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杨淑红 牛志刚
从问题孩子身上寻找成长的力量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杨淑红 牛志刚
是什么让孩子无法走出网瘾?
小孟同学是高二的一名男生,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关系很差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争吵不断,三天两头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家庭战争,所以小孟很少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也埋下了对“家”的厌恶和恐惧。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简单粗暴,与小孟交流时,态度直接生硬,只要小孟什么事情没做好,特别是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要求时,换来的便是非打即骂。在这种高压的学习氛围下,小孟同学考入了一所不错的民办初中,且学习成绩还不错。到了初二下学期,父母关系变得更为紧张,小孟被送到奶奶家,与奶奶一起生活。小孟奶奶在衣食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小孟,但在辅导学习和思想教育方面却无能为力。也是从那时起,小孟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在网络游戏中,小孟全身心投入,闯关的胜利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游戏让他非常快乐,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游戏天才。但走出游戏,回到生活和学习中,小孟只能感受到家庭的冷漠、父母的忽视、学习的压力和负重,游戏让他找到了逃避学习和家庭的出口。初四时,父母发现了小孟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找家教进行一对一补课,通过大半年的努力,小孟同学在中考时考入了一所省重点高中。刚刚进入高中时,小孟的状态还不错,但随着高中学习内容难度加大,自身薄弱的学习基础,听不懂的越来越多,作业也在不断堆积,加之父母的全盘否定,学习无法让他获得成就感,甚至让他感到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他开始厌恶学习,拒绝上学,与父母的矛盾升级,游戏再次走进他的生活,高一上学期期末,小孟同学因网瘾而无法正常学习,无奈之下家长办理了休学手续。
因小孟坚持不想再继续学习,在休学一年的时间里,小孟同学在一家理发店打工,每天从早忙到晚,10多个小时超长的工作时间,让他切实体验到了工作的苦与累,深感生活不易。此时经与家长沟通,他希望重返学校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希望能够出国留学。2015年学校接受了他的复学申请,小孟重返校园,就读于一个理科班,希望通过学习达成自己的出国求学发展目标。
进入新的班集体后,小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外人,无法融入这个大家庭,因为这个班级并不是小孟高一时的原班级,休学一年只能让他降一级到现在的班级。每天坐在那里,小孟听老师讲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课程,不与任何人说话交流,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此时仍与奶奶同住,父母关系依然紧张,内心的困苦无人倾诉。班主任知道小孟同学的情况后,作为英语老师,主动帮助他补习英语,试着与其父母沟通,但父母的配合十分有限,虽然口头上说会好好去做,但家庭矛盾、纷争仍然不断。再加上休学一年学业欠账太多,虽经努力仍无成效,小孟上学几乎天天迟到,无论班主任老师怎么说也没有什么改变,课堂中小孟也很集中注意力听课,或处于昏睡之中,每天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或无法完成,手机和网络游戏再次走进他的生活。班主任在与学生多次沟通无果后,将该生引见给了心理老师。
听完班主任老师的讲述,我在心里不断地思索:既然小孟选择了复学,为什么还是无法控制对游戏的向往,既然已经知道了外面生活的艰辛,有了学习的目标,为什么不能全力以赴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其原因是什么?怀着各种疑问,开始了与小孟同学的交流。
来到心理咨询室后,他说:“老师,我现在有很多困惑,我也很纠结,我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小孟的开门见山与诚实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求助意愿。我也很真诚地对他说:“那你希望我为你做些什么,能说说你的困惑吗?你到底在纠结什么?”“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如何静下心来学习,如何不再迷恋网游……希望你能帮帮我”小孟说出了来心理咨询室的最终目的。于是我也静下心来,倾听这个有故事的孩子讲述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他的游戏与种种纠结。通过交流,我发现小孟思维很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且对未来有目标,有想法,他想将来有机会去美国高校就读法律专业,目前自己也在看有关方面的书籍,同时他还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目前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我说:“其实,首先你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我知道初中时你几乎没怎么学习,只是初四时进行了集中补习,就考入了省重点高中,这点很不简单。同时你还是一个思想上成熟和理性、自我认知到位、善于沟通和表达、有目标的一个人……”“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你能够在离开校园一年后再次重返校园,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强大的推动力。”听完我的这番话,小孟有些不好意思,他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夸过他,认可过他。通过初步的接触,我得到了小孟同学的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强大动力。它是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提出的,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小孟能够主动要求重返校园,说明他对未来寄予美好期待。“我相信你是想改变、改善现状的。这就是你目前最大的资源和能量来源。请你一定要运用好这个‘力’,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此时小孟的脸上多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压抑。
