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琴学
中国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读音简单、造型优美、寓意深刻,更重要的是构词相对灵活,是目前最具艺术性的文字。然而,文字毕竟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学习汉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教师要避免繁重、枯燥、单调的认字识字,从语文的民族性、实践性出发,注重情趣化、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了解汉字之美,以情趣激欲望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民族内涵,对于学生精神领域有极大的触动,影响比较深远。中国汉字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以方块字为主,极具生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汉字主要是通过音、形、义于一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又存在发展思维,更重要是能够起到开发智力等作用,可以说是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于中国汉字需要给予创造理解,有效应用苏版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引用古人生活习惯,或是借助相关的文化背景,由此来解释字的来历,这样的识字应该充满情趣化。
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教学模块,从构字结构分析,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象形字属于中国历史较长的汉字,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其与汉字的关联。以“川、燕”等汉字为例,选取由实物到象形字,然后到现代简化字,通过动画逐渐演变,加以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富有动感且较为生动的场景,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知欲和参与的积极性,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识字。
二、自主探究,以情趣启智慧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极易对新鲜刺激感兴趣,与此同时还受到情绪的支配。一旦学生处于情境学习环境下,他们将会表现出极为显著的思维活跃性,情感相对较为丰富,这个时候识字创新能力可谓最佳。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彰显个性。当学生具有自身的学习方法之后,且这种学习方法得到教师的赞扬,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自豪感。
1.把汉字构字方法和儿童识字方法同步结合,用汉字规律来识字
所有汉字中,合体字数量相对较多,占总数的95%以上。在合体字中,有会意字、形声字两种构字规律。在苏教版教材中,还存在韵文载体形式,并且诠释了构字规律,展示相对来说较为生动,被称为字族识字。如学“驰、池”两字时,驰的韵文是“有马能行千里”,池的韵文是“有水能养鱼虾”。学生自编韵文过程中,可以多认识相关的汉字,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可以借助实例对汉字的组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感受汉字组字的乐趣。
2.创设情境和游戏来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于低年级学生意志力非常薄弱,对事物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在15?20分钟左右;他们“随性而为”“见异思迁”,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形象思维占优势,学习知识大多从兴趣出发,这给识字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教师在进行“乌”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借助简笔画画小鸟,特别标注不要画眼睛,告诉学生如果将“鸟”字去掉一点,这个字就变成“乌”字;而在进行“灭”字教学时,可以动手做实验,借助“一”块板子,然后将“活”字遮盖住。
三、学以致用,以情趣添樂趣
有位著名学者说过“活动与交往归属于发展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是学生生活的构成,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为注意,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积极引导儿童迈入更广阔的世界,在此过程中吸收各种信息,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而且可以增加想象空间。
1.建立自己的图书馆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字、词编简单的故事,配上简单的画,并装订成册,制成学生自己的简单的“书”,可收入班级图书角。这种教学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在这样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通过对一些字的反复写、读,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识字。
2.当同学的“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教师,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识字更加感兴趣,从识字中获得成就感,教师还需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积极交流识字心得,然后进行相互探讨,当学生掌握“胡”字以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小老师”活动中,各展所长,部分学生将其融进谜语之中,有的学生把它们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使学习具有趣味性。
3.找找身边的错别字
从我们身边可以发现,部分招牌、标语,甚至是广告上,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极易对学生造成误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找错字,有效逆转不良环境带给学生不良的影响,成为反面教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的自豪感,这样学生对识字认字自然就会提升效率,增加学习动力,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