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视角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分析

2017-03-03 11:05张永凯李登科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演化互动关系跨国公司

张永凯++李登科

摘 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國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区域创新体系;演化;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创新体系(系统)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推动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愈加显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和推动。在全球创新网络中,一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受到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影响,同时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变化对吸引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从全球视野审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揭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对拓展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为了总结和梳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进展,本文从区域创新体系、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关系两个层面展开文献综述。

(1)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Philip Cooke于1992年首先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认为它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等主体要素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网络[1]。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界定不统一,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主体要素(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中介组织)、功能要素(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知识等)、环境要素(体制、机制、法规、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等)。当前,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呈现出不断升温态势。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要素构成[2-4]、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和演化[5-8]、区域创新能力的类型划分和形成机理[9-10]、创新能力的指标测度研究[11-12]以及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影响因素[13-14]。虽然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但是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特质重视不够,不能满足研发活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2)关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关系研究。该主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对东道国创新体系的影响研究,研究结论有压制论[15-16]、促进论[17-18]、 双刃剑论[19-20]。学术界对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多都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展开,从东道国视角切入的研究很少,将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同时纳入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鲜有。

总之,有关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尚未摆脱“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两个相互隔离的领域,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有机衔接起来并厘清二者互动机制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进一步阐释双方的互动关系。

2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

2.1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角色和功能演化

通常认为,研发环节是企业组织结构中最不容易被分离的部分,因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早期企业的研发机构通常设立在企业内部,属于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承担企业的研发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品研发周期的缩短,许多企业逐渐意识到把研发活动局限于内部将无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需向外部寻求资源[21],推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化。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的研发活动逐渐外部化,内部的研发活动不再是其唯一的技术来源[22],跨国公司开始在外部设立研发部门,从更广的范围整合优质研发资源,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早期在东道国只是设立销售机构和生产机构,而将研发机构紧紧地控制在公司母国。随着贸易、投资和生产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有些跨国公司开始将研发机构搬至海外,构建企业的全球研发网络。当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功能和角色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Cotdellz最早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分为支持实验室和国际独立实验室,前者的功能是将母国产品和生产技术适应于东道国的市场,后者的任务是进行基础研究,但与母公司的国际化项目有关,与东道国的生产无关[23]。后来,Hewitt将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又划分为产品适应研发机构、本地研发机构、过程研发机构和全球研发机构四种类型[24]。截至目前,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可且具有权威的是Ronstadt基于演化视角的划分标准[25]:(1)初始技术转让单位(TTU),其任务是向子公司进行技术转移及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同时辅助母公司开展少量研发活动;(2)本地技术单位(ITU),其功能是助力母国产品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扩大在东道国的销售份额;(3)全球技术单位(GTU),其目标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展研发活动;(4)公司技术单位(CTU),其定位为独立开发新技术或为母公司在东道国展开长期研发。总而言之,通过分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研发机构演化过程,可发现其遵循了逐渐从低级研发层次向高级研发层次的演进规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演化经历了由应用性研发向基础性研发、从服务地方性研发向服务全球性研发的转变过程。当然,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并非都是遵循固定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具有跳跃性和突变性。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发展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和演化过程,并具有非均衡性、非线性和涨落性的特征。魏江在基于创新主体结构、资源结构、经济要素结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指出区域创新系统分别有发展、停滞和衰落三种结果,区域创新系统演变是创新系统三维结构螺旋发展的结果[26];林迎星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可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老化四个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老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消亡、解体,解体后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在新的条件下,又会组合成新的区域创新系统[27];杨剑等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分为孕育期、初生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28]。本文根据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以及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将其划分为孕育、形成与发展、成熟与完善、衰落或更新等几个发展时期(图1),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关键特征。(1)孕育期。在孕育期,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要素还不完整,创新资源分布分散、无序,中介机构缺失,创新主体间的合作随机,创新环境欠佳,创新能力羸弱,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依靠政府推动。此时,区域创新体系处于绝对封闭状态;(2)形成与发展期。这一时期区域创新要素逐渐完备,中介机构开始出现并获得一定发展,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开始增强并趋于固定,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能力开始增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逐步过渡为以政府为主、以市场为辅的创新推动模式,市场开始在创新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作用;(3)成熟与完善期。该时期创新要素非常齐备,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频繁且有效,中介组织比较发达,区域创新环境良好,区域创新能力达到顶峰,该阶段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驱动力量由政府让位于市场,市场在创新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特征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充分体现,在吸纳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同时,鼓励区域内部创新资源扩展到区域外部,从更宽广的范围参与和嵌入全球创新网络[29];(4)衰落或更新期。随着区域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区域创新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研发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创新产出明显减少,区域创新能力变弱,区域创新体系陷入了衰落危机;二是虽然区域创新环境发生变化,但创新主体能够及时适应环境变化,重新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迸发出持续创新活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硅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每当硅谷的创新活力即将被世界上其他创新中心超越时,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再次将硅谷推向了全球创新的制高点。总体而言,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一般经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从系统封闭到系统开放的演化过程。

