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力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
□鲁力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思想政治教育代表一定的社会文化理想,需要加强文化自觉,以更好实现自己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的双重自觉,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现代意识”与“传统情怀”的双重自觉,寻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的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精英品格”与“大众取向”的双重自觉,坚持主导思想的严肃性、高雅性与形式的活泼性、易接受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崇尚科学理性”与“回归日常生活”的双重自觉,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性的同时,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化为无声的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崇尚科学理性;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源自费孝通先生。他曾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可见文化自觉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任何一个人类群体必然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也就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可以看作文化自觉的最早的表达。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个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更为彰显。在世界文化潮流激荡的21世纪,文化越来越成为事关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不断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代表一定的社会文化理想,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构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加需要文化自觉,以更好实现自己的使命。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思想的灵活性、多变性、复杂性空前增强。同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侵蚀一刻也没有停止。如何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有效抵御西方形形色色腐朽落后思想的腐蚀?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些问题有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线,应该构筑一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火墙,阻隔西方消极文化思潮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应该勇立潮头,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的文化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要立足中国。根深才能叶茂,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在中国。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样立足中国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中国的文化传统。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文化价值、文化取向。要做好中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不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握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中国属于农耕文明,中国人具有安土重迁、爱惜土地的文化心理。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制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方针,并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因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取得了成功。国民党的失败就在于脱离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任由地主盘剥农民、侵蚀农民土地,因而丧失民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增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自觉。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源于实践的需要,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能等同于纯理论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历史,当今中国的实践越来越获得世界意义,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去研究、把握。立足中国实践,一方面需要我们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实践性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把中国实践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放到世界历史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去揭示其意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2]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并且是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学科,理应成为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许多问题都带有全球性的特点,如环境问题、发展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都需要全人类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许多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超越国界与民族的藩篱,突破自身眼界的阈限,睁眼看世界,面向世界。首先,面向世界性的问题。在现代化凯旋高歌之际,从西方到东方很多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空虚,虚无主义腐蚀着人们的理想信念,物质的富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安顿,一些人处于躁动与不安之中。同时,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狂飙突进,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带到世界各个角落,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应运而生,冲击着人们淳朴的信念和古老的信条。精神危机现象在世界范围蔓延。怎样在物质富裕以后给心灵一个家园,给精神一片蓝天?物质主义泛滥,物欲横流之际,怎样重新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文明的冲突日益成为现实之际,怎样维持信仰之间的和谐?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世界文化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其次,吸取世界文化成果。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文化心态要不得。但是我们吸取世界文化传统也不是没有区分、没有鉴别地生吞活剥。在这一点上习近平同志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2]最后,立足于构建具有世界话语权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走向世界,在国际话语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否则难以改变“西强我弱”的话语态势。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一直以来,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大攻势,我们都是采取被动防御姿态,但是效果有限,治标不治本。只有对西方主动展开话语交流交锋,争夺话语权,才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
传统与现代是一对时间范畴,也是标志社会结构变动的范畴。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两种异质的社会形态。传统社会是以同质性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的诸领域尚处于未分化的状态,社会整合主要依靠政治权威来进行,政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和文化领域缺乏自己的独立性。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私人生活被公共生活主宰,具有某种直接同一性。传统社会在价值领域同样处于未分化状态,由政治大一统带来的统一价值观主宰人们头脑。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感觉一种稳定感、确定感。人们不会感到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和分歧带来的苦恼。现代社会则是以异质性、分化性为特征的社会,社会生活的诸领域处于剧烈的分化状态,社会整合难度加大,经济、文化都从政治领域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王国,不再以政治为自己的最高根据。现代社会在价值观领域同样处于剧烈的分化状态。多元价值观带来了人们存在主义焦虑,生活在现代的人们虽然自由,但时时感到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渴望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体系的传统情结,又不得不面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分化的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得到高度认同,人们自觉追求主流价值观的指导。应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追求天然合理。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不能没有一个先进的主导价值理念,否则就难以形成价值认同,就会缺乏共同的道德规范,从而陷入莫衷一是的迷茫之中,整个社会就会纷争不止。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确立整个社会认可的共同的价值基础是可能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必然具有某种相通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筑于相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必定具有同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自觉反映经济基础的现实要求,整合社会思想意识,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追求、价值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时代的变迁,放弃对过去一元权威的幻想。传统社会那种纯而又纯的一元化思想状态,有其经济基础,那时候的社会领域处于未分化状态,对外交流闭塞,因而导致人们思想上的纯而又纯的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重叠的状态。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要求上层建筑、思想意识的变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多样思想文化的走向。正如现实中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是不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站在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上必须对各种思想文化潮流进行引导,带动他们向前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文化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分化不过是社会领域分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发展时代发展水平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能落后于时代,照搬几十年前的老黄历。首先,树立开放包容的时代意识,加强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研判,开展深层次对话交流,而不是统统拒绝或是一概打倒。对于其中有益的成分加以吸收,其中有害的成分予以剔除。其次,研究现代环境下,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规律以及各种思想文化影响人们思想的路径和方法。只有把握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才能理解现代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现实性,进行更好的研判和引导。最后,把大写的单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变为小写的复数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社会领域的分化带来价值领域分化、社会群体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研究不同群体的特殊思想发展规律,展开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一被称为前无古人的青年规划,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这一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规律的深化。按照年龄和人生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幼儿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年思想政治教育、老年思想政治教育。