱受战乱折磨的百姓以心理上的安全感,高大的城墙是一种很难逾越的障碍,对当时中国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的掠夺,修筑长城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办法,真正有效地减少了北方地区的冲突和战争,在时间以及空间两个维度上保障了历代王朝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
长城在古代主要是为了军事御敌,在现代,它还是中华民族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见证者,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河北的山海关、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地的长城沿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全面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斗志和决心。
(二)长城的文化发展
历代王朝对于长城的修筑以及改进,虽然源于军事上的屏障防御,但却带动了“长城轴心”经济带的发展。在修筑过程中,大量军队被征调到修筑第一线,因此必须解决守城将士军备给养的供应问题。为此,以秦朝为例,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经济的开发建设,“因河为塞,筑西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3]大量的农民开始了“徙民实边”之路。历史上长城沿线许多关隘都开通口岸,使多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成为了可能。而随着屯田实边政策的不断施行、互市贸易的不断发展,这个原本的军事防御工程展现了其更加卓绝的魅力——有效地开发了曾经的蛮夷之地,以长城为轴心的经济带发展不断壮大,而以此为基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不断得到传播。《明史》曾经记载“九边生齿日繁,边民始知有生之乐”说的就是这时的场景。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长城沿线经济发展的历史与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建设密切相关,构筑、护卫长城防线刺激了以长城为轴心的边地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方面来看,长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传播中原王朝封建文明、促进各民族经济繁荣的作用。以长城沿线地带为轴心真正做到了军事防御基础上的经济开展与文化传播,至此,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带初具雏形。
长城是我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线性、带状文化遗产,其最初的防御目的体现着的正是戍守安边、友爱邻邦的战略思想和文化主旨。而随着历代王朝对于长城建造过程的推进,通商口岸的开启,不仅促进了双边互市贸易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加速了长城沿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体现了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
(一)长城历史文化
长城是我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外广大人民对长城的综合价值有着广泛的认同,这是新时期我们赋予长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中国有句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直以来,国人以长城精神为一种信仰,它代表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有关长城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构筑、建筑艺术等等,以它们的独特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4]
研究长城形成的历史,不难发现长城的军事防御目的与沿线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不断地感染着长城以外的游牧民族,使他们不断得到长城文化的濡养。双方之间的隔阂在不断缩小,生活习惯上也在慢慢磨合,不同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以中国古代的长城为纽带,军事防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
(二)长城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长城集中体现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古至今,人们赞颂长城,不仅在于它的雄奇壮美、巍峨险峻,更由于它在抵御外敌、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等方面的卓绝贡献,因此说长城熔铸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万里长城永不倒”虽是一句口号,却也最为恰当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一身铮铮傲骨、凝聚朗朗硬气,数千年来恒存发展的真理。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内核亦是长城历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凸显。
第二,长城承载着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上,人们最初建立长城是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疆游牧民族的不断进犯,随着长城的建立和历代的不断修补,长城内外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也在持续地碰撞、融合,在长城沿线地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城经济文化带”。
第三,长城凸显了中华儿女共御外辱、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抗战时期,河北山海关、内蒙古大青山等地的长城沿线,全民族反抗外敌、共御外辱,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最大彰显,激发了全民抗战、保家卫国的斗志,长城文化丰富并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段历史,都成为长城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长城涵养着长城沿线各地经济的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有着重要作用。长城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资源,结合长城沿线区域的自然景观等资源要素,打造长城沿线特色经济产品,促进长城沿线经济带的发展。
(一)长城历史文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象征和国家形象标识,是特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的有着深刻时空概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现存最为宏伟的文化遗产之一,纵观长城全貌,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省丹东市,在中国的版图上蜿蜒于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其间穿越了戈壁、荒漠、高原、峻岭,犹如盘桓在祖国版图上的一条卧龙。长城所在区域目前大部分在北京、天津、河北全境、辽中南和西北地区的北部沿线,尤其集中在京津冀一带,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是新时期我国伟大发展战略之一,万里长城成为京津冀区域的突出特色,单就河北省而言,万里长城横穿河北,与京津相连结,在河北境内长达2 000多公里,精华地段20余处,大小关隘200多处,是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区段[5],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把长城历史文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把长城所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联合起来,规划长城经济文化带的发展,助推京津冀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长城经济文化带是以长城为轴线,以长城链接起来的京津冀各大城市和乡村聚落为节点,以长城所在京津冀区域为主体,各级城市和乡村对自然环境、乡村聚落、区域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合理分工、有序组织的综合体。[1]目前这些综合体中的长城遗产、景观环境( 包括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 、民俗文化等[6]要素的集合效应还没有得到深入发掘,建构以长城当代价值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文化带有助于整合长城遗产、景观环境( 括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 、民俗文化等资源、使其突破同类界线,建立各要素的协作关联,具体而言,建立长城经济文化带的目的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从区域发展和协同创新的角度对长城资源进行及时的抢救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1],如充分利用长城沿线山脉具有良好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实现资源对地方的带动作用,提升本地能源自给能力,降低电力供给成本,全面促进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7],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探索长城经济区创新、协调、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因此,打造长城经济文化带,有利于促进长城历史文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加速实现中国梦。
(二)长城精神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长城精神在当今仍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文化根源上,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长城文化的延续;充分表达了21世纪中华民族崛起的雄心壮志,是划时代的经济强国战略,符合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现实国情。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图腾史诗中的最强音符。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就是继承和发扬古老的长城精神,发扬民族热爱和平,与人为善,以邻为伴的优秀民族风格,构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脉络上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成长史、中华民族阶段性崛起的续写篇章;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奋发图强,强国战略的新蓝图。“一带一路”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追求和平,不断崛起的精神。“一带一路”是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和举措,而这种精神的文化根源、崛起的动力,就是来自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精神的载体。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因为人类的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人类如果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人类就没有文明。要做一个文明的民族,必须要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满足人类精神的这种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就是找到本民族的精神载体,特别是国家和民族在凝聚和激发精神力量之时,更需要载体。长城,赋予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安全感和强大的精神归宿。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中都是这样的。当今,长城虽然丧失了建筑之初军事上拱卫和平的实际作用,没有人再需要修筑长城来保护家园,或者到长城上去寻求安全庇护,但是长城功用的蜕化,却在文化上滋生了巨大的精神作用,它鼓舞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追求和平,不断崛起。人们在谈到民族危机或者崛起之时,往往借用长城来比喻自身的勇气和力量,认定长城精神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追求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必须关注和研究长城文化精神。
