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本人也十分重视实践的思想,在被恩格斯称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实践这种“感性活动”作为区别以往旧哲学的关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正真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对以往哲学的批判继承,这里批判的关键点就是实践范畴,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实践观点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4-02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容
(一)实践的作用。
实践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上,而且体现在人的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上。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基本哲学关系,即人与自然(唯物论)、人与意识(认识论)以及人与社会(历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创立的。也就是说,实践包含着现实世界的一切秘密,现实世界在实践里面被包含了,而且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矛盾有机体都是从实践而来。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实感性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产生出来的客观世界,包含着人类的全部感性活动。”①并且,马克思把对象、现实、感性等这一类问题当做实践在现实世界的反映。
实践活动既包括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矛盾的运动,而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既有物质客观运动,也有主体创造活动。实践活动通过这种矛盾运动来完成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在自然观里,实践是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其次在历史观里,实践被认为是人的本质标志和人的存在方式,它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统一;再次是在辩证法里,实践被认为是除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之外的另一种辩证法——实践辩证法,这是因为实践本身所具有的否定之否定的性质;最后在认识论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和价值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物质基础。
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起点,也是一切唯物主义旧哲学的终点。“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后来自己对他们新哲学的称谓,②但这并不是说把实践就是本体,就是世界的本原了。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无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如何大的作用,但首先必须要承认的一个前提就是“自然界的优先存在”。人的实践活动只是单纯的改造世界,必须要认清的一点是,“物质”被没有创造,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形态”而已;而且,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不是随意妄为,而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实践主体自身的状况和前人的实践成果等,这些都制约着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既不能忽视实践作为与旧哲学分界线这一原则的重要意义;但也不能离开“自然界优先存在”这个前提,把实践理解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就会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意。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来源
(一)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的目的蕴含在实践自身的活动中,实践活动本身是不能充当任何手段的。实践的自我实现就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思辨作为实践的最高形式。马克思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地方在于,他把关于创制的活动放到了他实践观的基础地位上,并把物质生产的活动看作实践的本质,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说明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活动被看成是价值目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作为人和动物区别的标志,就在于人有能力使劳动成为目的活动,并且劳动是人生存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马克思那里,劳动的价值具有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一样的地位,二人都把劳动看作是目的本身的活动。可以看出,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把实践看成是自由的劳动和劳动的自由,而且马克思把“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目的”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达到统一。马克思主要在创制的意义上来使用实践,并使实践与理论最终统一于实践。
(二)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继承与发展。
哲学总是与时代有关。要理解某一哲学家的思想,就要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马克思与康德同属德国哲学的代表人物,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进行了彻底地剖析:“18世纪末德国的社会状况是完全能够透彻地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观点中的。因为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已经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同时掌握了欧洲大陆的控制权;而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的同时,也让工业发生了革命并且在政治上已经实际控制了印度,而在商业上已经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的许多地方,相比英国,大部分德国市民却只有‘善良意志而已。康德心安理得地谈论这‘善良意志,即使这个善良意志是那么的毫无效果。康德认为只有在彼岸世界,善良意志才能完美实现以及到达善良意志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完美协调。”③在这里面,康德所倡导的“实践理性”的意义,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里面告诉我们的:“康德所倡导的实践理性指的是一种能思维的实践意志,也就是指根据普遍的原则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理性。实践理性的现实任务正是在于建立具有命令性的、客观性的自由规律,这也就是说,指示行为应该如何实践的规律。”④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这也就决定了意志这种非理性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生命的冲动动力。康德在這里把实践理性理性化,让意志按照善良意志的要求来行事,来实践,并且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理性的绝对命令。所以,那些不遵从或者说不按照善良意志力的绝对命令来实践的行为,在康德那里都是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马克思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中受到启发,借鉴实践概念的同时,又发展了实践概念,重新解释实践概念。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⑤马克思赋予的实践新含义,是由于他对“主体”这一概念范畴的深刻理解,而这一理解也是来源于被康德自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原则中。这一原则的创举是实现了认识过程的革命,使认识主体脱离了认识对象,实现了认识主体的自由,提高了认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从中受到启发,主张要理解外部世界的现象就要从认识主体的实践出发。由此可见,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和从主体概念来理解外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都与康德哲学传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把康德与马克思联系起来,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这个联系是巨大的。
