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彬(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哈拉哈塘作业区,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稠油油藏汽窜防治技术研究
齐彬(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哈拉哈塘作业区,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目前我国大部分稠油吞吐区块进入高轮次开采阶段,浅层蒸汽驱区块进入汽驱开采的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一些老油田陆续转变开发模式,蒸汽驱、SAGD等开发方式陆续投入工业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但是稠油藏注汽后发生汽窜仍然无法根治,制约着区块的整体开发。
稠油;汽窜;注汽;调整;调剖;堵窜
我国稠油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新疆和辽河为代表,历经三十多年探索和攻关,稠油热力开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稠油产量不断增长,并一直保持了稳产,为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丰富了中国的稠油开发理论和配套开采技术。作为稠油生产的直接研究者,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升稠油开发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保持稠油产量的稳定。
稠油油藏随着粘度增加,致使原油流动困难,需要外在的能量补充,我国大部分油藏采用注热蒸汽热采的方式,随着注汽规模的扩大,蒸汽就会沿着优势通道锥进,在其连通油层上的油井发生汽窜,表现出液量迅速增加,温度上升,含水升高,产油量减少,汽窜严重时,井口出现蒸汽,严重造成井喷。汽窜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发生蒸汽汽窜,蒸汽的不断注入,由于井距小,多轮次开采后,地下亏空严重,形成了高渗通道,注入的的蒸汽直接窜到生产油井。其二是发生热水窜,稠油在注蒸汽的开采过程中,纵向上被不断动用,蒸汽不断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温度降低,在油藏底部冷凝形成热水,热水继续锥进,最终形成了热水窜,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闪蒸现象,危害油井的正常生产。其三是压力传导带来汽窜,由于邻井注汽后,地层能量得到补充,地层压力升高,压力传导也是沿着高渗层通道,在同层位汽窜层达到压力平衡,推动注入介质迅速前移,导致油井产量变化明显,含水上升,油量先增后减,温度迅速升高,必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抑制汽窜进一步发展。避免发生蒸汽窜。
油井发生汽窜后不仅影响油井产量而且极易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制约着区块的整体开发,蒸汽加热效果变差,造成油藏动用不均,给后期调整带来不利影响。汽窜后还容易造成地层出砂,卡泵,影响正常生产。
(1)地质因素 稠油区块生产后期同一油藏下,多类型、多井网、多介质形式并存,油藏所需的注汽强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温度场的差异等因素,给汽窜治理带来挑战。蒸汽注入过程中,在油藏上倾方向,界面阻力与蒸汽运移方向相反,阻止蒸汽的流动,浮力和压力梯度为蒸汽运移的动力。在油藏下倾方向,压力梯度是蒸汽运移的动力,界面阻力和浮力是蒸汽运移的阻力。低倾角区,注入蒸汽受效主要受沉积相控制,其次是构造影响,河道方向是优势方向,侧缘受效差。整体考虑,限制主河道优势方向蒸汽波及,优先加强河道弱势方向受效,其次沉积河道两侧。通过往逆河道或向主河道两侧逐级降低注汽强度,实现蒸汽转向。高倾角受构造控制蒸汽超覆严重,注汽井下倾部位剩余油潜力较大,如何促使蒸汽向下转向是预防汽窜的关键。在纵向合采层系,存在渗透率极差,高渗层容易突破,选层注汽效果好。
(2)注汽轮次的影响 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及吞吐半径的增大,蒸汽沿着优势渗透通道锥进。尤其稠油区块井网多次加密,井距小,多个周期后,井与井之间就会形成热水通道,发生汽窜。虽然表现为单井汽窜,但是影响该区域的整体蒸汽加热效果,造成蒸汽热损失增大。
(1)加强注汽参数分析,实施科学注汽 一是在地层倾角大于的地区,进行连片注采设计,减少高部位井组注汽量;二是由于层间非均质和纵向超覆作用,注汽井吸汽层不是全井段,优选注汽层位,按照方案设计注汽;三是分层注汽不合格井组按照吸汽和产液剖面资料调整注汽;四是主体吞吐采出程度高的部位,蒸汽腔发展快,部分井组平面温度偏高,实施降低注汽量达到平面均衡驱替的目的。
在考虑沉积相和倾角因素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井组间注汽强度,实现井组间温压关系合理分布,达到蒸汽波及方向改变、区块产量增加的目的。
(2)高温调剖技术的应用 以有机物为载体,在地层内形成交联,无机及有机固体颗粒作为骨架材料,防止颗粒运移。适用于汽窜通道发达、汽窜影响非常严重的注汽井调剖。
(3)吞吐中整体防窜 根据区块生产特点,在区块动用程度大的区域,选出生产矛盾突出的油井,通过合理的论证、筛选,采用连片设计注汽参数,在同一压力系统下实施规模注汽,这种注汽方式实现的关键是汽窜通道明显,油井尚有生产潜力,注汽井网上油井分布均匀,注汽后增加焖井时间,同注同采,避免蒸汽单方向锥进,提高油藏整体加热效果。
(1)稠油油藏生产后期,针对大面积汽窜井,采取选层优化注汽,在高渗层实施连通整体注汽、轮换注汽。在注汽过程中同注同采,减少汽窜的干扰影响。
(2)纵向上开采多套层系的油藏,通过产液剖面、井温剖面、吸汽剖面等监测资料,科学判断汽窜层位,采取避注限注措施,对于高渗层生产后期,矛盾突出,制约油井生产的层位,采取化学堵窜,或者大修封堵,极差射孔。
(3)科学分析油藏,及时掌握动态变化,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合理调控注汽方式,减缓汽窜。
(4)做好汽窜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建立台账,按时间、按单元、按井组、进行分类,挖掘内部规律,以便集中治理。
[1]刘海星.稠油汽窜井预警制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