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炎九
摘 要: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是历来中外教育家倡导的,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理念。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起关键作用。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从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外作业、数学学习方法及思想上总结了一些经验,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措施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于学会了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有以下几点见解。
一、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了解、学习课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求有四点:一是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二是谈谈收获,知道怎样解题及解题步骤;三是试着做后面的配套习题;四是找出疑问困惑。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自己对哪些地方不理解,从而在课堂上能有目的地听课,巩固提升已知的内容,释疑解惑不懂的内容,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经过长期训练会形成预习的习惯,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升,对今后的初高中学习益处很大。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是“听”,即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点拨、指导,听其他学生的发言;二是“讲”,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对其他学生的发言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是双边活动,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独角戏”,教师不分析学生的听讲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的教学脉搏,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真完成作业就是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完成,及时上交,书写工整,不抄袭、不草率,每次作业做完后都要自查一遍再上交。有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方面很有办法,如让学生得一次“优”就用畫“正”字的方法记录在作业本封面上,过一段时间比一比谁的“正”字多,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树立榜样,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举办作业展览评比,让学生借鉴经验,全面发展。
四、敢于质疑求难的习惯
“学取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学生会提问题,说明学生的储存知识内化,思维活跃。如果学生不会提问题,只知道答题、完成作业,那只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也失去了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更谈不上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课堂上要鼓励他们敢说、敢问,细心呵护学生问题意识的“火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角度思维,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倒数”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倒数,那么关于分数的倒数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说:“假分数的倒数是什么数?”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真分数。”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真分数的倒数也是假分数吗?”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才是真分数,而等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仍然是假分数。
五、积极寻找多种解题途径的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倡导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实际上,学生做作业时通常是一本书、一支笔、一本作业本,在座位上冥思苦想却总解决不了问题。笔者在检查学生作业时有这样一题:从1点到12点分针与时针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直角?他的答案是2个,笔者告诉他不对并让他改正。一节自修后,他仍没想明白,于是笔者提示他把桌上的闹钟转转看,他很快找到答案,高兴地跳起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能多动笔画一画、用学具试一试、在生活中找一找,与他人合作交流,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学习兴趣高涨,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血有肉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孙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