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威,陈剑
(1.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3.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丁威1,2,陈剑3
(1.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2.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3.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发展的新领域,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必然维度,也是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需要、旨归维度、有机实践的初步探究,以期促进当前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深入,从而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外延。
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需要;旨归维度;有机实践
习近平曾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1]。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容之一,其核心思想是有机共同体思想,认为地球生物及生物圈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如何使得有机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认知,充分认识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找准切入点着力点,秉持科学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不断把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当前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务之急。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整个地球生物圈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各种生物,包括人、自然界的各类生物是有机联系、互为依存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自然界内部各类动植物等有机运行,共同维护地球生物圈的有机发展,共同谋求人类和自然界的共同福祉,从而打造和维护地球生态圈的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打造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命运共同体。
第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领域。当前,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既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党和国家机关部门、政工队伍、专家、学者、教师的理论要求,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的实践要求。客观看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加之党和国家的重视,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业队伍的配备逐年加强,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历层次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水平和教学教育效果也越来越高,都将使全社会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党和国家尤其是各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和广大工作者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必须站在政治高度,清醒认识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真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才能吸引、感染更多人民大众同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真正使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使得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到实处。
第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流派,对于我们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极强启发意义,启示我们不但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也要学习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并使之中国化,而且将新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的这一过程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需要。正如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哲学,它还是对人们相互之间以及和自然之间能够建立共同体的这样一种渴望的回应。”[3]234当今世界,思想多元化、传播网络化、世情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世情、社情、党情、民情等都随之复杂多元化,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也因而面临了更多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与挑战,如何回应“人们相互之间以及和自然之间能够建立共同体的这样一种渴望”,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研判我们的现实世界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要善于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握问题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中的中国现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有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结合、有机结合,既要建立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也要建立共谋发展、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进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达到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人民大众的新境界,推动服务中国梦的新实践。
第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现实要求。我们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要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真信马克思主义、真践行马克思主义,还要时刻明确并把握、解决好为什么人服务、怎么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的理论指导、思想指导、行动指南,真正践行党的宗旨。在当前全党上下、全国上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形势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不断繁荣发展,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群众的目的。具体而言,服务群众就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体现。当前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能够为广大人民大众所接受、消化、吸收。同样,我们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与核心就是使广大人民大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人民大众“思想上防腐拒变、行为上勇于同错误思潮言行斗争”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能力,坚定他们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信心,促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深化与实践的深入,从而实现源于民众服务大众的良性正循环。从当前我国现状来看,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节约环保社会建设,都是符合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在大众中基础深厚,如同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有机马克思主义理念是全社会“主流”,说明我们党和国家一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颇具实效的,这为当前我们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4]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善于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思想优势,从实际出发,找准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维度和把握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2.1 价值维度一:人们“更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鲜活的理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鲜明的信仰、科学的信仰,这一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掌握,才能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学习实践、生产实践并推动广大人民群众改变、创造历史的新实践。有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当人们从一言一行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共同体时,即当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从内心信仰和实际行动上为其共同福祉服务时,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利益。”[5]53-54因而,开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这一核心观点并结合人民大众所创造的共同体的各个层面加以践行,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人民服务的旨归,真正做到尊重人民主体的核心地位,教育和引导大众在“一言一行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共同体”,关注广大人民群众鲜活的社会生产与实践、劳动成果与创造的“一言一行”,自发自觉地把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工作同当前中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紧密联系与结合,服务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福祉”,做到努力创造、大量创造经得起实践历练、经得起人民考核、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为大众所享有。
2.2 价值维度二:“共同体的多层面”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有很多不同的层面:家庭、学校、单位、体育社团、村庄、城市、省份和国家。”[6]241因此,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必须从当前全社会鲜活的发展现状中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挑战等实际出发,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7],从广大人民群众鲜活的生活实际状况中所呈现的新诉求、新思想、新问题等工作、学习、思想现状切入,正确地捕捉、及时地回答现实中提出的热点问题,如从家庭生活、学校学习、单位工作、工资薪酬、住房、就业、心理健康、经济压力、生活贫困等人民大众亟需解决的问题着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帮助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正能量,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大众”的潜力和能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2.3 价值维度三:“整体的共同体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不但需要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样的伟人来推进、需要一代代党的集体智慧来推进,更需要在整个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不断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通常考虑的是个人或者家庭的需求,而很少思考‘作为整体的共同体需要什么’这个问题。”[8]18这个“整体的共同体”需要就是需要个人和群体的人们来共同打造和维护共同体的有机运行,从而实现“人、自然、共同体的整体性”。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最关心的不是个人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而是保证每个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追求共同体的福利。”[9]113那么,如何保证个人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追求共同体的福利,就成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旨归,尤其是成为“有机体”的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之“有机”的根本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要首先着眼于“整体的共同体”的“共同需要”,善于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形成爱好环境、保护生态等基本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观点,并将之内化于心成为基本的思想理念,同时外化于行践行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理念,真正遵从于与服务于“整体的共同体需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价值导向和运行方式的理念和机制,决定着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形式、方法、模式等的选择和调适以及深化等。因而,必须秉持秉领秉承科学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念并着力建立其有效的运行机制,使科学的理念和机制落地生根,才能使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推进,结出硕果。
