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面提升气象保障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17-03-03 02:14杨卫东
黑龙江气象 2017年1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建设

杨卫东

(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面提升气象保障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杨卫东

(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过去的一年,黑龙江省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对黑龙江省两次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国气象局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和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四项重点任务,注重创新驱动,注重改革提效,注重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质量,实现了“十三五”气象发展的良好开局。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0.7分继续名列全国前茅,构建人影安全“六大体系”获中国气象局工作创新奖,目标管理获“优秀达标单位”。

一、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了“十三五”气象工作良好开局

(一)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成效显著。针对超强厄尔尼诺带来的显著影响,加强跟踪预报,有效抗御了主汛期台风“狮子山”暴雨大风和通河、绥化北部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以及夏季干旱等极端灾害天气。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与省环保厅开通了可视化会商系统,研发了秸秆燃烧气象指数预报产品,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领导带班和业务值班制度。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全年实施飞机作业12架次、地面作业3027次,累计增水3.5亿吨,防雹面积3.2万平方公里。

防灾减灾体系得到完善。建成了省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省编委会批准成立了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全年发布预警3014条。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组织管理和预案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安全生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气象应急联动部门信息共享率、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有效提升。

(二)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不断增强

气象支农惠农手段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智慧气象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依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研发了“德丰e农”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开展按照不同积温带制作农业气象产品。与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开展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工作,为全省28个贫困县在遭遇局部洪涝、旱灾、积温不足时省市县用于灾害救助提供精准保障。

深化城市气象服务。建立了城市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模式,实现了城市气象服务产品、城市内涝普查数据的综合应用。建立了“互联网+”城市气象信息发布网络。气象服务逐步融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冰雪旅游精细化气象服务,向省领导提供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气象条件评估报告》。承办了第十次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

气象保障生态建设作用更加凸显。完成了全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生态示范省建设气象保障相关工作。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规划和风电场、太阳能电站选址资源评估。完成了10个市地级城市暴雨公式修编。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加强东北区域陆面过程与生态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基地(富锦站)建设,升级五营森林生态观测站。

(三)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完善。全年自动站、雷达、区域自动站、大气成分站业务可用率全部达到99%以上,酸雨、高空业务可用率均达到100%;地基遥感观测快速发展,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运行稳定,大气本底观测和气象卫星业务稳步发展;进一步加强农垦、森工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建立了省级观测装备维修测试平台和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系统;以龙天联华为依托,深入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天气预报(MICAPS4.0)和气候预测(CIPAS2.0)业务平台投入本地化试用,开展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发布,建立了预报员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城镇晴雨、最高最低气温预报质量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24小时全省晴雨预报准确率88.17%,24小时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80.86%,24小时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76.07%。

进一步夯实气象信息化基础。升级地面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提升气象信息存储能力和边远地区监测站点信息传输能力,其中市到县带宽达到10 M,省到市带宽达到14M。实现了CIMISS系统的业务化,建立了观测数据统一收集、处理和共享平台。强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融合,信息化能力明显提升,开发了高质量的基础气象数据集。

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印发了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基层发展指导意见,省市县分层次统筹推进。全省气象现代化质量评分有效提升,市地级气象现代化评分平均达到88.23分,提高了12.81分,其中大庆、大兴安岭、齐齐哈尔、哈尔滨四个市地基本实现了气象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试点单位凝练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气象现代化推进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7个市地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考核通报机制。

(四)以深化改革促进气象事业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国发〔2016〕39号),进一步规范防雷减灾行政审批和技术服务,实现防雷政事企分开。优化防雷减灾业务布局,省级和13市地气象局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建立了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评审技术专家库。各地积极争取支持,切实做好防雷工作经费保障。

业务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成立了省气象数据中心,对传统气象信息和探测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增强了气象数据对业务的支撑能力。站网布局进一步优化,遴选了500余个区域气象站进入国家级骨干站,全省85个国家级台站全部实现了新型自动站优化升级。推进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加快发展市县综合气象业务。发挥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作用,优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试点。

