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 柯
解惑答疑的米尔钦柯总地质师
——援华石油专家略记之三
■ 宫 柯
1955年,康世恩率领中国石油考察团出访苏联学习期间,传授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方法最多的人是苏联石油工业部总地质师米尔钦柯。他是一位石油世家出身,获得博士学位,大名鼎鼎的苏联石油地质学专家,世界著名的地台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权威。曾为苏联在第二巴库地区发现杜依玛兹、罗马什金两处特大型油气田做出了卓越贡献,当选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获得苏联政府授予的功勋地质家荣誉。
米尔钦柯总地质师首次与中国石油考察团见面,就给康世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前苏联石油工业部的学术泰斗个子很高,仪表堂堂,善于演讲,性格非常豪爽,不仅学术观点表达的清晰透彻,而且还喜欢用俄罗斯式的幽默开玩笑。他毫无保留地将苏联在乌拉尔山前凹陷区勘探并发现杜依玛兹和罗马什金两个特大型油田的做法全盘托出。
康世恩被米尔钦柯的介绍深深吸引,急不可耐地让随行人员拿出中国的地质图,请米尔钦柯指点如何在中国的疆域内找油?米尔钦柯找来一些苏联的地质专家与中国石油考察团一起讨论研究。康世恩不断向米尔钦柯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咨询,米尔钦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从生成石油的地质条件到聚集于各种构造的圈闭,阐述的深入浅出,精彩细腻。由于翻译的专业水平有限,无法将米尔钦柯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部转换成康世恩能够听懂的汉语,因此,讨论的越热烈越深入,康世恩提出的问题越多。于是米尔钦柯便把康世恩戏称为“问题先生”,建议中国石油考察团带着问题到苏联的石油地质研究所去解惑答疑。
苏联石油地质研究所设在当时的列宁格勒市,在米尔钦柯总地质师的安排下,所长伊凡丘克博士组织十几位研究人员为前来学习的中国石油考察团做授课式的讲解:
他们结合挂满大厅四壁的图幅,一个盆地一个盆地,一个油田一个油田地讲,讲石油生成、储集、运移、封闭条件和生、储、盖层的组合,讲大地构造,地层及油气分布规律,讲区域勘探和构造准备,也讲他们的经验教训。1
苏联地质专家说的每一句话都被当作金科玉律详细记录下来,一时弄不明白的问题留待回国后慢慢消化。
试想,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如果没有苏联的启蒙,仅凭中国现有的几十名石油地质学者自行摸索,石油工业的发展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有了苏联导师提供的专业培训和经验教训做借鉴,等于走了捷径,技术落后的巨大落差顿时消减一半。
苏联为把中国石油工业引向正确而又快速的发展轨道,针对中国内陆缺乏海相沉积地层的具体情况,米尔钦柯总地质师还出面邀请了几十位苏联石油界有名望的地质专家,听取了中国石油考察团成员王尚文总地质师做的中国地质情况介绍。苏联石油地质专家根据他们的勘探经验和对中国大地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后,一致否定了少数到中国进行过地质考察的欧美学者草率发表的中国贫油论调,认为:
有的西方专家那种陆相地层中不能形成油田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2
正如特拉菲穆克院士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时所言:不论海相还是陆相,只要生成并蕴藏了石油就是好相。因为上个世纪40年代,苏联已经在陆相沉积的地层发现了一批储量相当可观的油气田,这对中国在缺少海相地层的内陆勘探石油的信心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米尔钦柯总地质师的关照下,康世恩带领中国石油考察团不仅在苏联石油工业部下属的多个研究所进行了对口学习,还参观了苏联科学院矿物燃料研究所、莫斯科古勃金石油学院、莫斯科大学地质实验室等一批装备精良的石油科学研究部门。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触,令康世恩羡慕不已,等不及回国,就在莫斯科下榻的宾馆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向石油工业部党组做了详细汇报,对苏联注重石油地质研究的做法谈了自己受启发的感想:
强有力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步步指导着现场勘探工作的进行。我们在苏联的研究机关。很少听到空洞的地质漫谈,他们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家。列宁格勒全苏地质研究所每年成立几个综合研究大队,研究各个油区,收集实际资料(这些队的组织和工作提纲,由王尚文汇报)。因此他们能把苏联各个油区的地下情况都画在图上,使人一目了然。国家可据以决定勘探方针、部署,现场可据以进行实际工作。苏联对科学研究是下了很大本钱的,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干部,每年投资也不少。3
康世恩的汇报信得到石油工业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专项研究如何尽快建立中国石油科研体系的急迫问题,会议决定1956年再次派一个科研考察团,由时任勘探司副司长沈晨带领,到苏联专项学习如何创建石油地质科学研究院所。同年,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也到苏联进行了石油科研考察。
1956年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右4)赴苏联考察
参照苏联的经验和模式,石油工业部于1956年7月1日在北京组建了石油地质勘探研究所和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1958年9月将这两个单位合并,成立了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面向全国的石油工业综合性科研机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开始步入科学发展的高速公路
