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课的背景与定义,总结了微课的特点,并介绍了一种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式。
【关键词】微课 设计模式
一、微课的背景与定义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1]。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在我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将微课定义为“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即把某一学科的重点、难点,考点或教学环节用简短的视频展示出来。微课以教学视频为核心,以教学中常见的、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典型的知识点为对象来进行设计,是针对知识讲授、习题、解答、实验等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又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1)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在有关人类注意力的研究中证明,一般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在10-15分钟,故微课程的时间长度一般不超过20分钟,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走神和困倦。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
(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统整”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能达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2]。
(3)制作简单,便于互动。由于微课视频的时间短,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等资源一般来说也只有几十兆,既可以在网络上在线播放,也可以下载保存在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学习完相应的教学视频和资源后,可以通过练习题检查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还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微课的设计模式
当前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仍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的层面。南京大学的梁乐明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寻求微课程理念的共性与特性,构建了如图1所示,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3]。该设计模式主要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模块组成:
(1)前端分析模块。主要完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的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结合教学任务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并解构成微课程资源。
(2)微课程要素与设计模块。该模块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子模块,分别是课程内容子模块和教学支持服务子模块。在课程内容子模块中主要完成情境设计、引入核心概念、阐述与解释、总结与反馈的工作;在教学支持服务子模块中主要包括学习辅助工具设计与提供,支架与路径的设计与提供,同步或异步的指导、讨论与协作的设计与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的设计与提供以及一些相关学习资源的提供。该子模块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生的迷失。
(3)评价与反馈模块。该模块包括学习分析、教师反思和资源协作建构与再生。一门微课程的设计雏形需要经过教师同行、学生进行实践与评判,并在交流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 .
作者介绍:吴佳芬(1981年10月-) 女, 硕士。汉族。现任职于武汉东湖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