(五)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气象事业加快发展

气象科技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气象局科技类项目6项、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应用研究所开放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专项2项。出版科技著作1部,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科技论文62篇,其中被SCI(EI)收录4篇。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召开气象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气象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出台了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成立了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黑龙江省气象院士工作站,建成了黑龙江省天气预报科研成果业务实验基地,依托黑龙江省多脉冲雷电灾害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合作。

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得到加强。推进气象科普常态化、社会化、业务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科普体制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强化科普创作创新。充分发挥科普基地、校园气象站和气象科普社区的示范作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六)深入实施气象人才战略取得新成效

气象科技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针对高层次、青年骨干、青年人才以及基层气象带头人出台了4个管理办法。选拔了第二批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正研后备3名,1名同志获正研级高工任职资格。有6人在中国气象局做访问学者。选拔了6名第二批县级综合业务带头人。开展了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评估。

气象管理人才队伍得到强化。启动了处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选拔优秀气象干部,严把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和廉洁关。加强了干部监督管理,开展了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清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等工作。全年组织选派学员参加全国气象部门各种面授培训班70余班次,培训150余人次。组织省局培训21个班次,培训1200余人次。

(七)气象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有效提高

气象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发挥6部气象地方法规在依法履职中的法律效用。按照“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原则,省级保留60项行政权力清单和4项行政许可事项。建立了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实行行政问责和“双随机”执法检查机制。完成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修订工作。《黑龙江省气象信息管理条例》列入2016年省政府立法预备项目和2017年立法正式项目。

气象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优化气象综合考评,加强工作效能评估。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一期)全面实施。完善综合预算管理规程,构建内控体系。推进审计全覆盖,完成118个审计项目。部门合作、局校合作不断深化,合作成效不断显现。扎实做好气象新闻宣传,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气象宣传氛围。加强了安全生产、保密、稳定工作。不断创新离退休干部政策举措,弘扬离退休干部正能量。

出台“十三五”气象规划。“互联网+气象”和“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纳入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省发改委下发了“互联网+气象”行动计划。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黑政办发〔2017〕2号),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气象发展目标任务和5项重点工程。目前,中国气象局支持黑龙江省基层台站的“中部专项”、黑瞎子岛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已得到落实。

(八)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得到有效落实

从严治党责任全面落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党费收缴、星级党支部建设专项检查。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主业意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初显成效。气象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了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责任台账。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基层开展监督检查。紧盯行政审批、干部选用、人员招录等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管理。依托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建立了每日专人实时值班制度和监控质询机制。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气象局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理解包容;得益于广大气象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创新奉献,始终坚持以严促好、以廉促政、以能促效的高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找差距,补短板,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推动龙江气象事业更快更大更优发展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大发展”治国理政新理念和“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战略,成为推动气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不断加强气象供给侧改革,提升质量效益。国家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要求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气象核心技术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要求狠抓党建工作,筑牢政治保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黑龙江省两次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打好发展‘组合拳’”的重要论断。陆昊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八个方面的挑战”和“八个方面的差距”,中国气象局刘雅鸣局长在今年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气象改革发展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短板”。必须密切结合黑龙江省气象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体现到气象改革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的具体行动上,注重找差距、补短板,迎头赶超。

(一)扬现代农业和生态保护对气象需求旺盛之长,避区位发展之短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发展现代农业是黑龙江之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黑龙江省争当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由于现阶段仍然主要还是雨养农业,气象因素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大,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尤为严重。因此,气象为农服务需求旺盛,要求高,农业生产对气象工作依赖性强,各级政府对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的支持力度大。提升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成为黑龙江省各项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黑政发〔2014〕31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努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黑龙江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把“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程”列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建设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方面挖掘气象特色服务产品,突出服务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强化服务的社会化、智慧化和标准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气象投入力度。围绕农业生产“三减”行动以及绿色养殖做好服务精细化。注重加强对大田作物关键期农业气象指标体系预报分析,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黑龙江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全国最大,同时,也是全国冰雪资源最密集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因此做好生态保护、黑土地保护和冰雪旅游气象保障就是扬黑龙江气象发展之长。要积极挖掘和厚植气象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冰雪旅游方面的优势,不断提升生态气象基础能力,完善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要统筹制定冰雪旅游气象保障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气象与旅游交通大数据综合应用,开展冰雪旅游气象相关性分析,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保障冰雪旅游交通运输工作顺利开展,为确保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提供有力支撑。为发展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以及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供优质气象保障。积极为全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提供针对性强的决策咨询和系列化服务。

