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背景下《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之设定
——基于“人生艺术化”理论

2017-03-04 15:59段宇辉
湖南包装 2017年3期
关键词:导论艺术化应用型

段宇辉

(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应用型背景下《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之设定
——基于“人生艺术化”理论

段宇辉

(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以“人生艺术化”理论为依托,描述了以往的《艺术导论》课程及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了应用型背景的产生,阐述了以“人生艺术化”为基础的《艺术导论》教学目标设定依据,以及教学目标的构成。

应用型背景;艺术导论;教学目标;人生艺术化

应用型背景下,以“人生艺术化”理论为依托,《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的完整统一。其次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即重新发现艺术之美,培养热爱艺术之情,认识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并最终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的人生观,也就是把重点转移到通过艺术知识的学习,使之与人生结合起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1《艺术导论》课程及其以往的教学目标

《艺术导论》是所有渴望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的同学必修的一门理论课程,也是进入艺术之门的开始。对非艺术类专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必须开设《艺术导论》课程,是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一;对修学艺术类专业如音乐、绘画、影视等的学生来说,《艺术导论》则是高等艺术院校或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通过查阅各个院校所制定的《艺术导论》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对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某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的《艺术导论》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本质,通过对艺术简史的学习能更准确地把握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了解艺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能够初步地了解和热爱艺术。(2)能力教学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及文化素质。达到对审美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的综合提高。” 这一教学目标仅仅包含了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没有体现对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关注,更较少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又如另一高校的《艺术导论》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通过《艺术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各个角度了解艺术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建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欣赏水平。”这一教学目标虽然比前一院校的目标显得较为全面,但比较笼统,没有进行几个维度的区分,而且也没有将艺术的学习与学生的人生与生活联系起来。

2 应用型背景的产生

随着一大批本科学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其教学理念也随着发生改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围绕学生需求与培养、教师发展与服务,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特色。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本,构建订单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可以说提高实用性技能学习与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是这一类型教育的主要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防止对“应用型”教育可能存在的误解,因为越是在一个强调实用与技能,强调功利与适应社会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越是需要保持一份特别的清醒——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工具。“当我们通过职业性、生存性的教育,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之时,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是否也有家园,心灵是否也有安顿之所,他能否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激情、生活情趣的具有独立自由精神与完善人格的人,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人或囿于狭隘的专业技术与职业范围中的片面人。只有通过艺术与人文的教育,才能避免人被作为机器或工具的悲剧。[2]”

所以,如果我们对“应用型”的涵义进行深入研究,“应用型”并不意味着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只会实用技能适应社会工作的工具,而是说所学知识与技能都能与人生与生活相联系,为人生与生活服务,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获得个体的幸福,所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人生与生活服务,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应用型”。

3 应用型背景下《艺术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

在应用型背景下,既然不管是艺术类专业还是非艺术类专业,艺术学习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指向人生与生活,那么首先就应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来引领这一价值导向。

3.1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3.1.1 依据之一——“三维教学目标”理念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3]” 因为目标对整个课程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和调控作用。所谓目标,通常指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4]。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目标已经率先实现了重大变革,那就是不再仅仅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追求,而是三维目标体系的建立。关于三维教学目标,其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3个方面的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即是指学生必须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即是指学生必须参与学习的过程和领悟学习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必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维教学目标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不仅适合于中小学阶段,同样适应于大学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我们的大学教学同样不能局限在‘知识与技能’一维的目标之内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也应该引入大学教育 ,三维目标的提出和具体实施必将对大学教育产生重要影响。[5]”

以往的《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比较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层面,也就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到了多少艺术理论知识或艺术技能,而且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而这一观念显然无法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关注。既然所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人生与生活服务,这才是最高层次的“应用型”。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导论》课程不应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学习了多少关于艺术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同时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尤其是形成有益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2 依据之二——“人生艺术化”理论 “人生艺术化”是指“将审美由艺术推及至人生与生活,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人生观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变人生为艺术,将自己的人生与生活作为艺术品去创造与欣赏。[6]”艺术不再只局限于欣赏或创作一幅画、一首乐曲,而是一种审美的态度遍布于人生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种境界正是古今中外许多的思想家、美学家、艺术家为我们所描述过的,比如西方的尼采、海德格尔、福柯、梭罗、杜尚,还有中国的庄子、陶潜、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田汉、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郭沫若等都曾经对这一观点做出过阐述。这一理论能为《艺术导论》课程开创一种以学生生命与生活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指导。