谈话中问及与父母关系时,我能够感受到小孟对父母的不满、无奈和排斥,他认为父母的行为对自己是不负责的。在表达同感之际,我结合自己已为人母的身份,帮助他了解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不同,希望他能够试着换位思考,多一份对父母的理解和包容,一番谈话之后,小孟表示还是能理解父母的难处的,并愿意试着接纳父母的选择和做法。
谈及手机和网络游戏,我说:“游戏,特别是聪明孩子玩游戏,那种征服感、成就感不言而喻,游戏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更让你的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逃避学习和父母。”小孟对我说的不时点头:“老师,你说得太对了。玩起游戏来,真的是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我仿佛在另一个世界里。”我话锋一转:“那你说人可以一辈子这样生活吗?生活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小孟低下头不再说话。我知道这是小孟最大的心结所在,我愿意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3分钟后,小孟抬起头:“老师,我最痛苦的就是这个啦,道理我都懂,但有时就是做不到。”听到他这样说,我趁热打铁:“其实你的好多行为就是一个习惯而已,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人的一生就改变。只要我们想改变,愿意改变,我相信就一定能变,你说呢?”此时,我在小孟的脸上看到了希望。这次咨询一定会让小孟有所收获。
根据以上的沟通与交流,我和小孟一起制订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目标驱动法
制定近期目标和计划,在迟到、网游上做减法,争取每天少迟到一次,少玩10分钟;在作业、听课上做加法,多做一道题、多听10分钟课。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加法上的不断累积,减法中的不断减少,行为的改变一定会促使好习惯的养成,学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只要坚持并相信即可。在学习上趋利避害,在容易找回自信、提高分数的学科上下功夫。如特别喜欢数学老师讲课,那就好好听、努力听、努力学,争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再如班主任是外语老师,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利用休息时间考查其单词掌握情况,因此外语成绩提高也是有可能的,那就先以这两科为突破口,尝试挑战,期待成功。
2.动机激励法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小孟同学重返学校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考取美国的一所理想院校。有了这一需要和目标,就要付出实践行动。为此制定每天一日一查表,把自己的行为记录下来,如用手机时间,上网时间,实现目标必须做出付出和牺牲。通过一日一查表,既是监督,又是激励,对于促进行为改变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
3.换位思考法
通过换位思考,孩子与父母双方互相理解和接纳。学校通过与其父母联系,帮助家长认识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和直接影响。可以说,小孟之所以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父母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交往对象。父母感情不和,发生争吵、打架使孩子失去安全感,造成孩子的身心不健康。英国的一项权威调查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紧张气氛中的孩子生长激素水平偏低,成年后发育不良以及患各种疾病的比例增大,并可能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此外父母不和睦往往会借孩子发泄愤怒,孩子成了无辜的出气筒、受害者,还会遭到冷遇,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缺乏母爱或父爱,并由此恐惧生活、恐惧家庭、恐惧与人交往,缺乏安全感,让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建议父母能够正常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这份爱,表达并让孩子知道爱他很重要。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也要为孩子做表率,争取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小孟同学迟到次数明显减少,上课睡觉次数减少,且上数学课状态较为积极,但还会偶尔迟到或作业完成质量不高;月考中数学成绩非常理想,接近90分,提高了大约50分,这个成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一进步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让他感受到了离目标越来越近的开心。在目标的激励下,他不断减少上网时间,把手机交给父母,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一定的缓解,虽然其他学科成绩还不十分理想,但小孟有了向上的动力,下一步就是帮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
当然,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急于求成,期盼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三分期盼,七分等待,只有相信孩子,鼓励孩子,他才能在众人力量的牵引下走出困境,获得成长;对于网瘾而言,关键在于关系的建立,孩子为什么会通过网络去寻找成功,获得肯定,为什么宁愿跟陌生人诉说心事而不跟父母敞开心扉,这一切都建立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因此,只要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成功,获得他人关爱,对于网瘾而言戒掉是早晚的事,而这是建立在改善关系的基础上的。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