按照职业划分,可以有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医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按照性别划分,可以有女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男性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区域划分,可以有城市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分领域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而是把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渗透到不同的领域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3]92,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的青少年儿童、在校学生、普通群众,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则主要是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理论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等精英群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推动者。坚持以灌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因为先进的思想意识不能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普通群众的头脑中只能产生简单的道德意识、自发的道德观念、朴素的道德情感,远达不到理论化、科学化的水平,只能依靠社会的先进分子把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自觉和高度的责任感”[3]93。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那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必定是掌握较多的思想理论并拥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精英群体。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时指出:“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4]76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上,少数精英分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是历史的主体,任何一种历史活动、文化创造无不打上主体的烙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英气质内在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形成了一种精英品格。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英品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高雅性。精英文化一般被认为是雅文化,处于俗文化的对立面。精英文化塑造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高素质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崇高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文雅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型、灌输性。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阳春白雪,在起初的时候总是显得曲高和寡,不为普通大众所理解。而真正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强调自己的高贵品格,而不能使自身庸俗化,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引领与灌输。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是一种崇高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琐碎性等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要有一种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勇气,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有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意识。唯有真正的精英群体才能抛弃一己之私利,投身这一宏伟事业。市侩习气浓厚的庸人、私欲熏心的小人、贪图享受的懒人都不会投身这一宏伟事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接受先进的思想理论的指导,用理论武装群众。受教育者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体,其中既有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的群体,也有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的群体;既有接受先进思想理论的普遍需要,也有满足个人审美文化需求的个性需要。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受教育者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复杂的心理结构。要想让受教育者也就是普通大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他们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需要、使用他们能懂的语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大众取向,也就是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出发,采用更有利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又称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是普通群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态,在群众当中影响比较大、内容较为普及、形式上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使自身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样态,借鉴大众文化传播的经验。第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享用功能。所谓享用功能,就是“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5]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法宝就在于它极大的享用性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天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全社会的物质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在富起来以后,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一轮又一轮的“文化热”“国学热”昭示着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不少人精神空虚、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从而走向“饱暖思淫欲”的堕落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提供人民群众享用的精神产品,这样才能用先进的文化理念主导人民的思想。否则那些庸俗落后的思想就会占领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二,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泼性、通俗性、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人心,就要轻松活泼,让人接受起来不费劲。要适应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第三,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普及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全体大众,而不是少数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要像大众文化一样形成一个具有广泛受众的文化氛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感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文化的大气层。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事业也是一份意识形态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来看,都必须讲求科学,也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没有科学为基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失去了意识形态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灵魂,蜕化变质,变成压抑人束缚人的理性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科学的事业,有着一个科学的理性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科学化,自觉追寻科学的规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范去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6]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事业,需要理性的精神、客观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项社会实践还是作为一项学术研究,都不是仅仅凭借一腔激情或是美好的愿景就能办好的,必须善于利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对待。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有对于不合理制度的深刻批判,有对于人民群众疾苦的同情,有对于正义与理性的追求,但是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所以只是空想。而马克思从经济现实中剖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从而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习马克思的这种科学精神,而不是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段。只是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如何,是一种价值判断,还不能成为科学。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实际,时代的精神状况出发,去把握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矛盾现实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发现科学规律,掌握科学规律,利用科学规律。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只有遵循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对规律掌握得越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就越高,就会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物理、化学一样,需要探索客观的规律,在这里有一个科学化的世界图景。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实效性。科学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它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力。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程度的最好手段就是看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揭示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的目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成果。如果没有这种实效性,也就没有真正的科学化。”[6]
日常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最基本的社会现实。日常生活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所。“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8]220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斋里,不能停留在理论领域,必须嵌入生活世界,必须投入火热的生活,拒绝实验室式的研究,拒绝纯粹的理论思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伦日用之间化为人们的内在精神基因就是因为它解决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践行问题,把高超的理论化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利用日常生活的重复性和实践性千百次地让人们去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把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想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变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就要利用日常生活不断内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于日常生活的引领和优化。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居所,在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都蕴含重要的意识形态属性[9]。因而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争夺异常激烈,西方国家不断利用媒体宣传和消费方式塑造日常生活,将其价值观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渗透。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可了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就是认可了该日常生活模式蕴含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对日常生活的引领,使人们摆脱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直白[J].学术研究,2003(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鲁洁.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J].教育研究,1994(6).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7]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8]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责任编辑 李利克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15
D64
A
1004-0544(2017)08-0080-0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EKS002);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法学博士,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