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颖+++丁美华
摘 要: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强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总结并以提问的方式授课以及双方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相比起传统的诵读法,问题教学法在对留学生的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对泰留学生古汉语应用课为例,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方面,讨论在留学生古代汉语课堂上,如何更好地使用问题教学法来引導教学。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留学生 古代汉语课
一、引言
问题教学法由来已久,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启发式教学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强调问题的重要。问题教学法注重的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是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总结并以提问的方式授课以及双方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还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自己教学方式中的问题,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传统地对外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诵读法为主,即是要求留学生在对古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逐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诵读的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文中的语言韵律及美感,但是否能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语言思维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一点笔者持怀疑态度。毕竟留学生不同于母语学习者,没有古汉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思维,主要依赖留学生的自我感知和个体的审美体验来感受古汉语的魅力,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的畏难情绪加重,最终丧失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对泰留学生的古汉语应用课为例,选修古汉语应用课的泰国留学生均有三年以上的汉语学习经历,且新汉语等级考试均过4级。虽然泰国属于汉字文化圈,学习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优势,而学习古代汉语时,却没有多大的优势可言,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思想文化,他们对中国古人的生活知之甚少。古汉语应用课所选用的教材为李禄兴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上册。这本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古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相比起其他系统性学习古汉语的教材,该教材更注重实用性、趣味性、丰富性和现代汉语深度化的学习。教材的编写和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决定了如果采取传统诵读法进行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而问题教学法却可以很好地符合这一要求,采取“提问——反馈”的方式,能有效地避免出现教师单方式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三、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针对于泰国学生内敛的个性,采取“提问——反馈”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思考问题。同时,课堂氛围也会因为问题的讨论而活跃一些。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一)带着问题开始学习,培养对古代汉语文化点的感知力
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语言背后文化的学习。就教材而言,大多以成语故事为主,但很多成语涉及古代器具名称,如“铁杵成针”及“自相矛盾”这两个成语,让学生试着从字面上理解成语意思的时候,学生大多会在“杵”、“矛”和“盾”这三个字上存在疑问。在教师讲解过后,学生会带着对成语字面意思初步印象展开想象,如“铁杵成针”就是“把一个大铁棒磨成针”,他们就会问为什么有人这么傻,想要把那么粗的大铁锤磨成那么细的针呢?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更有兴趣学习成语背后的故事。
(二)在问题中深入学习,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词汇以及语法点的差异
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欲望后,应结合学生在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展开对课文中具体生词以及语法点的学习。在学习生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释古汉语的词汇。古汉语词汇大多是单音节的,而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那么在理解古汉语单音节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扩展的方法,组词来理解生词。如“吾盾之坚”中的“坚”可组词“坚固”;“吾矛之利”中的“利”可组词“锋利”“锐利”等。而语法点的学习更是应该结合现代汉语的知识来了解,并且除了让学生知晓古代汉语中语法结构的用法及意义外,还需引导学生知晓那些结构与现代汉语的结合。如“之”字的学习,在教材中“之”字有四个用法:①助词,译为“的”;②代词,代指人或者物;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助词,提宾作用。而其中前两种用法和现代汉语结合较为紧密,至今仍在使用。在课后习题中有“特别的地方”改写为“特别之处”,“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的中间”改写为“贫富之间”等。掌握这样的改写势必会提高学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表达能力,让其汉语的学习更深一个层次。
(三)归纳总结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一个个问题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后,教师应该拓展和深化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文化意义。如《知音》中谈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的同时,试着去理解中国人对“知音”的重视。再如《出淤泥而不染》中,作者分别用菊花、牡丹、莲花来象征隐逸者、富贵者和君子这三种人,但是要想让留学生明白以花喻人这种象征意味是很困难的,所以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让他们理解这种抽象的象征意味。
四、实施问题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实施问题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兴趣,而且也更愿意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古人的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教授课文知识点而教授古文,那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毕竟古代的故事和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对泰学生亦是如此。但在实施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依旧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实施问题教学法对教师要求较高
