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晨
摘要:尺牍,即为书信的代称。尺牍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尺牍的发展经历了由魏晋到唐宋的创作高峰、元代的萎靡之后,在明清两代又迎来辉煌时期。及至晚明,文人创作尺牍之风盛行,清初的尺牍创作继续晚明余风,保持比较繁荣的局面。本文从尺牍的问体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及朝代更替造成的世态人心的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明末清初尺牍选集编选、刊刻繁盛的原因。
关键词:明末清初;尺牍
一、尺牍观念之转变与创作
明代之前,历代文人皆视尺牍为文之小道,《文心雕龙》以“才冠鸿笔,多疏尺牍”一句准确的说明了历代文人对尺牍的轻视之意。
明中叶以后,文坛兴起了文必唐宋的复古运动,为推动古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杨慎、李攀龙、王世贞等文坛巨子著书立说、积极推行尺牍。其中,王世贞、王世懋重新编选的《尺牍清裁》不仅是明中期尺牍文选的集大成之作,更引导了其后的尺牍创作、选编。王世贞从体用、艺术方法、艺术欣赏方面高度赞扬尺牍,欲以尺牍成“一家之言”。《尺牍清裁》之后,尺牍打破了《文心雕龙》为其划定的“书记”的限制,同古文一样可以“烂熳数行,遥裔千里,蓄止寒暄,情专问慰,只事兴端,片物托绪,毛生为舌,墨卿代面”。在《尺牍清裁》的影响下,文人尺牍创作渐兴,《国朝名公翰藻》、《沧溟先生尺牍》、《弇州先生尺牍选》 等视尺牍为文质兼备的独立文体的尺牍选集纷纷面世。
在晚明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相互交织的特殊环境下,个性主义思潮对在思想文化方面占据主导的封建正统观念发起冲击。面对日益腐朽的朝政、日益败坏社会风气,文人群体报国无门,心灰意冷之下更是以性灵为借口恣意放纵。尺牍作为抒发性灵的小品文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其简短、精巧、重人伦日常的特点与当时“主情”的文学主张下取得某种契合,更加受到文人群体的重视。
历代以来尺牍为“艺文末品”的观念也在文人群体的重视之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李渔在其编选的《尺犊初征·凡例》中称尺牍为:“文字中之水火寂粟也。”尺犊选家陈枚更将尺犊与古文等量齐观,把尺犊的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
尺牍在晚明盛极一时,许多小品文名家,如袁宏道、屠隆、王穉登、徐渭等亦为尺牍大家,佳作良多,颇为可观。尺牍不仅被收录于文人文集之中,更有尺牍专集、选集刊行于世。对此,陈少棠先生曾总结“晚明‘小品作家非常重视尺赎,而一般文人亦‘脍灸嗜之,故当时尺牍的集子往往可以‘海内共传。”
二、书市的繁盛发展
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业活动繁盛,商品经济发展迅速。至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受到时局的影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延续至明清之交,在商品经济愈加繁盛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下,书籍市场发展日繁。加之书籍刊刻印刷成本低廉,促使书籍市场进一步扩大。不仅书籍刊刻的数量和种类飞增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书市。据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记载,时有燕市、金陵、闾阖、临安四处书市,四者皆有擅场“燕中刻本自稀,然海内舟车辐揍,筐筐走趋,巨贾所携 ,故家之蓄,错出其间,故特盛于他处。……越中刻本亦稀,而其地适东南之会,文献之衷,三吴七,典籍苹焉。……吴会、金陵檀名文献,刻本至多,巨性类书,咸会苹焉。”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及书市繁盛的双重影响下,文人尺犊迎来其选编、刊集的高潮。據陈鸿麒《晚明尺牍文学与尺牍小品》统计,明末清初尺牍文选28种,将尺牍编入文选的晚明文集8种。
三、明清鼎革之际的世态人心
明亡之后,无论是拒不入清的明遗民还是如周亮工、钱谦益等身仕新朝却心念故国的贰臣皆形成一种继续晚明文化生活、搜集明人失轶诗文以存人存史的遗民心境。对文化的发展及保存尽一己之力成为文人寻求心理慰藉的重要方式,尺牍作为反映文人思想的变化轨迹的文体之一受到文人的追捧,周亮工、钱谦益、李渔等人纷纷投身于尺牍的编选、刊行之中,《尺牍新钞》、《尺牍初征》皆录入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单篇尺牍。
国变丧痛、朝代兴替对文人群体造成了巨大精神创伤,面对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文人群体不由自主的陷入对故国的怀念及世道衰颓的反思之中,抒发对故国政治文化中所隐含的弊病的深沉思考。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也在时代的变换、文人的迷茫、反思之下,由过去的清空、琦绘转向求真求实——时代面貌之真、情感之真、思想之真。尺牍与新时期人们求真求实的审美心理有一定的契合度,再度受到文人群体的重视。文人尺牍集的编选和刊刻作为晚明流行风尚因此在清初得以延续。
四、结语
晚明清初的尺牍选编、刊刻的高潮既是对明中期以后尺牍观念发生彻底转变而引发的尺牍创作繁盛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明清鼎革之际文人群体的审美趣味变化的产物。
参考文献:
[1]胡应麟.经籍会通外四种[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48-49.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