《艺术导论》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掌握多少艺术的基本原理或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艺术给生命带来的快乐与启迪,并且在充分认识艺术的作用与价值的基础上,懂得将艺术与人生生活结合起来,让艺术为生活幸福与生命快乐服务。

3.2 教学目标的具体构成

以“三维教学目标”理念为指导,以“人生艺术化”理论为依据,《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构成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艺术导论》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学习,学生能完整地了解与掌握艺术的基础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包括艺术起源的原因与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艺术作品的构成与层次、艺术欣赏的意义与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了解和掌握各艺术形态的概念范畴、审美特征及基本的欣赏方法等,能独立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活动。”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为重视的方面,也是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取得一席之地的依据。对于《艺术导论》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大体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也是过去这一课程比较注重实现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艺术导论》的教学,学生能完整地掌握艺术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包括艺术起源的原因与发展的规律、艺术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艺术作品的构成与层次、艺术欣赏的意义与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这些是关于所有艺术共同的宏观性理论研究与一般规律,掌握这些一般规律能使我们站在一个高的角度认识艺术的全貌。另外,要真正走进和认识艺术,我们还需要了解各门类艺术的特点,因为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艺术,我们都是在直接面对具体的各个门类艺术的作品,如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所以对于这些艺术形态的概念范畴、审美特征及基本的欣赏方法也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能独立针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活动。这些知识与能力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与每一种艺术门类进行亲密接触,以此促进我们更好地创造和鉴赏具体的艺术作品,并从中感受艺术对生命带来的快乐与启迪,这些都是实现人生艺术化的奠基石。

3.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艺术导论》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这样设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鉴赏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作,尤其是符合大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趣味的作品,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审美共鸣,实现审美从艺术到人生的迁移,从知识的学习变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同时,能掌握艺术学习的方法与进一步探索艺术的途径。”

在一个只注重结果的教学理念里,过程和方法通常是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参与学习的过程和领悟学习的方法,在《艺术导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目标,实现将审美的意识从艺术迁移到人生生活之中,在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中,可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作品和实例来进行论证,这些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作,而且必须符合大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趣味,是他们能从中获得审美共鸣的作品,只有这样的鉴赏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比如在讲解艺术家的素质与修养这一理论时,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去阅读艺术家的传记,课上请他们上台讲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故事,并自己总结从这些故事中发现成为优秀的艺术家需要哪些素质与修养,而这些故事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什么影响或启迪。这样一来,艺术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变成了与学生人生与生命相关联的事情,实现了从艺术到人生的迁移,从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个体人格的塑造。

领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所有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对于这个学习领域来说都还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课堂的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无量无边的艺术内容的学习最终只能是终其一生的事情,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如笔者编写的教材中,除了主课文之外,还设置了与之有关的诸如词语解析、作品鉴赏、人物介绍等栏目,这些栏目既能增强阅读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知识相互联系的。同时,每一章节内容的末尾都有参考书目的提供和学习方法的介绍,如建筑与园林艺术一章,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建筑史、建筑美学、建筑艺术鉴赏等各种经典书籍。在课后延伸中这样提示学生进行课后的学习:一是建议阅读编者提供的拓展阅读书目或相关书籍。二是建议实地探访和体验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与园林艺术。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真正能顺利地走上探寻与领略艺术魅力的道路。

所以,过程与方法是为学生建立艺术与人生生命联系的渠道。通过这一教学的过程参与,还有对学习方法的领悟,艺术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艺术理论学习,不再是学完之后艺术是艺术,我还是我,考试完后我和艺术还是没有关联。而是学生能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人生与生活的一部分,会自己主动去继续探索,

把艺术的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

3.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艺术导论》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这样设定:“通过《艺术导论》的学习,学生能重新发现艺术之美,培养热爱艺术之情,认同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与艺术的人生观,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升未来的生活品质与人生幸福。”

在应用型背景下,以“人生艺术化”理论为依据的《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目标之设定,最为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没有关注和涉及的一个层面。因为对于艺术的学习,改变学生对艺术的认识,继而改变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而这一目标是在学习之初就应该完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的。

