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雨欣 龙芋君 宋小萍 胡杨 张羽
(1.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3.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四川 成都 610041)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是指胃脘痛而言[1]。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是内科多发病之一[2]。《景岳全书》云:“胃脘痛正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我们通常认为胃脘痛主要由长期饮食不节、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倦内伤,致使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进而气血、津液、水湿运化障碍,阻滞为瘀,郁而化热,胃失和降所致[3]。临床常见的证型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本文将以上四种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1.2.1 情志护理
通过加强护患之间交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乐观情绪,建立治愈的信心。在交流中挖掘患者内心最强烈的感受,真诚地表达出对患者的理解、同情,并指导患者进行情志调护。
1.2.2 饮食护理
以少吃多餐为原则,饮食宜温胃散寒之物,忌食生冷之物,以免加重病情。
尤其注意忌食生冷之物,如凉拌菜、蟹、绿豆芽、香蕉、苹果等。可选用桂浆粥,肉桂2~3g,粳米50~100g,红糖适量。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熟,待粥煮沸后,将肉桂汁和红糖,同煮为粥。或用肉桂末1~2g,调入粥内同煮服食。可起到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4]。
1.2.3 对症护理
方药采用香苏散合良附丸。胃痛发作时注意保暖,必要时采用胃脘部热敷法。汤药应温热服,冲服药应温水送服。治宜散寒止痛,可在点按或按摩胃俞、中脘、天枢、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寒邪较重者,还可以直擦左背(第7~12胸椎旁)[5]。或者采用拔火罐、艾灸等其他温热疗法,如艾灸足三里、内关、中脘、胃俞等穴[6]。黎嗣英,曹登秀,等发现耳穴贴压神门、皮质下、交感、胃等穴,使患者耳朵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可以提高中药治疗效果,有时在止痛方面,可有立竿见影之效[7]。
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2.2.1 情志护理
多给予患者关怀与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身心愉悦。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应先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时做到轻、准、稳,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痛苦。
2.2.2 饮食护理
《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应严格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避免过温、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如浓茶、咖啡、生蒜等。胃痛发作时,应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亦当节食,不宜过饱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选用中药经验方:莱菔子30g,陈皮9g,水煎服,每日两次;生山楂、炒麦芽各100g,水煎服;鸡内金烘干研细粉,1.5g吞服,每日3次[8]。
2.2.3 对症护理
方药可采用保和丸。戒烟戒酒,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治宜消食导滞,对暴饮暴食伤胃、胃痛胀满甚者,可采用盐汤探吐法,使胃中宿食吐出。便秘者可饮用大黄或山楂泡水以消积泻实[9]。对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以理气和胃止痛[10]。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3.2.1 情志护理
情志所伤导致肝郁气滞是本病发生的关键。通过情志干预,既可调节患者心理,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又能改善脾胃功能,从而消除患者情志障碍,解除胃肠症状[11]。对本病患者应指导其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烦躁、恼怒、忧思等不良情绪,防止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主动参加社会及文娱活动,怡情放怀,以使气机顺畅。同时,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减轻其家庭、工作以及社会的思想压力,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2.2 饮食护理
悲伤郁怒者,应暂时禁食。宜多食用行气解郁的食物,如萝卜、菊花茶、佛手柑、柑橘等,忌食南瓜、土豆、山芋等阻滞气机的食物。可采用玫瑰花茶(《中国饮食保健学》),将干玫瑰花1g和适量白糖同放入保温杯中,废水冲泡,加盖焖15min。代茶频饮,7天位1个疗程[12]。
3.2.3 对症护理
方药可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艾灸加鲜姜片用于双足三里、中脘等穴,有很好的镇痛效果。所选穴位足三里功能理气和胃,擅疗胃疾,解痉镇痛甚速。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健运中州,调理脾胃气机之功[13]。也可用针刺中脘、期门、内关、太冲等穴,以达到疏肝理气止痛的效果。平时饮食有节,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健身活动,以增强体质。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4.2.1 情志护理
通过给患者讲解胃脘痛相关疾病知识,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更为了解,这样可以缓解患者心理上盲目地焦虑。此时护士辅以情志护理更有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稳定,消除不良因素的刺激,避免精神紧张,以达到缓解疼痛的良好效果。
4.2.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温热。宜多食温中健脾之物,如龙眼肉、大枣、山药、狗肉等。胃痛发作时,可饮用生姜红糖茶,以温胃止痛。忌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的食物。可采用食疗方姜橘椒鱼羹(《食医心镜》),将鲜鲫鱼去鳞,剖腹去内脏,洗净;再取生姜30g洗净、切片,橘皮10g,胡椒3g,三者共装入纱布袋内,包扎好后填入鱼腹中,加水适量,用小火煨熟即成,空腹食用,可达温胃散寒之效[14]。
4.2.3 对症护理
方药可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胃痛发作时,注意保暖,预防外感。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汤药须热服,服药后宜进食热饮以助药效发挥,同时,可配合饮用红糖姜水或大枣汤。也可艾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每次15~30min,配合治疗[15]。推拿配合神阙灸能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能有效治疗因脾胃虚寒引起的长期脘腹胀痛、痞满不舒、不思饮食、手足不温等症[16]。
(1)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放劳逸;(2)注意饮食调整,按时进餐,勿过饥过饱,勿过冷过热,少油腻生冷之品,戒烟酒;(3)查明胃脘痛的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证,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应定期做相关检查,防止恶变[17]。
胃脘痛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常政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18]。至于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中医上认为,胃痛大都是久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因伤于七情,饮食不节而成。中医治疗胃脘痛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色[19],同时认真做好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重要意义[20]。中医辨证施护不仅能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病痛,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护理措施也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毒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强等特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86-193.
[2]王禄.胃脘痛临床辨治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0,15(3):145-148.
[3]孙宏娣.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2):4305-4306.
[4]黄小菊,甘宗菊.胃脘痛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17):142-143.
[5]严隽陶,推拿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50.
[6]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229.
[7]黎嗣英,曹登秀,刘俊.耳穴贴压治疗胃脘痛40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537-538.
[8]李文艳.胃脘痛的食疗与中药验方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79-1380.
[9]胡朝线.胃脘痛的辨证施护[J].临床合理用药,2012,5(9A):158-159.
[10]李光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33.
[11]胡桂荣.情志干预对胃脘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2012,(1):108-109.
[12]吴翠珍,张先庚.营养与食疗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2.
[13]胡乃毅,张江春.艾灸加鲜姜片治疗胃脘痛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7):80-81.
[14]徐桂华,张先庚.中医临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9.
[15]李琼仙,赵帆.艾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40-41.
[16]陈敏.推拿配合神阙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58例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0):38.
[17]熊胜发.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30-31.
[18]孟子惠.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93-94.
[19]王春玲,田禾.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317.
[20]张莹.胃脘痛的辩证施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