黑龙江地处我国最东北,地理位置偏远,地处高寒,经济欠发达,这是黑龙江发展之短。但要学会变短为长。2016年,中央针对东北地区新一轮振兴连续出台了三份政策文件,要围绕文件找到气象工作的切入点和服务的具体内容。黑龙江省有2900多公里边境线、15个边境口岸,这是我们特殊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要围绕“龙江丝路带”“五大规划”,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合作对接,积极做好“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气象保障。

(二)扬善于奉献、包容活力之长,克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体制机制发展障碍之短

在长期的奋斗历史中,黑龙江人民孕育出了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宝贵精神,具有勇于奉献、善于包容、豪爽大气的高贵品格,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具有浓厚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儿”。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龙江气象人更是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无论是森林防火和防洪抗灾,还是在日常工作的分分秒秒,我们看到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气象队伍。这支队伍始终彰显着齐心协力、善于拼搏和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的崇高精神。农垦、森工行业气象与我们相互合作、共建共享,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大家庭,共同为全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供优质气象保障。今天,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闪光发热。我们要继续打造对党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要坚定理想信念,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成果,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当前,黑龙江省气象发展面临的最大束缚是思想观念的束缚、面临的障碍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思想观念的束缚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人本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例如,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显现出不缺豪气缺精细、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活力缺定力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成效不突出;一些干部思想和认识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的要求,跟踪改革举措还不够及时、不够敏感,落实改革还不够坚决。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气象管理方式与全面履行气象政府职能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保障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把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气象部门四项重点任务作为政治责任,要有大局观念、市场观念和法治意识、诚信意识,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35号),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三个转变”的各项要求,深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三)扬公共气象服务之长,补驱动创新、人才发展和社会管理之短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茅,满意度平均超过90分,在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方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是黑龙江省气象工作和气象服务之长。要把这一长处继续发扬光大,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气象服务保障,尤其针对交通、电力、保险及空气污染、城市供排水、清冰雪、供暖节能、消防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当今,社会正在进入跨界、融合、互联、共享发展,商业竞争日趋IP化,互联网发展避虚就实,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居民消费正在进入需求升级、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变革阶段,导致气象供给侧方面存在着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气象业务科技水平不高、气象产品供给和需求错位、气象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需要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要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在服务民生、防灾减灾方面利用“气象+互联网”,提升“加法”的质量;在基本气象资料对外开放共享方面发挥“减法”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突出“乘法”的驱动;在服务体制改革方面释放“除法”的活力。

黑龙江科技资源在全国总体靠前,但气象科技资源明显缺乏,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不足。当前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偏”,其中之一是“创新人才偏少”。加快发展气象现代化,大力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关键靠创新和人才。构建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最终要靠创新引领。我们在这方面是短板,要努力补齐。目前,黑龙江省围绕业务、科研和服务已经建设了多个创新实验基地,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各类创新人才通过引进培养和机制完善也有了一定基础。我们一定要实施好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与业务、创新与服务、创新与管理的对接,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和人才上。抓好学术带头人、业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3个群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科技创新“放管服”,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评价导向。

黑龙江受长期以来传统理念的束缚,社会依法管理是制约发展的短板。补齐发展的短板主要通过深化改革。对于气象部门来讲,具体措施主要有:要着重补齐防雷减灾履职能力不到位和防雷市场体系不完善的短板,要充分认识到,防雷工作不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而是要以防灾减灾为核心,不是以部门管理为主要内容,而是对全社会防雷实施管理;要补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在领域和时空覆盖不全、信息网络业务支撑不足和横向不畅、预报业务精准程度不高和提前量不够的短板;要注重补齐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滞后、气象服务市场体系不健全等短板。要注重健全气象法规体系,加快推进地方性气象法治建设,健全气象制度体系。要加快发展智慧气象,促进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深刻变革,实现气象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实践证明,在气象发展中,必须坚持“长短相宜”。既要注重在发挥长上下功夫,又要善于在解决短上做文章,有的放矢地把长扬好,把短避好、克好、补好。努力促长更长,促短变长。要用辩证、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长与短的关系,从而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改革持续快速发展。

