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张艺谋选择了商业化 放弃了观众

2017-03-04 21:19韩浩月
畅谈 2017年1期
关键词:商业片饕餮张艺谋

韩浩月

一直戴着神秘面纱的张艺谋新片《长城》终于公映,对待“张艺谋作品”的舆论反响轮回般地惊人一致,有“逢张艺谋必反”的“死磕派”,有一分为二以商业片角度分析看点的“客观派”,当然也有认为张艺谋拍出了一部向好莱坞看齐的“力捧派”。

张艺谋是国内最为知名的导演之一,同时他也是具备复杂身份的公众人物,每每他的新片上映,评论总会从电影延展开去,变成一场有关包含多重意识的大讨论,讨论的最终走向,也总是会脱离电影美学本身,成为对“张艺谋符号学”的分析。这是张艺谋难以逃脱要承受的舆论之重。

张艺谋在竭力去除自己争取来的,或者外界赋予的多重符号,在与张伟平闹“分手“之后,人们看到一个“平凡”的张艺谋,而在加盟某网站之后,张艺谋等于对外宣告他已经彻底放下符号包袱,想,要彻彻底底地当一次商人。商人身份或是张艺谋实现自我解围的一条捷径。所以他才会违背众多人对他的期待,选择了鹿晗,王俊凯等新生代偶像当他電影的主演,并与马特-达蒙等巨星合作,试图用一次商业上的大成功,扭转公众对他的某种“偏见”。

但《长城》的推出,让张艺谋的突围之路再告失败。一切都归结于影片的质量。如果没有好口碑的电影出现,张艺谋注定没法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从张艺谋最近接受采访时所表达出他对走上国际的强烈渴望来看,借商业片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电影接壤的通道,已成当下他为自己设定的“大目标”。或许,他已经彻底放下了再拍经典电影的这个沉重包袱,而更愿意像新生代导演那样,先把钱赚了再说。

《长城》邀请了一大批好莱坞班底为影片托底,但好莱坞编剧这次只交了一个“行活”,并没有在剧本层面上贡献让人信服的优秀文本,其他数不胜数的外国电影从业者的名字,加在一起也没有压制住影片的“张艺谋风格”。在《长城》中,可以看到张艺谋在《三枪》《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中呈现的熟悉画面,电影最为吸引眼球的,仍然是张艺谋式人海战术,体操表演,在观看时或会为场面所撼动,但相对于早已见识过诸多好莱坞魔幻巨作的观众来说,影片并没有刷新观感。

如果降低要求,只求在《长城》中看到打怪兽的场面,那么《长城》仍然是值得在影院欣赏的,中国士兵依靠长城防卫怪兽饕餮,这是国内商业片当中,第一次把长城功用如此直白地表现出来,并且,打怪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奇技淫巧,也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长城》提供的这些,尽管套路化,但与其他爆米花电影并无二致,不考虑故事的逻辑去观看,还是不错的。

不过,如果提高要求,特别是用能匹配“张艺谋作品”这个高度的要求来审视《长城》。会发现这是一个遍体逻辑漏洞,各种莫名其妙的故事:磁铁对饕餮有神奇功用,士兵就应当四处搜罗磁铁,便可轻松控制饕餮,何苦搭上那么多人命?母兽一死,成千上万的饕餮即化为僵尸,这显然是把饕餮当成了受互联网或者无线信号控制的机器人。演员只是在走过场,缺乏感情投入。影片提炼出来的“信任”主题,在阐述时方法生硬,是对故事舍义的一种强行拔高……

一位好导演,曾经拍出过优异的作品,但后来却再也拍不出来了,观众会因此成为黑粉吗?张艺谋在电影市场的遭遇,证实了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艺谋的粉丝越来越少,当年钟爱他的那帮观众,自《英雄》之后便开始选择了放弃。要是真爱电影、真爱观众的话,张艺谋应该回到观众身边,而不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对张艺谋仍有激烈的批评,但相信这些批评者当中,还会有数量巨大的观众,在期待着张艺谋归来。(资料来源:《京华时报》)

猜你喜欢
商业片饕餮张艺谋
山海经之凶兽狍鸮
饕餮吃掉了春天
70岁那年会在干什么
它就是饕餮
我们来看一些文艺佳片压压惊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张艺谋的抠门
张艺谋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