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帆
摘 要:姜夔作为南宋著名词人,也是一位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清空”、“骚雅”乃其词风格,而“骚雅”所寄者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情结。其词起结艺术有其独特性。起句有如以情景起,情景交融,寄托遥深,以人事起则蕴藉从容;结句可分为四类:词意俱尽——收束有力、意尽词不尽——余味无穷、词尽意不尽——朦胧待揭、词意俱不尽——别具特色。从姜夔词起结艺术就可以看出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同时从起结中所使用的高冷意象也可窥见姜夔幽韵冷香之词心。
关键词:姜夔 词 起句 结句
一、“起句好难得”
清陆辅之《词旨》曰:“对句好可得,炼句易为工。起句好难得。谋篇难凑巧。收拾全藉出场。”①词的起法大多是景起,沈雄有云:“起句言景者多,言情者少,叙事者更少。”②词之起句,不论景起、情起,还是事起,都须有笼罩全篇之势。白石词的起句,以景造境者最多,但其特别之处在于以事起多于以情起。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以情起,情怀郁勃,着笔直书。情起者,在白石词中并不多见,如《角招》(为春瘦)、《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水调歌头》(日落爱山紫)、《侧犯》(恨春易去)等数首。此中之情,大致可分为愁与爱两种。以愁情起笔,最有代表性的白石词如《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这首词“写蟋蟀引起的凄凉意绪,兼寓家国之感。其‘庾郎先自吟愁赋,也是以愁情起句,再曲写闻蟋蟀而生哀的种种典故与场景,可谓寄托遥深”。③
白石词起句中,言喜爱之情的如《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日落爱山紫)。先说永嘉富览亭这个地方,围绕着它有许多的神话、传说、人物,如此山水美景,确是白石“梦犹不到”,欲来此一游之处,终于在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如愿以偿。回头再看起句“日落爱山紫”,余晖晚照,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一个“爱”字,直接流露出词人对富览亭的喜爱,他登亭远望,诗情勃发,浮想联翩。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起头虽以写景为多,实则情景交融,相互辉映。景起在白石词中很常见,有50余首,多以自然风物、植物、动物及器具等起句。
自然风物是白石词以景引入中最常见的,像月、水、云之类,大多是清空高洁之风物,出现于12首词的起句中。如《暗香》,单独以“月”引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这首咏梅词开头便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景象,沐浴着月光赏梅吹笛。紧接着“唤起玉人”,此句出自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④白石将美人与红梅置于同一画面,相互辉映,再足之以“不管清寒与攀摘”,意境十分高妙。
单独以花卉植物起头的有10首,白石入词之植物,除模糊的花、草如《小重山令》(寒食飞红满帝城)、《洞仙歌》(花中惯识)外,多爱用品格高洁的花卉植物如梅、莲、柳等,可见于《八归》(芳莲坠粉)、《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雪飞)等等。就中以梅咏怀的极多,这里以《卜算子》(绿萼更横枝)为例,开篇莫名其妙,接以次句,便知描写“梅花样”。白石自注云:“绿萼、横枝,皆梅别种,凡二十许名。”⑤范成大《梅谱》曰:“绿萼梅。凡梅花跗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特为清高。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⑥起句写梅花品种多,可惜孝宗驾崩之后,“开遍无人赏”,词以梅引入,借景抒情,衬托出孤寂的心境。
自然风物与植物同时出现于起句的有10首,多是植物融于自然,更显意趣非常。如《浣溪沙》(花里春风未觉时)、《阮郎归》(红云低压碧玻璃)、《卜算子》(藓干石斜妨)等等,这几首词起句中所写的自然之物如雨、风、水、石、烟、巷陌、塘与植物如花、藓、草、绿杨、石榴等相连接,与各自单独出现相比,景物更丰富、画面感更强。
除了自然风物、花卉植物,白石词也有以动物起句的,如《卜算子》(摘蕊暝禽飞)、《点绛唇》(燕雁无心)、《蓦山溪》(与鸥为客)等。显见飞禽为多,燕、鸥、鸳鸯等皆清高不俗之物。如《杏花天影》起句“绿丝低拂鸳鸯浦”,就将河溪、绿丝、鸳鸯打成一片。这是一首典型的怀人词。开头即写鸳鸯相伴河溪,柳丝从容轻拂。鸳鸯双宿双栖,暗示词人孤单,自然过渡到遥想当年。
(二)人事两者不分离
白石词的开篇,除以情起、景起之外,还多在起头中写到人或事,一般来说,人事两不分离,这类起句在其词中出现20余次,也是较多的一种情况。
起句写行为、交往之类的,可见于其《念奴娇》(昔游未远)、《阮郎归》(旌阳宫殿昔徘徊)及三首《鹧鸪天》(曾共君侯历聘来,巷陌风光纵赏时,忆昨天街预赏时)等篇。这里以《湘月》的起头“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为例,此词通篇写景记游,“西山”、“五湖”、“归禽”、“暗柳”、“飞星”、“月上汀”等等摇曳成一片,意境空灵朦胧。词人缘情而发,起笔写有“五湖旧约”,却未能成行,有深负美景之叹,这样起法,引人入胜,不禁要问其因由。而此番出游,兴致盎然,自然过渡到“清景”之描绘。下片渐次由写景进而想象,迸发出叹古思今之幽情。
白石词开头还直接写人,如其《点绛唇》,此首惜别的对象是作者思恋的合肥女子,起句“金谷人归”,以晋绿珠代写合肥女子,接下来几句却舍人而写景。就全篇看,化用杜牧《金谷园》诗意甚多:“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⑦上片写曾经的欢愉,情意绵绵,情景虽美,却渲染着淡淡的忧愁,与下片写别离后的相思痛苦形成比照。
二、“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
刘体仁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⑧张砥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凡词前后两结,最为警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须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 ,有尽而不尽之意。”⑨前结指歇拍,下文与过片并论;后结即结拍,《白石道人诗说》论道:“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故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⑩故以此四种为白石词结拍分析分类。
(一)词意俱尽