3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作用分析

3.1 跨国公司演化视角下的互动作用

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来讲,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在东道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高,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相互作用越大[30]。依据Ronstadt的分析,初始技术转让单位的任务是从母国向东道国转移技术,所以公司总部会派驻负责研发活动的人员到东道国的研发机构[31],这类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很少产生相互作用。本地技术单位的职责是针对东道国的地方需求进行产品改进和应用性开发,这一阶段跨国公司通常会在东道国招募研发人员,并与地方研发机构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32]。全球技术单位的功能是为全球或区域性市场开发产品,通常利用的技术成果和技术人才,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最显著[33]。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过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现象,早期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多为支持其在我国子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属于生产支持型和市场占领型,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作用不明显,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增多以及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部分在华研发机构升级为亚太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研发中心,而且与我国本土企业之间的互动频繁,层次开始不断提升。

3.2 区域创新体系演化视角下的互动作用

在孕育期,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发育成形,只是一个雏形,且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联系较少,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尚未入驻东道国,此时区域创新体系与跨国公司的互动作用无从谈起。在形成与发育期,区域创新体系的封闭藩篱被打破,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东道国,并与东道国的区域创新主体产生作用,但由于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与跨国公司的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创新要素的流动基本是由跨国公司向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单向流动,二者的互动作用微弱。到了成熟与完善期,區域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得已充分展现。一方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并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展开博弈,此时二者的互动效应非常显著。但至衰落或更新期就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如果区域创新环境恶化,创新能力出现下滑,创新体系走向衰落,跨国公司将撤离东道国,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由强变弱,甚至化为乌有;另外一种情形是如果区域创新体系得以更新,并焕发出新活力,跨国公司则会不断加大在东道国的研发投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互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3.3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意图与要素

两者的互动作用是建立在二者具有明确意图的基础上,双方都具有合作愿望,并通过相互竞争和博弈而形成。对跨国公司而言,随着产品研发周期的缩短以及研发成本的不断上升,再加之研发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研发创新已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杀手锏”,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期望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产生良性互动,将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网络中;对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而言,通过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逐步提升本土区域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高端的创新资源,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互动,区域创新体系可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得到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由此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能借助跨国公司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作用主要通过资金、技术、知识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实现。(1)资金互补。研发活动是一项高风险的创新行为, 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存在着研发资金互补的需求。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增加研发投资来开展研发活动,给东道国带来了大量研发经费,这直接拓宽了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资金来源渠道,也弥补了地方创新资金不足的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扩展也需大量的资金来推动,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创新主体的合作研究,可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创新资金,缓解跨国公司研发资金短缺的压力。(2)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技术和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创新资源,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重要介质。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发达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间的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表现为双向流动,由于二者的技术水平旗鼓相当,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可向区域创新主体学习技术和知识,区域创新主体也可以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互动作用的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呈现单向流动,鉴于二者的研发水平差异,主要是跨国公司向发展中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输出技术和知识。(3)人才流动。人才是技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发达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人才流动呈双向格局,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人才流动则呈单向流动格局。早期阶段人才主要从区域创新体系中流入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因跨国公司拥有优越的技术条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丰厚的工资报酬。然而,一旦这些研发人员掌握了关键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可能重新回到区域创新主体中或自主创业,这对东道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笔者对部分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企业间的互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研发人员的流动过程中。据笔者长期跟踪观察,早期接受访谈的一些在沪跨国公司研发总监或研发机构负责人有很多现已跳槽到内资企业中,甚至一部分人自主创业,这对我国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3.4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

