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观光教育概览

2017-03-03 08:19左冰
中国德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观光儿童教育

在西方,观光一词最早与地理大发现和人文学者编写的区域地理志联系在一起。18世纪的大巡游开创了欧洲观光教育的先河。一些皇家学士和年轻贵族出国学习艺术、音乐、击剑以及外语,以便未来能够进入王室或朝廷处理外交和法律事务。二战以后,一些国家普遍发展了观光教育,用于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1]。学者们普遍认为,观光教育特别是遗产观光是塑造民族精神和建设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它提供了让民众了解自己国家和过去历史的机会[2]。

不同国家的政府和学校都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同时因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在教育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观光教育。

一、欧洲

欧洲的中小学观光教育普遍注重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播。他们的博物馆较多,而且大多数都对市民免费开放。每到周末,学校会组织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老师会向学生讲解博物馆的情况,如对历史、文化、文物进行解说。

欧洲的博物馆观光教育以法国最为突出,且往往将艺术教育与历史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和家长在组织孩子们旅游度假时十分注重教化的功能,而不是仅仅考虑消遣和玩耍。比如,法国葡萄酒十分有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少中小学校便利用假期,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实地了解法兰西民族的历史传统和葡萄酒的生产。家长也常常带领孩子在郊区骑车观光,开放孩子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到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

英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户外运动传统。英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户外活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比室内活动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户外的观光教育活动。除了游泳、骑马、骑单车以及去野营、远航等活动外,英国的中小学生还常常参观当地的乡土博物馆,学习、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如房屋的构造、祖先的生活,以及传统工艺的运作过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德国的工业观光最早起源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1999年德国鲁尔区成功策划了工业遗产观光之路。一些地方的工厂企业会在每年假期时接待一部分学生,以激发他们的职业志向或者帮助他们选择就业方向。其后奔驰、宝马和大众等知名汽车厂商也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度,开发了博物馆和工业观光旅游。如德国大众在“汽车城”专门为儿童设计了赛车道,开展“儿童交通学校培训”,对于通过培训的孩子还会颁发儿童驾驶执照。

此外,为倡导可持续发展,欧盟国家还开发了大量的教育农场,以便对学生进行农业教育。教育农场是一种学校和农场之间密切合作的环境教育模式,通常由学校和当地农业协会共同组织,旨在提高青少年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环境意识。这其中开展的比较好的是波兰、挪威、西班牙和意大利。目前在波兰约有200个政府批准的教育农场基地,且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在意大利,有超过2500家经由政府认证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教育农场[3]。90年代末,英国的教育专家还开发了一种称为故事情节的教育方法[4]。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农场而展开,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描述发生在农场的故事,其目的是从当地的视角关注南方农区的发展。这种以故事情节来开展教育的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许多学生在展示其非凡创造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农业和大自然的认识。

二、亚洲

亚洲国家的观光教育更加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观念的培养。日本的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儿童的观光教育,通过观光培育儿童爱国、爱家、关爱他人的情怀。2012 年,日本组织了以小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儿童观光大使活动”。此后,日本教师志愿者团体(TOSS)还提出了“观光兴国教育”的理念,呼吁教师与旅游观光从业者一起加入到观光教育中,以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的认识,培养其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韩国政府还会建造一些类似民俗村的仿古建筑景区,展示韩国历史中的各种建筑、工艺和景观,供人观赏。如韩国京畿道韩国民俗村就被韩国教育部门作为观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每当有户外活动课的时候,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都会被带到这里来参观、玩耍,接受本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学校还会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去野外爬山或者游泳,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通过吃苦锻炼他们“韧”的民族气质。有时学生们也会被安排去庙宇观光,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马来西亚的中小学生在假期往往会参加“制服团体”,学习爬山、野外生存、急救等技能。“制服团体”包括童子军、少年警察、少年军等。如果学生通过了“制服团体”规定的考试,还能给自己的升学和就业加分。

三、美洲

美国教育界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育的所有需求,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切身体会的基础上才能入心入脑。因此,美国的观光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他们极为重视历史和国情教育,并且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建造各种国家公园、主题公园、地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其中加入国家的标志或元素,培养青少年的美国精神。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博物馆群、美国国会山、费城独立厅、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等都是美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肯尼迪航天中心有一个太空教育中心和专门为教师提供材料的资料中心,媒体通过影像展示美国的航空航天史,全景复原演示美国为什么选择登月,第一次登月时是如何指挥、如何沟通、如何着陆的;美国国会山的放映厅则讲述美国简史,介绍美国领袖以及普通民众如何奋斗、将美国建设成自由民主的国家……通过这些方式,将美国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到青少年心中。

另外,美国非常注重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并将其和美国特性联系在一起。学校从培养师资开始,就将原生自然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荒野体验和生存训练等方式,让中小学生了解自然的奥秘,体验自然之美,唤起他们珍爱自然的自觉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的户外观察和认识能力。美国中小学生的假期基本没有作业,但会要求学生参加俱乐部、夏令营、冬令营、野外求生训练营等,这些组织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都会注意渗入气候、海洋、野生动植物等内容的讲解。国家公园、地质公园也积极参与其中。如美国的黄石公园针对5-12岁的孩子开展了一项名为“初级守护者”的活动。只需支付3美元,孩子们就能参观公园的任何一个游览中心,了解地热学、生态学、岩石学等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公园的资源和热点问题的相关活动,还会得到“初级守护者”的称号;针对4-8年级的学生,公园的护林员会为学生讲授黄石公园的自然生态和当地印第安人的文化历史。

英国旅游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观光教育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儿童行为上的某些问题。有60%的儿童通过旅行变得更专心和自信;参加夏令营对肥胖症、慢性病等患者儿童有所帮助[5]。因此,对于当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观光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教育实现途径,中国的观光教育迫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共同守护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Bossen C.Festival mania,tourism and nation building in Fiji:The case of the Hibiscus Festival[J].The Contemporary Pacific,2000,12(1):123-154.

[2]Light D.Facing the future:tourism and identity-building in post-socialist Romania[J].Political Geography,2001,20(8):1053-1074.

[3]Open Farms.[EB/OL].[2016-10-23].http://ec.europa.eu/agri-culture/cap-communication-network/open-farms/pdf/open-farms_en.pdf.

[4]Wells R.Zeece P D.My place in my world:Literature for place-ba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7,35(3):285-291.

[5]Woods K.Mayes S.Bartley E.An evaluation of psychosocial outcom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ttending a summer camp for youth with chronic illness[J].Children's Health Care, 2012,42(1):85-98.

【左冰,中山大學旅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诗

猜你喜欢
观光儿童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荡秋千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坐小火车去观光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