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成
【摘要】目的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患者肢体痉挛肿胀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肢体痉挛肿胀中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與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的治疗手段,治疗组主要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肢体痉挛肿胀中风(AP)患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风;肢体痉挛肿胀;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4..02
有研究发现,中风患者治疗后,很多患者都会出现后遗症,这些后遗症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该病症严重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患者肢体痉挛肿胀进行分析显得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肢体痉挛肿胀中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4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年;病因:脑出血35例,脑梗塞25例。治疗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年;脑出血40例,脑梗塞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在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符合AP诊断的评判要求,按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患者猝然昏倒;(2)患者口角歪斜、不省人事、半身不遂;(3)急性起病。(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在确定具备上述的2个主症就可以确定诊断[1]。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叮嘱患者卧床;胞二磷胆碱0.5加入氯化钠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天。并且对患者进行维生素C、营养神经药物等进行治疗。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针灸与内服以及锻炼外功能治疗。针灸治疗方法:首先让患者进行仰卧,摆放好患者的肢体,将患者的风市、太冲、足三里等穴位找出,然后在这些穴位上用碘酒对其进行消毒,然后对患者实施平补平泻方法治疗,治疗的留针时间为20~30 min,持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中药内服药物组成:采用伸筋、透骨草各10 g,杜仲15 g,鸡血藤以及何首乌各20 g,当归与天麻各25 g,全蝎与续断以及桑寄生各30 g,并且每次进行煎煮时用1000 mL的清水,进行2 h的火候煎煮,1剂/次,3次/d,进行一个疗程用药,14天为一疗程;功能锻炼外治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将患者的体位放正,让患者能够在指导下实施运动动作,每天进行30 min的锻炼,持续2周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病患者按照MAS等级进行评判,以BI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观察评定。痊愈:患者在接收治疗后能恢复生活自理,患者病状完全消失,在计划随访的30天中,患者无异常情况发生[2];显效:患者恢复基本的生活功能,患者的病状得以改善,在随访的39天中偶尔有病复发情况出现;有效:患者病情比住院治疗期间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无效:患者病情治疗无明显康复效果。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对比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周径对比
3 讨 论
在本次研究的治疗组中,其治疗采用的重要均以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化痰开窍之药、滋补肝肾、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的药材为主。期主要作用在于对风湿痹痛、肢体偏枯、筋骨痿弱、腰膝酸痛疾病治疗;伸筋草、透骨草能够舒筋止痛、活血、祛风湿,对风湿痛有着显著的
疗效。
综上论述,在中风患者肢体痉挛肿胀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痛苦,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上下肢体周径情况,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 琳,聂亚娥,安军明.针刺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33例[J].陕西中医,2012,(09):84-85.
[2] 侯 震,王 瑶.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4):37-38.
本文编辑:孙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