合作是双方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跨国公司将海外研发机构的创新技术严密封锁,不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接触,封闭技术扩散的通道,那么两者的互动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区域创新主体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持有戒备心理,排斥与其合作和交流,那么二者的互动将无法实现。实际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机制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初始阶段双方都持有试探态度,并且采取行动都非常谨慎,这个阶段双方的合作和互动大多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上,跨国公司将核心技术研发置于母国,在东道国的技术开发属于应用型,主要攫取东道国的市场份额。后来随着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的技术进步,再加之越来越多的外资研发机构开始入驻,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进行非合作博弈,再到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为进一步清晰阐释二者的互动形成机制,以下分别对三种情形予以分析:(1)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发达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互动。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研发全球化浪潮的早期主要推动者,国际研发投资基本上形成了以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大三角”格局。虽然发达国家的科技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就涉及的具体行业来说,并非每个发达国家在所有行业的技术都处于全球顶尖水平,事实上,每个发达国家只是在某个或某几个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因此,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发投资大多是利用东道国的行业优势来增强自身的技术优势。此时,由于二者的技术差距较小,双方的互动基础牢固,因此互动效果相对明显。(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发展中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互动。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寻求研发投资是继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研发投资之后的又一国际经济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展开研发投资。此时,中国和印度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优质的廉价劳动力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角逐的重点区域。由于双方的技术差距较大,跨国公司对企业的核心技术严密封锁,再加之发展中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对创新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二者虽有一定互动作用,但局限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当然,二者的互动作用强弱取决于东道国创新主体的吸收能力以及跨国公司的开放度。(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发达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间的互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寻求海外研发投资是近些年的新生事物。长期以来,研发全球化一直是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但随着新兴研发经济体的崛起,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开始跨出国门,到海外寻求研发投资。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主要聚焦在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行业。由于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发达东道国所设立的研发机构,以技術跟踪为主要目的,与发达东道国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作用有限。

3.5 微软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案例剖析

微软公司(下称微软)作为ICT行业巨头,对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巨大。鉴于此,本文以微软为例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微软早在1992年就开始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3年正式成立微软北京测试中心,1995年成立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由此拉开了微软在中国研发投资的序幕;1998年微软在中国成立中国研究院,该研究机构是微软在海外设立的第三个研发中心。然而,此时微软在我国的研发投资才刚刚起步,与我国本土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尚属空白。

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为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该研究院是微软在亚太地区设立,且在美国本土以外规模最大的研发机构。此后,微软与我国本土企业的互动逐步开始。2002年12月14日,山东大学微软实验室揭牌,标志着微软与我国本土研发机构的互动正式开始; 2003年,盖茨与鲍尔默相继访华,分别与中国签订了“共享源代码协议”、与教育部签订“支持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微软先后与神州数码、浪潮集团结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在软件技术人员培训、软件研发、行业解决方案定制、软件企业管理、技术培训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并与中兴建立“中兴通讯-微软软件技术实验室”;2006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中国成立,这意味着微软在华研发投资进一步走高,研发机构的定位更为高端,并且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逐渐增强。

2006年10月,微软授权深圳科通集团和湖南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移动图片”、“移动视频优化”和“个性化人脸卡通”等技术,这是微软自2005年5月成立专利技术合作项目以来首度与中国公司合作;2007年4月18日,微软与联想集团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联想-微软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微软在全球与合作伙伴成立的第一家以研发为主的创新中心,联想和微软每年将分别为联合创新中心投入100 万美元的资金;2007年6月12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宣布在北京建立SQL Server中国研发中心,这是微软在华构建微软全球范围内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的核心基地的又一重要举措;2008年1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与微软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共同推动无锡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09年,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已超过4000家。在这一阶段,微软进一步深化与我国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步实现由应用性研发向基础性研发的转型过渡,构建了完整的创新网络,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明显增强。

2010年1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标志着微软的研发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而且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2010年3月,微软中国上海科技园区正式启用,成为微软首次在美国以外投资兴建的研发与技术服务园区;2010年9月,深圳市政府与微软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加强技术研发、硬件采购、软件外包、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同时,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南方总部落户深圳,以整合华南地区(包括港澳地区)的研发、生产、外包等业务;至2011年,微软通过“长城计划”与中国30所顶级大学进行联合研发,在其中10所大学建有联合实验室,其中与上海交通大学联手搭建国内首个高校“云计算教学与科研平台”。此外,微软又与国家发改委合作设立了8个软件创新中心,以推动本地创新,并与工信部合作建立了3个实验室,开发领先的产品与技术;2012年12月,上海市政府、微软和世纪互联签署协议,将在中国合作运营Windows Azure平台和Office 365 服务,微软成为首个在华提供有云平台与服务的跨国企业;2013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微软合作,共同成立“中国科大-微软软件工程中心”;2013年12月19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与微软宣布深化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展开智慧城市(CityNext)项目合作,采用微软“云+端”的技术体系以及微软 CityNext 模型,构建闵行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核心平台;2015年9月,微软、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共同成立的全球创新学院(GIX),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正式启动,旨在培养更多新一代创新人才,由此标志着微软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已经跨越东道国深入到公司母国。迄今为止,微软在华投资已20多年,并在中国建立了美国本土以外的最大研发基地,致力于建设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为中国用户打造优秀产品。微软在2015年还先后宣布了与包括紫光集团、百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小米、上海东方明珠、四川省、陕西省西咸新区等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新一轮战略合作。由此可见,随着微软在华研发机构的定位升级,微软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愈加频繁和活跃,双方的互动逐步朝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图2)。