(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哲学里,主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正是受到了康德的启发,在肯定主体的同时,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哲学经过费希特哲学的改造,建立了由纯思维的“绝对自我”与“非我”(感性世界)的本体论哲学,然后到谢林那里主客体统一于精神,再到黑格尔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提出了“绝对精神”这一概念,最后费尔巴哈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地位,找到了自然中感性的人类这一主体。从上面的简短分析可以知道,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哲们,在对实践方面的探索作出了许多努力。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首先批判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原则,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秘密在于市民社会这一范畴,而市民社会要到政治经济学里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发展的角度看,康德哲学虽然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并且认识论上陷入唯心主义,但是康德哲学对主体作用的确立,对于马克思却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康德主张对知识的产生进行辩证地思考,这种形而上学的批判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从康德到马克思,再从马克思又回到康德。马克思在终结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认识论原则的同时,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这种哲学变革的方式具有现代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其自身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征。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未来
(一)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思维方式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具有其它理论所不具有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和基础就是实践思维方式本身。马克思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实践为其理论切入点,创立了实践哲学。他以实践的观点批判了那些离开主体去理解人的感性活动,同时还批判那些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在批判中确立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本原则。
其次,毫不夸张的说,理解了实践思维方式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要义,因为实践思维方式贯穿在马克思整个哲学理论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中,实践思维方式体现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中,实践思维方式体现在区别旧哲学辩证法的新实践辩证法的内涵中。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既有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也有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关键看你如何理解。实践的辩证法由于实践的矛盾二重性所以是批判性的也是革命性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实践思维方式体现在实践是认识论的核心。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吸收当代最新理论成果的原因就在于实践思维方式所体现的内涵。马克思用实践思维方式对旧哲学进行了彻底地批判,用实践思维方式,消除了唯心主义和就唯物主义理论的缺陷,最终在实践那里达到了思维的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相统一的高度。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同时,又用实践思维方式去作为一个尺度吸取旧哲学的积极成果。实践思维方式以其独有的特性,既是批判旧哲学理论的武器,又是新哲学立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实践二重性,只会使它的理论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不是停滞不前被时代所淘汰。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批判一切理论,在批判中扬弃,在否定中肯定,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应该学习的。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视域——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新时代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供新的视角,他把道德实践的地位又提高了,这对于我们信仰的确立有很大帮助。他认为人的行为可以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集中在生产领域的目的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这种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那么人的主体性特点就不能合理完美地发挥;第二种是以行动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目标的规范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以人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为重要标志;第三种是与培根‘剧场假象理论相类似的戏剧性行为,虽然这种行为特点同样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但是社会却需要这种行为。而为了解决前面三种不合理的行为,他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第四种是以实用语言和非语言作为理解交往行动的工具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可以协调自身与行为达成一致。它是具有合理性的行为”⑦。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有理解功能、合作功能、社会化功能和社会转型功能。他的目的在于想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二战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与马克思、列宁所处时代比较,已经发生新的变化,所以要适应现时代的要求,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应对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挑战。第二,为社会学提供独特思路,建立新的解释原则;第三,为适应资本主义的新时代转型,继续解决人的异化问题,最终让人得到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机遇。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明确实践的世界观高度,他把实践范畴看成是拯救当时那个时代的唯一方式,哲学任务就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出适合时代的桥梁。重回马克思,就是要重新找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特点,否定一切权威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时代最强音。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卷,第78页.
②同上,第三卷,第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1—212页.
④黑格尔.小逻辑,第142页.
⑤同上,第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卷,第121页.
⑦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3—150页.
参考文献
[1]曼弗雷德·库恩著,黄添盛译.康德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克洛纳著,关子尹译.论康德与黑格尔[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衣俊卿.从康德到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契機[J].学习与探究,1990(6)
[5]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薛峰(1990.11-),男,汉,山东省胶州市,硕士,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