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借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东风,职业教育研究也红火起来了。2016年12月17日至18日,第十一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以“面向2030:职业教育的愿景与变革”为主题,聚焦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理念、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和职教学科建设等问题,吸引了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教师和职业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参加,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大会不设主席台,只有主持人和发言席;发言者每位发言不超过十分钟,几位发言者集中发言后,安排1个小时的自由论坛时间,对前面几位发言的内容提问或者批评,每半天的会议中间设有十五分钟的“茶歇”——会议安排的茶点和休息时间。此刻,与会代表们可以喝着咖啡饮料、吃着水果点心向发言人继续提问或讨论。“茶歇”过后更换新主持人。这种会议形式能够让更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案、方法展现出来,使人们在切磋、商讨、争鸣中或分清是非、或找出短长、或明晰思路,会议很成功。当然,瑕不掩瑜,中青年职教论坛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大家各说各话,致使讨论缺乏交集、无法聚焦;在职业教育一些ABC的初级层面上纠缠,没有实质效果;观点偏颇、走极端,等等。凡此种种,促使我思考: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职业教育问题?众所周知,世界不会,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正是在质疑与反质疑的过程中,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才会深入,职业教育才能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運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讨论问题。
首先,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有可能另辟蹊径,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有趣问题,才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质疑,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持一个反思与批判的态度。老师和权威说的都对吗?那些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天经地义的“常识”都是正确的吗?从认识论上说,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不可能获得终极真理。因此,面对任何观点和事物,都不能轻易相信甚至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都要通过多角度搜集资料和证据来检验它们的真实性。
其次,找真问题。所谓真问题,指的是在理论或实践层面具有讨论与研究意义的问题。围绕职业教育办学的问题有很多,但不论这些问题的轻重缓急,宏观还是微观,都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即这个问题值不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了避免围绕“假问题”纠缠不清,在找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有“三问”:一问问题在实践层面的合理性,即问题在实践层面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二问问题在理论层面的合理性,即问题在理论层面是否有讨论和研究的必要与条件,以及问题涉及理论研究的什么层面;三问问题内在的逻辑性,即这个问题是否具备一个问题所拥有的形式上的各个要素。一个问题可能在某个方面表现不突出,但无论是实践问题还是理论问题,只要是真问题,就一定同时拥有这三个方面的特点。
再次,不可偏题。“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说政策;你跟他说政策,他跟你谈民意;你跟他谈民意,他跟你讲国情......”这是网上的段子,也是避实就虚、非理性讨论的写照。理性讨论的基本要点在于紧紧抓住讨论的中心,不偏题;讨论A的时候,就紧紧地围绕A讨论,不要讨论对方在B方面的弱点。也就是说批评要有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不能跑题偏题。如果连讨论的问题都不清楚,即使有了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胡说乱说一通罢了。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似乎热闹得很,其实并不能增加我们对某一职业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方法正确。明确了讨论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围绕它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论证。从学术讨论要有效和要有意义的角度看,需要做到的基本前提是:每人所给出的概念和定义一定要明确,否则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论。在同一个观点下面,你不能一会儿说制度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一会儿又说培训,它们虽然都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但二者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其次需要论证论点的合理和自恰。在数理化这些硬科学领域,能通过严格的推理证明的领域,通常不存在分歧,比如一定可以由“A->B”推理出“非B->非A”,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很难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即便如此,我们在论证过程中,尽量作到逻辑推理必须严密,结构必须完整,论据必须充足。不满足这些要求,讨论就像建在沙滩上的建筑,经不起推敲。常识告诉我们,每一篇论文特别是好的论文都是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它总是力图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建构的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讨论问题时要准确理解他人观点,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总之,讨论职业教育问题要有足够的准备,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足够准备,而且要有学术争鸣方法论的足够准备。如果缺乏这些准备,随兴而起,仓促上阵的讨论,对职业教育学术发展并无益处。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