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名人游

2017-03-04 23:58
旅游 2016年9期
关键词:史家蔡元培故居

智化寺—史家胡同—蔡元培故居—王府井步行街—老舍故居—北京人艺博物馆—中国美术馆—77创意产业文化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北大红楼

早早来到车水马龙的金宝街东口,在附近一家卖早点的小摊吃了些豆浆油条。在路口刷卡推车沿金宝街西行,右转进入小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并不长,但很幽静。

沿小牌坊胡同向北直行再左转来到禄米仓胡同,再一直扎下去,右手边可见一处红粉刷墙、黑琉璃瓦盖顶的不起眼的寺院,这就是智化寺。还未走近,一曲梵音入耳,原来正赶上智化寺京音乐演奏。

智化寺 庭院深深,京乐飘飘

来到智化寺的山门殿中,可以看到墙上有一幅石刻的人物画像,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细眼弯眉的形象,这就是这座庙的主人——明朝正统年间司礼监太监王振。这座智化寺是王振的家庙,同时也是北京城保护最好的明代庙宇。

王振虽是土木堡之变的罪人,但其客观的功绩则是将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京音乐在智化寺播下了火种。如今京音乐已经传到第28代,每天9点、10点、11点、15点都会准时响起阵阵佛乐,来这里的游客可以免费欣赏乐僧的佛乐演奏。

不论什么季节,不论什么时候,当您徜徉在智化寺殿宇院落中,追溯它几度荣衰的历史,品味它美轮美奂的建筑工艺,回望精湛超群的佛像,欣赏色彩依旧的壁画,观摩历朝历代的佛经。看呢喃的雨燕在钟鼓楼上下翻飞,任沧桑幽雅的古乐从心灵拂过,才能获得对智化寺最丰满的感受,才是每一位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难得寻觅的情怀。

史家胡同 名人老故事,大院新享受

出智化寺沿禄米仓胡同西行,穿过朝阳门南小街向北走左转进入史家胡同。向西穿行在史家胡同,发现这里十分幽静。细小的窄道通向深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平静而寻常。但当年住的可都是些大户人家,且院子都是老式的大宅院,都相当讲究。骑行于此,看看过去名人的宅邸,也是一种走进历史的方式。

史家胡同32号院曾住过解放初期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将军一家。51号院则是章士钊先生的故居。这个辛亥革命后的教育部部长住在一个三进的院落中。而章含之女士曾在《跨过红红的大红门》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她在这个院子里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还有她与乔冠华的爱情故事,而她的女儿洪晃所拍摄的电影《无穷动》中的一些场景也在此选景。

如今史家胡同的热闹不仅来自于这些名人故居,更有一座史家胡同博物馆。作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自2013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游客,就连英国的威廉王子访华也特地前来参观过呢。

如果您流连忘返于史家胡同浓厚的艺术与人文气息,不必担心,史家胡同41号的红墙花园酒店能为您提供了一个全身心生活的好去处。酒店沿袭着众多中国元素,在胡同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风貌下,显得古朴自然。40多间客房藏于木质阁楼中,古董家具,鸟虫之趣,花香沁脾,与周边的一切天然契合。

蔡元培故居 五四运动的大帅府

穿过史家胡同,对面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菊隐剧场,左转沿东四南大街向南行,在与金鱼胡同交叉口处左转。交叉口处是励骏华庭酒店,西洋复古风格的楼体很是醒目。在酒店背后的东堂子胡同里是蔡元培先生的故居。

蔡元培故居是一处保存相对完好、规整的四合院。这里曾是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居住过的几处住所之一,之所以将这里定为“蔡元培故居”,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居住于此,更重要的是五四运动曾在这里策源。

如今的蔡元培故居整修一新,朱红色的油漆大门比当年还要气派几分。一进院子,里面的五间南房是原来的客厅。不少北大师生来拜访,蔡校长都是在此接待的。往后走还有两进小院,正房与厢房有廊子连接,这里当年是蔡家住所,如今被当做了展室。展厅内一尊蔡元培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像显得十分醒目,两侧刻着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展厅的右边,一间是蔡先生的书房,一间是卧室。房间内的布局,按照蔡元培先生居住时的样子进布置。因为当时蔡先生租住在这里,如今故居还能保存完好,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东堂子胡同深处是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它的前身是1923年创办的大同中学,也是一所享誉东城的历史名校。

老舍故居 艺术家的事儿与柿儿

沿金鱼胡同西行,不远就是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沿宽阔的王府井大街北行,前方有一座三层罗马式建筑,与周围的商店形成鲜明对比,原來是到了王府井天主堂。继续沿自行车道前行,左侧是灯市口西街,在这条街上也住着一位名人——那就是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的故居深藏在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故居并不是很大,是常见的老北京四合院。如今,不少人力车夫拉着老外路过这里时都会自豪地说上一句:“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老北京人!”走进博物馆,这里依然保持着昔日的格局:北屋正房中有两间是客厅,东侧是老舍夫人的起居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耳房的外墙有一间小锅炉房,供冬季取暖所用;两间南房则是孩子们的卧房。