三、全面落实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7年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十项重点任务,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建设“五大规划”和“龙江丝路带”需求。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以公共气象为发展方向,坚持以推进气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生态气象服务创新和冰雪旅游精细化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气象保障;着力建设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宽领域、集约化、创新型、开放式发展;坚持打基础强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以构建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为重点,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开展气象灾害综合立体精细化监测,服务防灾减灾。做好重大转折性、关键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滚动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监测预测及其影响预估。加强大风、暴雨、暴雪、寒潮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基层台站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实现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相关部门行业责任人和基层气象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全覆盖,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制定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流程,做到依法规范发布,二要完善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面向决策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发挥气象灾害预警和风险区划在灾前预防、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中的作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有效降低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推行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制度和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强化多部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合开展灾害调查、信息共享、预警发布、防御防治和绩效评估。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对工作的动态监控与业务通报。启动气象防灾减灾效益量化评估试点。

(二)以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为重点,着力改善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一要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开展针对全省主要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观测,特别是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气象监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方法和模型。建立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深化与社会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化。建立“三减”气象服务技术指标。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规范化建设。积极做好28个国家、省级贫困县农业财政巨灾指数保险服务,实现“三农”服务专项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强化贫困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二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供给业务。开发针对性强的格点化天气监测预报服务产品。打造全省集约共享、特色鲜明的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规范新媒体发展方向,提高气象服务品牌影响力。三要做好城市、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开展城市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气候应用服务,加强城市热岛效应和通风廊道评估分析,深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工作。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推动气象服务“走出去”。四要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开展全省交通主要干线精细化预报服务,研发基于位置的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推送,探索面向交通运输企业的气象服务模式。推进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应用。开展全省冰雪旅游景点定量降水产品预报,为主要冰雪旅游景区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重点打造冰雪旅游气象服务系列产品。根据用户需求提升电力、铁路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探索开展健康养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为重点,积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一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赋予气象部门的任务和要求,做好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实施和考核。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做好非禁烧区秸秆焚烧的气象扩散条件预报及决策服务,建立并完善相应业务流程和服务响应机制。推进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加强城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环境气象影响评估。二要努力提升省级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完成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生态示范省建设气象保障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为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做好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规划和风电场、太阳能电站选址资源评估等针对性服务。编制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探测数据审查等技术规范和标准。三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布局。加强阳明滩、亚布力、呼兰河口湿地、海林莲花湖、扎龙等一批生态站建设。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气象综合评价,定量评估气象灾害对典型生态系统的影响。推进全省气候区划工作。开展林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森林火险气象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做好生态脆弱区、草原林区等人工增雨(雪)作业。完成生态气象创新中心的筹备工作。

(四)以提升业务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建设

一要推进观测体系现代化。优化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实施部分区域站网骨干站的升级改造。适时在灾害易发区、资料稀疏区等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推进黑瞎子岛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开展绥化雷达试运行。推进智能化观测,实现远程支持等智慧功能。加强龙凤山大气本底站和佳木斯卫星地面站业务建设。二要提高观测业务运行质量和效率。推进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综合考核,提高地面观测和天气雷达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加强综合协同观测,丰富探测方式和手段,探索加密探空频次。优化气象资料业务流程,提升资料处理和分析业务能力。探索各类观测产品交叉检验业务化,提高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推进气象与农垦、森工以及其它行业气象观测、资料业务的共建共用。三要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建立完善黑龙江省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深入推进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发展。加强林业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四要提高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加强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推动省级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与省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对接,加快推进市县级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作。在全省推广应用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新型业务体系。