3.1 学习机制: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思想和主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理论,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成熟并善于服务实践、改造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理论,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即使我们的个体特征也是通过与共同体之间的互动才形成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对每个个体的个性有着重大影响,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共同体的每个成员。”[10]200这一论述所表述的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我们必须要用极为科学严谨的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活动,认真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关系。与时俱进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推动实践、实践生成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不断创造创新的良性循环,不但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保持活力的奥妙所在。
邓小平曾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1]“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12]有机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类共同体需要的不仅是人身的保护,还需要各种支持人成为有修养的人的文化、艺术和教育体系。”[13]25因此,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也要构建“与时俱进的理论学习机制”,坚持理论的学习与创新,不断结合新的变化了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科学的理论成果,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和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并深挖这一主阵地的潜力,将之与社会实践,网上网下马克思主义学习与传播等相结合,在主阵地内外、网络内外等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氛围,坚定广大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时俱进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前发展。
3.2 理念秉持: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地生根的“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但这种与时俱进是扎根于实践,源于实践的,是实事求是、结合实际的,结合每个时代的实际和这个时代的“具体”的实际。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4]284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结合当今世情、当前国情、当下实践,实事求是地开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更要结合世情、国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推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发展现状来进行。但与此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也承认和尊重无数“小共同体”和生物个体的差异性及由此而来的多样性。因此,这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也决定了我们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相应地做到多样化,而且这一多样化是实事求是的多样化,是结合国情、社情、民情,尤其是要结合无数鲜活人民大众个体实情的多样化。
习近平曾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5],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同当今世界的时代变化与特征、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造,进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向纵深与繁荣。简言之,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群体等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民族和信仰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社会阶层实际情况等,避免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简单化、形式化和庸俗化,避免一刀切和一边倒,要积极探索、深化、丰富基于实事求是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
3.3 研究宣传: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与“理论建设”
习近平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16]党的各级干部尤其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干部、工作队伍、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最新成果,不断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素养,尤其是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重大理论思想成果,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与外延,以做到在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融会贯通,保证大众化效果。
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全面提升教育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需要发挥专业队伍和理论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践行者,要把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自身开展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把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普及开来并转化为大众的思想言行。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甚至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那势必会影响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进程和效果。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者的专业结构告诉我们,在部分领域如高校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基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出身,部分党政工作者有相关专业背景,其他多数工作人员尤其是非党政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并未受过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训练与教育,还有小部分的群体尤其是部分网民、海归人员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知不清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常传播。由此可见,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主体的理论和专业素养如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导向和成败。因此,必须以专业队伍如:各级党校、高校教师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工作者及实践推动者等为切入点、以理论研究与传播等为着力点,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建设入手、从提升他们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入手、不断用有机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从而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和信念去感染和引导人民大众。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发展的新领域,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必然维度,也是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抓手。要充分认识到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体现,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现实要求。追求人们“更大的利益”及“共同体的多层面”的“整体的共同体需要”是其基本价值维度,要通过“与时俱进”的学习机制、“实事求是”的理念秉持等不断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与“理论建设”,推进有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1]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6][8][9][10][13]PHILIP CLAYTON,JUSTIN HEINZEKEHR.Organic Marxism:An Alternative toCapitalismandEcologicalCatastrophe[M]. Claremont:Process Century Press,2014.
[4]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09-11-1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91.
[1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07):20.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6]习近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解放军报,2009-7-28(4).
责任编辑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8.003
A8
A
1004-0544(2017)08-0017-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xks01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7SKG150);重庆理工大学2015党建课题:基于“微时代”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重庆理工大学2015统战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统一战线思想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yjg2016205);重庆理工大学2017党建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处置研究。
丁威(1980-),男,河南焦作人,法学博士,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陈剑(1972-),男,重庆长寿人,哲学博士,重庆市委党校教授,《探索》期刊社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