(三)长城历史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向海外和世界传播的精神核心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201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文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来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如何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是我们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长城历史文化无疑可以充分发挥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广泛传播和快速崛起的精神核心与综合平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优势正在迅速地显现,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同。长城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走出去向海外和世界传播,可以显著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软实力,即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的清醒认知;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长城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长城历史文化这个载体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彼此的互信,推动双边多边的合作,形成双赢、多赢、久赢的局面,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国际环境。
历史和现实表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不易巩固。一个民族完全觉醒和最终崛起,必须是文化上的觉醒和崛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长城历史文化的世界传播有助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互相的学习、吸收,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我国长城保护与利用发展至今,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问题,尤其是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问题。长城区域保护与利用差距拉大,将从根本上动摇长城沿线乡村和谐社会的基础,阻碍长城沿线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长城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把长城历史文化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范畴内进行思考和谋划,建构以长城历史文化为核心价值的经济文化带,考量其对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地方各项事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基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战略,探索长城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和创新模式,提出长城历史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途径。
(一)成立长城文化经济带协同发展工作委员会
由于长城横跨区域广泛,多为县域行政分界线,因而往往城南(或称关南)一县,城北(关北)一县,缺少统一规划与高层协调,这样的行政划分,很容易使长城的保护、管理与开发无形中边缘化,接邻两区域都很难进行长城沿线的开发[7],因而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机制是长城文化经济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层面成立长城文化经济带协同发展工作委员会;在地方层面,成立各区域长城文化经济带协同发展工作委员分会。无论国家的工作委员会或工作委员分会都高于各自对应的行政部门的权责,具有指导协调与监督长城沿线各区域的工作,协调解决区域内产生的纠纷。
(二)制定长城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建立“国家级——重点区域级——地市级”三位一体长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国家级强调制定长城经济文化带统一规划,全方位立体化审视万里长城的战略性价值,实施保护性大开发战略。重点区域级针对长城经济文化带重点沿线区域如京津冀以及其他重点沿线区域的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和周边的建筑等各个要素的合理规划和适度开发利用。地市级具体行动的开展需要在前两个层级的统领下实现,并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强化对长城经济文化带的协调职能方面,探索出一条长城文化特色融合经济发展和长城保护共赢之路。促进长城区域乡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素质,推动长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主线,构建一体化的长城经济带
遵循历代长城遗迹所在地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实现长城文化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有序互动。坚持在长城保护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跳出 “就保护而保护”的约束,研究建立国家和地区不同层面的长城经济带投资与金融政策体系[7],国家可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率先规划东段长城经济带,先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长城生态经济带、旅游养生经济带和清洁能源基地等产业功能区,然后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区延伸发展[7]。地区层面立足区域特色,研究跨区域山林土地开发合作战略和政策,以农林牧业作为支柱,工矿业为辅助,有助于在整个长城经济带,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长城历史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和创新模式
长城历史文化走出去的基本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通过对长城历史文化的时代内涵的阐释,树立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和平发展的形象、文明进步的形象、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形象和改革创新的形象等,长城历史文化走出去的创新模式是依托互联网+,借助新媒体技术,转变展陈式文化推广理念,打造长城历史文化与市场的有机融合,积极组织先进的科技力量积极地利用航拍、激光扫描、空地遥感、3D、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把长城及周围的各种设施进行数字化整合,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构筑和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长城历史文化的传播路径,创建长城历史文化的多维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媒体平台,增强长城历史文化传播的趣味性,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向世界出口大量体现长城历史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产品,积极培育外向型名牌文化企业和名牌产品,让长城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义丰, 谭杰, 陈美景,等. 中国长城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280-284.
[2] 佟国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N]. 中国文化报, 2016-03-11(006).
[3] 屈琳.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3(2):153-156.
[4] 李奋起. 长城与中国文化[J]. 民主, 2012(1):40-42.
[5] 引自百度百科数据[EB/OL].baike.baidu.com/item/长城/14251#hotspotmining.
[6] 汤羽扬, 刘昭祎, 张曼. 区域协同发展框架下的“北京长城文化带”建构初探[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2(3):1-5.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2003(1):55-58.
[7] 王清标. 让长城成为北方协调发展新纽带——对打造长城经济带的思考和建议[N].中国经济导报, 2015-01-01(B06).
(责任编辑:吴 星)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Great Wal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Reflections o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elt of the Great Wall
REN Feng-zhen, QIAN Yue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The great wall is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 and heavy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 Innovative display of the Great Wall of the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unique charm, and in a larger pattern, the deep thinking of the Great Wal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ontemporary value, to build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respect, rational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s a whol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Great Wall, and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Wall.
the Great wall; culture of great wall; contemporary value
G05
A
1007-6875(2017)02-0135-06
��日期:2017-03-02
10.13937/j.cnki.hbdzdxxb.2017.02.026
任凤珍(1968—),女,河北青县人,博士,教授,河北地质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法学、社会学。钱越(1988—),女,吉林辽源人,硕士,河北地质大学艺术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广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