首先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掌控课堂秩序,不能使学生的问题信马由缰,偏离课文的重点。如笔者授课的班级有同学对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及演变有兴趣,在讲到《守株待兔》时,文中出现“宋国”,学生会问这和《自相矛盾》中的“楚国”有什么关系。但这样的讨论应该点到为止,并不应该展开介绍春秋战国各个国家;其次是教师应该了解问题的轻重,并善于归纳总结升华问题。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课文内容问题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问题。所以在问题选择的解答上应以课文内容为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为辅,引导学生注重课文内容。如在教授《教学相长》的内容过后,提问课文中用了哪两个例子来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相应的答案。然后结合学生的答案问为什么用这两个例子来举例呢?学生一般都答不出来。这个升华课文内容的问题在讲授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应的方式来向学生说明。“嘉肴”与“旨”,“至道”与“善”是相互对应的。美味的东西只有吃了才知道味道美不美,最好的道理也只有学了之后才知道好不好,这种对应关系很容易让学生了解“学——知不足——自反”和“教——困——自强”的意义。而通过这样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是教师需要有拓展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对于留学生的古代汉语学习相当重要,课文内容的拓展深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而知识的应用则是古汉语应用课的教学目的。如学习过课文中的成语及俗语后,让学生做造句练习。学生会给出“吃饭应该多多益善”“我们班是我的知音,他们很了解我。”这样的句子很明显有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句来说,“多多益善”整体上是一个动词,所以前面的主语最好是一个名词,应改为“干活的人应该多多益善”;“知音”的意思是指相互了解、有共同语言(的人),强调使用“知音”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注意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上一个句子应改成“我们班的同学是我的知音,他们很了解我。”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
泰国学生不太主动,而且喜欢团体活动,这样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泰国学生的特点。笔者采取的方法是个体性和团体性相结合,既要求学生个体思考問题,也要求通过分小组的形式来增加团队合作性。对个体的要求是学生需要做课堂展示,由于教材主要以成语故事为主,所以要求学生每个人找一个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并用这个成语造句,这样做给了学生其他机会从成语入手接触中国古代汉语的知识,也给了他们一个古汉语知识拓展的机会,不至于仅仅就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也不一样,所以仅仅依赖对个体学生的提问来维持课堂进程,会演化成一种被动的“提问——解决”模式,这样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便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问题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而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则相当重要。
(三)把学习到的古汉语知识应用到现代汉语中难度很大
古汉语的大多数知识都应用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汉语能够解决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上升瓶颈,而汉语水平的高低也体现在学生能否把古代汉语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现代汉语中。针对课文内容,能够应用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点主要为古汉语的虚词,如“之”“而”“于”等,如果把授课的中心集中在知识点的讲解上,那么学生很容易把古汉语的知识和现代汉语的应用分割开来,且知识点的讲解须恰到好处,讲得太深了,有些学生便会产生畏难情绪,拒绝使用古汉语知识的应用,认为即使学不好也不影响表达;讲得太浅,学生容易一笔带过,没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四)不能以单一的问题教学法展开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并结合其他教学法,这样收效才明显。问题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型教学法、诵读法等相结合能起到很好效果。使用其他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笔者教授的泰国学生为例,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并要求学生个体自主或是团体合作完成,在学习到说理性的文章时,恰当地使用诵读法也能起到作用,泰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这与汉语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给学生播放朗读课文的音频或让学生自己朗读,学生能感受到古汉语声调起伏所带来的美感。如《出淤泥而不染》中,学生朗读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时,由于句尾的押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美感。
五、结语
问题教学法不同于以往教学中的“提问——解决”模式,它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提问、学生做被动的回答,而是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提问为主,教师发散思维,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问题,这样双向教学的模式能把教师单调的课文内容输出引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自主输入,实现教学相长。而在留学生古汉语课的课堂上,问题教学法在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的使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且在使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课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克服学习古汉语的畏难心理障碍,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古汉语中的知识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并利用古汉语的知识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晓雯.“提问——反馈”教学法在对外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
[2] 潘兰英.张传详.张佳丽.“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效果[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 李红梅.采用“问题教学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J].教学研究,2003(3).
[4] 韩梅.浅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现代语文,2006(5).
[5] 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 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2002(6).
[7] 冯晓莉.问题教学法在二外教学中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1).
[8] 杨珍.对泰大学生古代汉语情景教学模式设计[D].山东大学,2012.
[9] 肖莹.留学生古代汉语教材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 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