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喆,马宝通
中药换药治疗小儿四肢外伤性急性伤口30例
赵 喆,马宝通
目的:观察中药换药治疗小儿四肢外伤性急性伤口的疗效。方法:将60例儿科急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换药及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并记录伤口愈合时间、就诊时及治疗后7、14 d及21 d的伤口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22.9±8.6)d,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30.7±8.5)d,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7、14、21 d的平均伤口评分分别为(7.1±2.8)分、(5.0±2.0)分、(3.2±1.1)分,对照组分别为(9.4±1.9)分、(7.7±2.6)分、(6.2±2.7)分。结论:中药换药可以作为治疗小儿四肢外伤性急性伤口的优良方法使用。
小儿;急性伤口;中药换药;伤口愈合
小儿急性伤口大多数未伤及骨质,常规治疗多为急诊止血包扎、随诊换药治疗。这种治疗由于需要无菌消毒,对创面有一定刺激,小儿在治疗中顺应性差,常常存在一定的抵触。另外,较严重的损伤常规方法无法达到满意疗效。我院多年来采用中药换药治疗多种急慢性伤口,均取得了满意疗效[1-2]。2015年6月—2015年12月,我们对门诊30例小儿急性伤口采用中药换药治疗,观察其与常规方法疗效的对比。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药换药组(治疗组)及常规换药组(对照组)各30例。均签署随机对照治疗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伤口均为四肢外伤性急性伤口。治疗组直接外伤23例,压迫性外伤4例,烫伤3例。对照组直接外伤25例,压迫性外伤3例,烫伤2例。患儿伤口情况按照美国伤口愈合观察评分表[3]的评分进行记录。美国伤口愈合观察评分表将伤口面积、伤口累及组织的深度及坏死程度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表1 60例患儿基本资料(n,)
表1 60例患儿基本资料(n,)
组别 最小年龄就诊时伤口最小评分治疗组对照组3 2最大年龄13 12平均年龄(岁) 7.6±2.8 7.3±2.6 4 6就诊时伤口最高评分14 14就诊时伤口平均评分9.7±2.3 10.3±1.7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遵照TIME原则[4]进行。TIME原则为创床准备的基本原则,包括T(tissue)—清除创面坏死组织。I(infection/inflammation)—既控制炎症,减轻感染。M(moisture)—保持创面湿润。E(edge of wound)—去处创缘迁移受损的表皮。
治疗组换药选用药物为院内制剂中药去腐散1~4号、生肌散及生肌膏。有坏死痂皮及黄色腐肉的组织,去腐散及生肌膏每2日换药1次。根据坏死痂皮及腐肉的分离情况适度清创,不波及健康组织,避免医源性损伤。坏死组织及腐肉完全清除、新鲜肉芽组织暴露,生肌散及生肌膏外用。生肌膏及生肌散主要成分有当归、血余、生地、龟板等,去腐散主要成分有乳香、没药、轻粉、血竭、冰片、麝香等。
对照组采用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及清创胶、无菌油纱。首先采用清创胶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腐肉,根据伤口情况适度清创。坏死组织及腐肉清除完毕,根据创面渗出液多少、肉芽组织血运及是否存在水肿,分别采用水凝胶敷料、泡沫敷料及无菌油纱换药。
1.3 评价标准 (1)创面选择标准:受伤后未超过1个月。(2)伤口评估标准:根据美国伤口愈合观察评分表进行伤口评估,并记录就诊时、治疗后7、14 d及21 d的伤口评分结果。(3)伤口面积计算方法:伤口面积测量采用“称重法”[5]计算。该方法以一个标准面积的纸张重量为标准,采用透明薄膜描计伤口轮廓大小,将该轮廓绘制在与作为标准的纸张同种材质的纸张上,然后将绘制轮廓的纸张重量与标准纸张重量比较,根据比例关系得到伤口面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伤口愈合率 60例伤口全部愈合,治疗组于急性创面期内愈合或显示出明显愈合趋势,对照组有4例在急性创面期内显示愈合进展缓慢,改用其他方式治疗。治疗组急性创面期内愈合率为100%,对照组为86.7%,愈合率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
2.2 伤口愈合时间 治疗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2.9±8.6)d,对照组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30.7± 8.5)d,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2.3 不同时间段伤口评分 两组患儿在治疗后7、14、21 d的伤口评分对照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图1、表2。
图1 治疗组及对照组伤口愈合趋势
表2 治疗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段创面平均评分对照()
表2 治疗组及对照组不同时间段创面平均评分对照()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就诊时评分9.7±2.3 10.3±1.7治疗后7 d评分7.1±2.8a 9.4±1.9就诊后14 d评分5.0±2.0a 7.7±2.6就诊后21 d评分3.2±1.1a 6.2±2.7
1962年Winter首先证实,湿润环境下,细胞再生能力比完全干燥环境至少快1倍。1963年,Hinman证实与干燥环境相比,湿润环境下伤口愈合更快。
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发现,无氧环境下血管增生速度是有氧环境的6倍,从而推翻了“伤口透气”这一说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伤口“湿性愈合”的观念被广为接受。基于这些认识,伤口外用敷料的发展走上了新的阶段。在“湿性愈合”理论的基础上,各种活性敷料应运而生。当前临床工作中,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水凝胶敷料等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包括本研究中对照组所使用的也是此类型敷料。与传统无菌纱布及无菌油纱相比,无论从科研报道还是临床效果上比较,均显示出明显优势。目前,不光是成年人的各种急慢性伤口已经普遍使用新型敷料,我院儿科也广泛采用新型敷料治疗各种创面,而且疗效确切。
本研究中,治疗组所采用的中药换药方法,从基本理论层面强调“偎脓长肉,祛腐生肌”[6]。去腐散、生肌散、生肌膏外用治疗小儿急性伤口具有“祛腐生肌、偎脓长肉”的作用。腐肉不去新肉不长,腐肉去则新肉生。去腐散1~4号均有祛腐提脓的作用,而生肌膏生肌散则有活血解毒,生肌长肉的功效。事实证明,换中药创面脓汁虽多,但为创面提供了湿润的环境,加速坏死腐败组织的液化分离,防止健康组织继续坏死。同时,使创面肉芽组织具有良好的血运,既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又促进创面神经血管再生,使上皮组织快速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这种创面的脓汁并不是坏死组织溶解产生的脓液,而是血浆内各种成分自血管向外渗出的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白细胞和蛋白质。这种渗出物不但能稀释毒素,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且可以刺激创面生长。中药换药的创面中央更易出现皮岛,新生上皮有向心性和离心性两方面生长,均可加速伤口愈合。而且中药换药治愈的伤口,瘢痕薄,粘连少,弹性好,皮肤软组织颜色接近正常。