苏联石油工业部总地质师米尔钦柯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直关注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1959年的仲夏,历尽蹉跎选址定位的松辽盆地第三号基准探井,荣幸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生重大转折的突破点。
在这之前,初显端倪的松辽盆地虽然陆续见到了油气显示,但是尚未获得工业性油流。亢奋中的石油工业部汲取了1958年在四川中部由于3口探井连续见油而盲目铺摊子的教训,谨慎地组织扩大勘探成果。32118钻井队日夜钻进的松基三井在电测曲线上发现了几处小鸡嘴似的薄油层,下一步该怎么办?还在一步一请示的掂量之中。
恰在此时,前苏联石油工业部的总地质师米尔钦柯随高级专家代表团第二次来中国访问,他本意是要到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考察石油勘探。已经担任中国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康世恩,向尊为导师的米尔钦柯介绍了松辽盆地的曙光在线重大进展,建议他改变行程计划先到东北去看看。
米尔钦柯愉快接受了康世恩的提议,与在石油工业部的苏联顾问组组长安德列依柯冒着暑天的酷热来到长春,首先听了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联合勘探的情况汇报,然后又到几处钻探现场看了取得的岩心。7月25日返回长春他做了一个学术报告,欣喜地肯定:
松辽盆地可以列为中国有远景的含油气区之一。4
随后,米尔钦柯在康世恩的陪同下又匆匆赶到哈尔滨,向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详细谈了他对松辽盆地考察的总体看法。就在这时候,32118钻井队送来了松基三井的电测曲线和油层岩心,米尔钦柯拿起一块棕黄色的岩心仔仔细细地看,然后又放在鼻子下嗅了嗅,十分动容地对康世恩说:“康,祝贺你,这口井的油气显示良好,要是在苏联,得到这样可喜的地质资料,一定要举杯庆贺!”
康世恩当然甚为欣喜,他说:“美酒我来准备,请您先对油层的情况做一个初步的评价好不好,干杯要有明确的理由是吧。”
米尔钦柯再次看了看电测曲线,又重新端详了一番岩心,非常自信地答复:
根据松基三井见到的 10多米厚的油层来看,这是一个中等工业价值的油田。5
做笔录的康世恩一听,楞了一下,马上追问:“请您解释一下,中等工业价值的含义是什么?”
米尔钦柯笑了笑回答:“我当然是指单井的日产油量,依我的经验估计是15吨到20吨之间,但就整个油田来说当然是个大油田了。要是在我们苏联得到这样的成果,一定要斟满伏特加举杯庆贺,康世恩同志你应该准备请客了,吃大餐,喝你们的烈酒茅台!”
康世恩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朗朗大笑起来,连连说:“没问题,一定请客。您的这句话很重要,这我就放心了。”
米尔钦柯当时并不理解康世恩在笑什么,更不明白康世恩所说的“这我就放心了”是什么意思。耸了耸肩膀疑惑地问:“我说的不对吗?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不,我是考虑发现了油层之后,下一步该怎么做。”康世恩搭讪着,心里在想着他焦虑的问题。
“下一步按设定的程序继续钻进,直到钻透沉积岩为止。难道还要考虑别的什么?基准井的任务是了解地层的沉积次序,这一点非常重要。” 米尔钦柯依然在用老师指导学生的口吻发表自己的意见。
康世恩非常敬重这位前苏联石油工业部的总地质师,以往总是以求教的态度向他咨询。这次不同了,他要拗着老师的意见做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松基三井在钻至1400米的深度上发生了严重的井斜,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有限,几次纠偏都没有收效,再往深处钻下去可能有大的麻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情他不便向米尔钦柯言明,当时国家盼石油,盼得望眼欲穿,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每天都要向国务院报告勘探进展,两个部也在暗中较着劲进行竞赛,早一天发现工业油流有着特定的政治意义。康世恩果断地决定:松基三井不再往下打了,停钻下套管,准备试油!
米尔钦柯一听急了,一向矜持的他突然发了火,怒气冲冲地指责康世恩:“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松基三井是基准井,基准井的任务是取全资料,这是勘探程序规定的,不能随便更改!”
康世恩和颜悦色地解释:“您说的有道理,不必担心取地质资料的问题,我们可以重新安排再钻一口井来弥补基准井没有完成的任务。”
米尔钦柯认为康世恩冒犯了自己的尊严,非常生气。康世恩为了缓和气氛,陪着笑脸说:“您劳累了一天,先回房间休息一下吧,松基三井的事情我们再商量。”
米尔钦柯怒气未消,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时候还在大声说:“松基三井要坚决打到3200米!”
惹恼了前苏联的大牌专家,事情不好办了。米尔钦柯走后康世恩立即吩咐秘书接通北京的长途电话,向余秋里部长报告了松基三井面临的情况和与米尔钦科发生的争执。
1.《盛世恩传》第60页,《康世恩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 《盛世恩传》第61页,《康世恩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康世恩论中国石油工业》第16页,康世恩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4.《大庆油田的发现》大庆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9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5.《大庆油田的发现》大庆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9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