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和陪伴学生情感成长——浅析半社会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2017-03-06 04:57高立伟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陪伴辅导员

高立伟



参与和陪伴学生情感成长——浅析半社会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立伟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136000)

在现代社会体制和社会道德感知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养成不仅是一所高校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和陪伴学生的情感成长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可行之路。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情感成长;参与;陪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行为养成、情感养成以及政治理念养成的必要手段。而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以其特殊的身份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班主任”角色、“父母”角色。在这种角色制度里,辅导员由一种职业和个体逐步转变为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存在和凸现出来。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也就决定着学生们的情感成长。是干预、顺从、指导还是参与与陪伴,则成为了高校辅导员必须选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一部情感长成史

(一)情感适应期

大一新生离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环境和亲人朋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生活,自然地要适应一种新的地域生活方式。这使得这些学生很容易进入一种心理应急状态,这就是心理学所谓的“心理间歇期”或者“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对所有事情和人都感觉到陌生和不信任。一个寝室的同学可能来自不同省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各自的民族风俗;一个班级的同学,只有上课时候能见面,下课就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一学期下来都认不全班级的所有同学;和专业课老师见面只是上课的时候,和辅导员老师接触也仅限于部分时间,完全没有了高中时在校就与老师在一起的阶段,所以学生要适应。这种习惯和生活学习方式的适应是学生大学期间情感养成的基础和开始,只有打好了这个基础、很好的适应了这个开始才能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方向,完成情感认知形成。

(二)情感成长期

经过了一年的情感认知,学生们逐步转变为情感体验,在这种个体自主性的发展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对周围生活环境变化的体验以及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生活能力的加强,导致自我角色体验的完全转变和成熟。这种情感成长是学生们逐步改变了依靠和听从,向自我决断、自我设计、自我理解的阶段逐步发展。在这种自我认知的情感长成后,学生则形成了独立的自尊和独立的自我价值评介体系。这也就预示着学生情感成长期的正式过渡完成。这个时候应该是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

在这种情感成长期中,学生的情感认同逐步经历了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经过了专职老师和辅导员老师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规划教育,那么,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形成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情感认同体系。反之,则会形成处事消极,生活空虚的情感认同,每天都生活在浑浑噩噩、对生活茫然的状态中。所以说,学生的情感成长期是一把双刃剑,决定着或者说指引着学生的情感发展方向进而影响着学生对未来、对人生的规划和认知。因此,正确情感培养和引导则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二、参与学生情感长成

(一)学生情感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喷爆的今天,大学生们更是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最前沿的手机、最前沿的电脑、最前沿的社交软件、最前沿的网络体验以及最前沿的生活方式。这种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之余也在另一方面逐步改变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买东西不需要实体店了、吃饭可以不下楼了、视频可以微信了、写东西可以粘贴了等等,总之就是不和周围的人交流也可以生活、不去活在众人之中也可以生活。对网络、父母的依赖,对社会的不信任导致了当今学生生活的特殊性,认知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途径,在另一方面多样的认知方式也给学生对传统教育产生质疑提供了便利,让学生在无形中强调了个性行为的发展,过分认可了自我意识的作用,逐渐形成了极端的多元化的个性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里,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服务发展不能有机的结合,反而矛盾重重,激进化、功利化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进而扭曲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方式。面对这种复杂的高校学生现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则逐步凸显出来,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二)参与成长

在高校里,一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自己一个人面对吃穿住行以及和别人交往。在这个过程里,众多的第一次合起来决定了学生情感认知体系的发展方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承担起这个阶段对学生思想认知养成的重要责任和义务。然而,如何培养、如何引导则又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考虑和思考的。刚刚经历过高中思想叛逆期的学生是不可能接受一味地说教和填充的。那么,参与学生成长则成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方案。

在高校里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成人来看,也就是自觉性成人认知已经逐步形成。那么,他们都希望老师、同学能够以一种平等的方式来接触和交往。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已经不再是小学、中学时候的高高在上、完全服从的角色了,应该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心灵的导师。从学生的生活上关心、心灵上慰藉和指引,逐步亲近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参与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中,参与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中。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指导变成引导,由教育变成参与。在整个学生的情感成长期中,参与其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的内在要求。

三、陪伴学生情感长成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高校这种半社会状态下,自然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路线。这种个性发展在某种特定的时候会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里的自有认知体系,然后,就会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接受、必须打击的局面,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面对学生个性化的选择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张弛有度、管理合理、与时俱进。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按照一定的大方向,不脱离道德底线的限制和正常认知体系的约束。让学生掌握好生活的“度”,学会传递爱、创造爱、感受爱,在充满认可和肯定中进行自我个性的发展。

(二)陪伴学生情感养成

在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也不会融合在一起。往往都是“看管式”“班主任式”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满了敌视和排斥。他们认为辅导员老师只是请假的、检查寝室的和扣分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在这种教育成果里已经没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存在感,也达不到引领学生思想认知体系养成的效果。学生们需要的是“父母”和“朋友”而不是“老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陪伴学生成长的“父母”。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动。

总之,高校这种半社会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理念正在被大时代时期的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所冲击。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培育出一代代优秀的时代建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和任务。那么,参与和陪伴学生的情感成长就必将划入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里程里而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纳。

[1]车定祥.高校新生入学教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郎全发.论大学生的成才目标[J].甘肃农业,2005,(12).

[3]陈珍民.辅导员要善于运用网络教育管理实现学子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8).

[4]孙壮,韩轶.论博客时代下的辅导员“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2).

(责任编辑: 孟睿)

G641

A

1007-421X(2017)01-0034-02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陪伴辅导员
陪伴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陪伴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