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老舍先生在这间屋子里生活了16年,著名的话剧《茶馆》就是在这里创作的。故居的精华是院子里有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先生夫妇刚搬到这里时亲手栽植的,如今二位先贤已作古,只留两棵大树伉俪情深。如果赶上柿子成熟的季节来到这里,可能会被认为和老舍先生有缘,热情的馆员会相赠一两个。

北京人艺博物馆 演不完的平民大戏

从老舍故居出来,继续沿王府井大街自行车道往北骑行,穿过商务书局和中华书局,不远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它的大名想必不用赘述,但凡对戏剧有所耳闻的人都了解。这栋建国初期的建筑,自建院以来就上演着一幕幕大戏,从奠定盛名的《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鸟人》,再到近些年的《甲子园》等,都泛着北京文化的韵味。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隐藏着一座独特的博物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博物馆在剧场的四层。别看展厅才1300平方米,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曹禺、郭沫若、老舍,作为新中国戏剧的开创者们,他们的手书文稿、导演手记、往来信件等珍贵资料在这里都能看见。有意思的是,一位没想到的大师手稿也收录其中,他就是沈从文。虽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沈从文就淡出文坛。但是当年人艺在排演《虎符》、《蔡文姬》、《武则天》、《关汉卿》时,沈从文都认真地提出了服装指导意见。博物馆中还收藏了多份沈从文的意见手稿。

再继续向北骑行,前方是一条车水马龙的交叉口。在路口西北角上,有一栋仿古阁楼式的建筑吸引了我: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原来它就是建国十周年时被列为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想当年毛泽东主席还亲笔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足见中国美术馆在美术领域的地位。中国美术馆对面则是一片经营美术用品的店铺,这里也成为许多美术爱好者购买用品的首选之处。

77文化创意产业园 对接皇城根的历史

往西直线骑行穿过幽静的亮果厂胡同来到东皇城根北街。眼前是一处南北纵深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如今仅在公园北端留有当年的一段残垣,往南骑行有一处“露天博物馆”——明皇城东安门遗址,其实遗址是一处下沉式的巨坑,坑内还有很多当年留下来的文物。

从沙滩十字交叉口往北沿美术馆后街骑行,在第一个交叉口左转来到美术馆后街,后街的尽头是77文化创意产业园,它的前身是北京市印胶厂。产业园并不算很大,但很有艺术气息,各种奇特的雕塑和让人脑洞大开的设计理念让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浓缩的“798”。

北大红楼 旧大楼,新文化

从北河沿大街往南骑行,至五四大街右拐,可见一处红色复古式的建筑,这就是北大红楼。骑行在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上,发现来来往往匆匆走过的行人,大多都没有被那座红色的宏伟建筑所吸引。久经风吹雨淋的这座北大红楼,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北京城里,真是其貌不扬。但当您再次从这座建筑内走出时,会为这里作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所展示的一切而深深折服。

走进“北大红楼”: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可谓名副其实。四根水磨石立柱支撑的悬挑式平台下的正门,是一个不大的前厅。走过去依次是图书馆、登录室、编目室改作的不同展览室。高高的走廊内十分安静。在这样寂静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人们细细品味,认真思考。

一楼东侧是昔日的图书馆,往内走是图书馆主任室,那里曾经的主人李大钊,亲手创建了北大图书馆。屋内木桌木椅、老式挂钟、壁式电话,古典老旧得让人爱怜。慢慢踱步到隔壁的另一个展览室,空空如也,只有迎门而立的一张斑驳的旧式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

在刊期陈列室里,展示着20多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通过90多张照片、6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并形象地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在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

二楼昔日的校部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此成立时的场面:“他们砸碎的是锁链,而得到的是全世界!”在文科學长陈独秀昔日的办公室内,用木质牌匾鎏金字迹镌刻的诗句,都是置于案头或悬于书室不可多得的座右铭。而208的原校长办公室,一个挂框内一帧十分珍贵的展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是为纪念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诞辰120周年,由三十几位著名学者、艺术家签名的纪念封。一个普普通通有些泛黄的信封被拆开,其上十分清楚地留有张有渔、艾青、冰心、启功、谢晋、侯宝林、郭兰英等人的笔迹。

猜你喜欢
史家蔡元培故居
劳动最光荣 史家胡同小学绘画作品展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身边雷锋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重建“史家”眼光下的作家作品艺术分析维度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