(五)以推进气象信息化为重点,落实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部署

一要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工作。加强各类资料规范评估和质量控制。推进“气象+”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建设。完善气象信息共享机制。开展智能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建设。完成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二期建设。二要统筹兼顾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继续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分层级落实。以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实施办法为抓手,推进省级气象业务现代化快速发展。以市地级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估报告为依托,在巩固现有发展基础上,补齐差距和不足。以“4+7”工作模式为指导,全面落实,增强活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强化项目凝练,推进县级气象现代化特色发展。

(六)以深化改革为重点,稳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气象法治建设和科学管理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要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尽快促成省政府下发贯彻落实国务院39号文件实施意见。完善防雷监管相关制度,提升监督检查和依法履职能力。做好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评审工作,提升防雷减灾服务能力。二要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推进观测业务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实现观测手段、业务、产品和管理的综合化。构建实时更新、同步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推动气象信息流程再造,构建“云+端”的信息业务格局,形成集约高效、扁平流畅的气象信息业务新业态。三要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架构,统筹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系统提升对核心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推进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和黑龙江省气象院士工作站能力和机制建设。强化省级科研所对相关核心业务科技支撑作用。四要继续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专业气象服务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健全气象服务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开展气象服务企业备案、气象预报传播质量评价、气象信息服务企业信用评价等工作。

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一要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地方气象立法进程,争取年内颁布《黑龙江省气象信息管理条例》。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完成4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5项地方标准的审查工作。二要全面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以依法履行气象职能、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推进全省气象部门法治能力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实现执法监督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继续组织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努力实现对资质单位执法检查全覆盖。完善气象行政执法裁量制度,积极推动气象执法纳入地方综合执法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落实全省气象部门“七五”普法规划。继续开展行业气象台站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实施。

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水平。要做好工作创新的组织协调和责任分工,健全工作创新机制,加强工作创新项目的研究、培育和总结凝练,做好创新项目的宣传和实施,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确保工作创新成效。强化工作督办信息化和目标考核。推动《黑龙江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做好“十三五”重大工程立项工作。加强基层项目建设管理和督导,提高建设效益。推进预算标准化建设,提升预算管理科学性。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探索开展工作效能审计。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做好气象部门安全信访和保密工作。加强气象宣传工作,强化宣传基础能力建设和全媒体一体化发展。

(七)以创新驱动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一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气象业务服务。提升省级科研、业务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市县级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水平。打造省级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制定完善科技奖励激励制度。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强化协同创新,围绕我省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大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和技术引进。加强与国家级相关业务科研单位、国内先进省份及省内外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联合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二要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建设,创新研发科普产品。联合社会力量,强化传播协作。完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提高气象科普覆盖面。

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实施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人才工程。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估机制。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核心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领域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团队和人才跟踪服务。加强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经验交流。二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横向交流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县级气象局成立党组工作。统筹用好国家和地方气象编制资源,规范编外用工管理。运用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加强干部日常监督。三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做好处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轮训等分层分类培训。四是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地可针对科研人员和一线预报员制定相关激励办法。完善气象职称评审和岗位评聘办法。

(八)以全面从严治党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一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省委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准则》和《条例》,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对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二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建立上下有机互动的责任传导机制,加大约谈问责追责力度。要围绕选人用人进人、气象科技服务、工程基建项目、科研资金管理、仪器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抓好重点责任的落实。三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压实“两个责任”,强化党内监督。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继续抓好中央巡视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推进全省气象部门巡察(查)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四要推进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继续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做好工青妇、群团工作。落实好离退休老干部各项政策待遇,坚持弘扬正能量。推进气象部门职工之家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

同志们,2017年各项工作已经明确,虽然任务繁重,但我们有全省气象工作者多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精神,有多年来扎实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发扬“钉子精神”,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练就过硬的工作作风。结合工作加强学习,熟悉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有效机制,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凡事必作于细”。对待工作一定要发扬“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从细节做起,苦干实干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开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加崭新的局面!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立足新起点、展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002-252X(2017)01-0001-08

2017-3-1

杨卫东(1962-),男,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南京气象学院,本科生,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建设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大国气象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美丽的气象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