《白石道人诗说》云:“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词意俱尽的结拍在姜夔词中共有20余首。1196 年,白石与友人在寒夜里重游垂虹亭所赋《庆宫春》(双桨莼波)便是此类。上片乃是从环境引入,展现出一片凌寒荡舟的广阔景象,太湖云压山、霭生愁,为整首词定下了清旷高远的情感基调。接着三句笔锋一转,写到五年前雪夜荡舟之情景,重游故地,感慨颇深。下片与上片的伤逝情绪一脉相连。结尾以“如今安在”发问,以“唯有阑干,伴人一霎”作答,由怀想回到现实,收束有力,正是“急流中截后语”。此类词意俱尽者,常在词结尾处突然推出词旨,深刻犀利、使人猛醒,或总结前文,或颠覆前文,总之使得前面词句有了着落有了意义,收束有力,结尾干净利落。
(二)意尽词不尽
《白石道人诗说》云:“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之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白石曾于金陵江上,写下其借梦怀人之词《踏莎行》(燕燕轻盈)。此词从梦见恋人开头,又以恋人魂归为尾。日有所思,故夜有所梦。长夜漫漫,春意绵绵,“莺莺娇软”的合肥女郎含情脉脉道出相思之苦。下片写作者醒后遥想情人魂归的场面:“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皎洁月光下千山冷清,伊人倩影独行,伶俜无依,至此词人的惭愧内疚之感,怜香惜玉之情,栩栩流露于字里行间,意尽词不尽。
张炎也说:“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11此种结句往往是意先于词表达透彻。有些词在结尾处方道出词旨,然而并不外露,只是用词中所描绘的形象说话,情感更深密,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三)词尽意不尽
李佳《左庵词话》 曰:“作词结处,须有悠然不尽之意,最忌说煞,便直白无趣。”12白石《诗说》中亦云:“词尽意不尽,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白石词中此类结句最常见,有三十余首。如《翠楼吟》(月冷龙沙),上片绘景,下片言情,登楼望远,抒怀寄愁。开篇作者便对安远楼作细致描绘:“粉香吹下”,一派温馨承平气象。下片急转直下,转而抒写空虚落寞,岁月虚掷之恨,流露出身世飘零之伤。再看结拍“一帘秋霁”以景结情,似乎藏着一个美好的寄予,意味深远。
(四)词意俱不尽
此类结拍于白石词中也不少。《白石道人诗说》云:“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此不尽又深尽可见于《点绛唇》(金谷人归),上片描写之景都渲染着一种淡淡的忧愁,江南风光,情思绵绵。下片由景入情,感慨居无定所,日渐衰老,而合肥情遇时合时离,如梦如幻,徒然“掇送刘郎老”而已。“淮南好,甚时重到?”一语,平实简洁,却包含着深深眷恋。直至结句“陌上生春草”,化《楚辞》中《招隐士》之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暗示芳草萋萋、行人无缘复归的暗淡前景13。词意虽朦胧待揭,但词人所欲表达的惜别之情已深彻流露。
总之,白石词起句写景,大多包含自然风物、花卉植物、动物、装饰与器具等等。如此开篇,“借以营造特定的抒情氛围。在作了充足的铺垫渲染之后,再渐次切入情语,往往能收到韵远情深的艺术效果”。14白石词起句中所写多为高洁、清空之物,正是出于其对人格的自尊自立。以情起者,虽不及景起含蓄蕴藉,但胜在开篇咏怀,直抒胸臆,接着写景衬情,寄托遥深。
白石词的结拍创作与其《诗说》中关于结拍的理论很是吻合,并为其词增添了不少风采:“词意俱尽”式结句收束有力、干净利落;“意尽词不尽”则以形象表达词旨,感情为深邃;“词尽意不尽”结拍意味深远,朦胧待揭;“词意俱不尽”则极具特色,耐人寻味。
姜夔善于通过词创作来彰显自己清高脱俗之人格气质,其词作之所以呈现出冷香、幽韵的词心风貌,也与他特定的创作旨趣以及起结艺术中采用的清空高洁意象有关。
注释
① 陸辅之.词旨[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302.
② 沈雄.古今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838.
③ 杨宛.词的起结与过片[J].贵州文史丛刊,2008(4):56.
④ 钟振振,校注.东山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00.
⑤ 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中华书局,2009:251.
⑥ 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梅谱[M].中华书局,2002:255.
⑦ 《全唐诗》卷五二五[M].中华书局,1999:6063.
⑧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618.
⑨ 王又华.古今词论[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606.
⑩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A]//何文焕.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1981:682-683.
11 张炎,著.夏承焘,注.词源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
12 李佳.左庵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3105.
13 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4):108-113.
14 赵雪沛,陶文鹏.论唐宋词起、结与过片的表现技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99-106.
参考文献
[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梅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 沈义父.乐府指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 王奕清,等.钦定词谱[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3.
[7] 况周颐.蕙风词话.人间词话 (合刊本)[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8] 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9] 唐圭章.全宋词[C].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全唐诗(增订版)[C] .北京:中华书局,1999.
[11] 钟振振,校注.东山词[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 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本文主要参考李佳《左庵词话》,陆辅之《词旨》,沈雄《古今词话》,刘体仁《七颂堂词绎》,王又华《古今词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等).
[14] 赵雪沛,陶文鹏.论唐宋词起结与过片的表现技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15] 杨宛.词的起结与过片[J].贵州文史丛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