4 结语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是二者发展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研发全球化影响下,跨国公司与区域创新体系要从开放创新的视角出发,通过互动机制的建立,实现合作创新的目标。在开拓东道国市场、降低研发成本、寻求高端创新资源等因素作用下,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创新主体互动的目的是服务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地方创新网络,为优化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有必要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接,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借助跨国公司的高端研发资源及时有效地嵌入全球创新网络。

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两者互动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双方所代表的利益诉求始终不同,必然为其利益主体服务。二者的互动必须是建立在双方有利益共同点和契合点的基础上,只有同时符合二者的创新价值和全球战略时,良性互动机制才可能形成。此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作为一种外力植入区域创新体系时,它必然服从公司母国的研发全球化发展战略,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要依托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研发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从而获得创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然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完成。因此,在研发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把整合内部研发资源与利用外部研发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高度统一,展开良性互动,这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um, 1992(23):365-382.

[2] Porter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London: MacMillan,1990.

[3] Erkko Autio. 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8(4):131-132.

[4] 馮之浚.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潘鑫,王元地,金珺,等. 区域创新体系模式及演化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1):61-67.

[6] 崔新健,崔志新. 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模式及其政府角色[J]. 中国科技论坛,2015(10):86-91.

[7] 王焕祥,孙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36-39.

[8] 王丽钧,顾新.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33-36.

[9]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 科研管理,2000(2):43-47.

[10] 柳卸林,吕萍,程鹏,等. 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11] 甄峰,黄朝水,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0(6):5-8.

[12] 曹勇,秦以旭.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变动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164-169.

[13] 王缉慈. 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J]. 经济地理,1999(1):11-15.

[14]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76-85.

[15] Haddad M, Harrison A. 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 (42):51-74.

[16] Aitken,B.J.& Harrison,A.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605-618.

[17] 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0(3):23-28.

[18]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6):4-15.

[19] Reddy,P.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systems in host countries[R],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000.

[20] 杜德斌.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1] 张永凯.全球研发活动的空间分异与新兴研发经济体的崛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2] 卢中慧,马淑文. 企业外部化研发过程中的知识活动分析[J]. 当代经济,2007(8):64-65.

[23] Cordell A. J. Innovatio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science policy[J]. Long Range Planning, 1973(6):22-29.

[24] Hewitt 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formed by abroad by US manufacturing multinationals[J]. Kyklos, 1980(33):308-327.

[25] Ronstadt 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road by US[M]. New York: Multinationals Praeger Publishers,1977.

[26] 魏江,夏雪玲. 區域创新系统的结构与系统演变[J]. 科技管理研究,2005(3):46-47.

[27] 林迎星. 区域创新优势[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8] 杨剑,梁樑,张斌. 基于模糊评价的区域创新系统生命周期的判定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2): 75-79.

[29] 张永凯. 区域创新体系开放性研究[J]. 开发研究, 2014(4):34-36.

[30] 张威. 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创新系统的互动机制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31] Penner-Hahn J. D. Firm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mode and sequence of foreig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19):149-168.

[32] Taggart J. H. Determinants of increasing R&D complexity in affiliates of manufacturing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UK [J]. R&D Management, 1998 (28):101-110.

[33] 杜德斌.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

Analysis 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ost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ZHANG Yong-kai1,2, LI Deng-ke3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 2. Silk Roa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3.college of Economics,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20, China)

Abstract: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ot only benefits from the drive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subjects, but also is inseparable from particip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from external region under open condition. Driven by large-scale overseas R&D investment of MNCs,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ost country are influenced and interacted mutually, and have gradually form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D globalization, combing and summer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s, the paper firstly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between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ost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ost country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host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interactive intentions and elements. Finally, the Microsoft is taken to be the typical example so as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 subjects in China.

Key words: MNCs; overseas R&D institution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evoluti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猜你喜欢
演化互动关系跨国公司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演化》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
2009跨国公司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