当前作为被广泛认可并执行的创床准备的TIME原则[7],与中药换药基本理论原则也是一致的。中药换药的“祛腐生肌、偎脓长肉”完全对应TIME原则的四个阶段,祛腐既是清创,同是要求将坏死腐败组织去除,使坏死腐败组织液化分离,暴露出新鲜健康组织。偎脓与保湿原则一致,都是为了保证伤口有良好的湿润度,而且偎脓的脓液中不单单是伤口分泌物,同是还有大量蛋白和胶原的成分[8-9]。而这些脓中还包含丰富的生长因子[10],不仅能促进肉芽组织及表皮细胞的生长,还能抑制细菌,控制感染,同样符合I(infection/inflammation)的要求。而且中药换药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创面发展情况在不损伤健康组织情况下进行适度的清创。这样,无论是常规换药采用的各种新旧型敷料,还是中药换药的“祛腐生肌、偎脓长肉”,都是按照相同的方向去治疗。
尽管目前有多种创面评估量表,如Bates-Jensen伤口评估工具等[11-12],由于小儿急性伤口并发症少,损伤程度相对轻,最终我们选择美国伤口愈合观察评分表作为本研究的伤口评估工具。目前临床常用的创面面积测量方法均存在各自的不足,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我们采用的评分量表对面积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创面给予一个分值,这样就相对减小了由于面积测量技术问题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伤口平均愈合时间,经治疗后7、14、21 d的伤口愈合评分的比较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从我们绘制的伤口愈合趋势图中也可以看到,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效率更高。从统计结果上看,无论是治疗的愈合率还是愈合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同时,由于常规换药需要对创面进行无菌处理,尽管现在已发展出很多新型产品,已经减小了对创面的刺激,但是这种刺激仍不可避免。并且部分敷料在更换时并不能保证充分的湿润度,这就会对伤口产生不可避免的机械性刺激,患儿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使患儿在治疗时的顺应性降低。而中药换药不需要对伤口进行无菌处理,同时由于创面会保持充分的脓液,能够保证换药时创面的湿润度,这样既避免了药物带来的刺激,又不会对创面产生机械性损伤。
最后,我们认为中药换药在治疗小儿急性伤口上有确切肯定的疗效,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治愈伤口,而且能充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可以用于小儿急性伤口的治疗。
[1]赵喆,马宝通.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4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6):633-635.
[2]赵喆.中西医结合治疗足外伤 53例[J].天津中医药,2014,31(5):286-287.
[3]冯欢,王亚玲,李洪艳,等.NPWT联合bFGF技术在缩短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程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5):504-506.
[4]Schultz GS,Sibbald RG,Falanga V,et al.Wound bed preparation: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wound management[J].Wound Repair Regen,2003,11 Suppl 1:S1-28.
[5]汪仕良,黎熬,李志超,等.3种测量烧伤创面面积的比较[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1,7(1):61-62.
[6]徐杰男,阙华发.中医外科“提脓祛腐”“煨脓长肉”理论与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2):24-26.
[7]仇铁,黄金.“TIME”原则在伤口床准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9):855-858.
[8]李秀兰,徐尔真,师宜健,等.生肌膏等外用中药“偎脓长肉”作用机制[J].医学研究通讯,1998,27(6):20-21.
[9]张红,孙明江,代龙.胶原蛋白对大鼠创伤模型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8):78-79.
[10]屈纪富,郝利,孙薇,等.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3,5(1):74-76.
[11]Bolton L,Mcnees P,Rijswijk L,et al.Wound-Healing outcomes using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and care in clinical practice[J]. Wound Care,2004,31(2):65-71.
[12]Harris C,Bates-Jensen B,Parslow N,et al.Bates-Jensen wound assessment Tool pictorial guide validation project[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10,37(3):253-259.
(收稿:2016-08-26 修回:2016-12-16)
(责任编辑 张庚扬)
统计学方法记述要求
统计学符号一律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采用斜体排印。常用的符号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s,(3)标准误用sx,(4)t检验用t,(5)F检验用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9)概率用P。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特点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统计学方法的记述不能笼统记录为SPSS或SAS软件,而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必要时给出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4.35,χ2= 5.33,F=12.0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时,一般情况下选用P>0.05、P<0.05和P<0.01 3种表达方式,无须再细分。当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可信区间。
R631
A
1007-6948(2017)01-0094-03
10.3969/j.issn.1007-6948.2017.01.029
天津市天津医院中医外科(天津300211)
赵喆,E-mail:email1213141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