(1)重新发现艺术之美

对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高考之前除了与考试有关的科目是必学的外,艺术等学科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尽管经过了9年的义务教育加3年的高中教育,艺术教育也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但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探究的。对于什么是艺术,艺术包括哪些范畴以及艺术有何意义与价值等问题可能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艺术高考前的强化训练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一大批对艺术并不感兴趣的学生经高考进入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而另一方面,在这个强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偏差,尽管他们可能在艺术的技法上,达到了考试的要求,但与此同时,他们对艺术的敏锐与个体化的感觉已经被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思维所磨灭,艺术之美早已在他们的世界沦陷。至于艺术对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对宇宙人生、宗教道德、生死冲突的探讨,这些永恒的主题更谈不上体悟。重新发现艺术之美,需要在了解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等内容的基础上去实现。

(2)培养热爱艺术之情

在给艺术类专业学生上课之前,笔者通常会问每一届的学生相同的问题:“你是因为真正热爱艺术而报考的艺术专业吗?”很遗憾的是得到的肯定答案寥寥无几。通常他们有着各种不得已的原因,诸如考其他专业没有希望,考艺术类专业相对来说文化成绩分数较低等等。而在给非艺术类学生上公共选修课之前,笔者也会问:“你是因为真正热爱艺术而选择的这一门选修课吗?还是为了学分?”得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在课程刚开始之初笔者都会提醒他们,此生能与艺术相遇,这将是他们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最幸运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一生能与艺术为伴,能与美同行,有机会用一生的时间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事物,天底下哪还有比这更美好幸福的事情呢?当然,对于学生来说,鉴于前面提到的高考前所进行的普通艺术教育和非艺术化训练,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后需要重新学习,尤其是学习各门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规律,从中获得鉴赏的快乐与生命的启迪,只有重新发现艺术之美,才能培养热爱艺术之情。

(3)认识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

“价值是指我们所在乎的某种东西,某种有意义的东西。”那么艺术对人生的价值何在?“艺术揭示价值,或者使价值更加朗朗可见。随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也必然会加深,因为那正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东西。我们既要研究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他人赋予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探究自己的价值。[7]”基于“人生艺术化”理论,需重点强调的是艺术的作用与价值,除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功能,还有对个体的价值,即艺术能为独立的个体“人”提供哪些价值;并且要重点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艺术现象与鉴赏艺术作品,并能从中得到生命快乐的能力。艺术对人类个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格完善,完善的人格就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机能能够和谐一致,彼此平衡协作,而在性情、气质、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健康状态。二是提升人生境界,人格是相对于个人心理的完整性而言,人生境界则相对于人的社会生存来说的[8]。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认识艺术的功能、艺术在文化中的位置及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中去实现。

(4)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的人生观

学艺术的人未必都具有艺术修养,如果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也都是功利主义者而少有艺术与审美的情怀,就无法引领一个社会形成高雅的社会风尚。任何艺术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生与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意义与价值。当学生们重新发现了艺术之美,培养起热爱艺术之情,认识到艺术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价值,艺术就会成为他们人生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导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以审美的人生态度来看待生活与人生,将自己的人生与生活作为一件艺术品去创造与欣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升未来的生活品质与人生幸福。这一目标需要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完成,贯穿所有内容的始终,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论文写作或交谈等方式进行考核与评价。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背景下,本着所有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人生与生活服务的宗旨,通过《艺术导论》的教学,学生如能在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学习艺术的方法,重新发现艺术之美,培养热爱艺术之情,认识艺术之于人生的价值,形成艺术的人生观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并把艺术的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因此能充分享受艺术带给生命的快乐和精神世界的丰盈,那么《艺术导论》课程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教学目标。

[1]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四个突出”.人民网.2015-11-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10/c70731-27796125.htm.

[2] 付刚.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11)128-129.

[3]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王宏.三维教学目标在大学中的应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76-78.

[6] 段宇辉.基于“人生艺术化”理论的《艺术导论》教学新模式初探[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11)126-127.

[7] (美)F大卫马丁,李A雅各布斯.艺术导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5.

[8] 段宇辉.艺术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7-29.

段宇辉(1977-),女,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E-mail:395526147@qq.com

2017-08-05

猜你喜欢
导论艺术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韩剧《坏男人》艺术化叙事策略浅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