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这样一批孩子,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而他们则被留在农村,长期不能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在生活上缺少照顾,他们便是留守儿童。现实的困难使他们身心发展受阻,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笔者从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寻求破解之法,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策略
有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在每年统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时,笔者发现200多人的学校中竟然有近20位留守儿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笔者注意到这些留守儿童多为“问题学生”。为了改变留守儿童问题较多的现实,我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特别是心理发展现状,为关爱留守儿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農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这些年,根据班主任工作经验和德育活动开展经验,笔者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做了如下几点概括。
1.情感缺失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心理经历着异常的发展。如果得到合适的引导,学生会顺利地走过这段人生;否则,学生将会迷失在茫茫的沼泽中。而大多数留守儿童便进入后一种角色。为了生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远在他乡,很少跟自己的孩子交流,这时孩子便觉得自己无人关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不听教师的话。他们用青春期的反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最后,这个学生在家、学校和社会上都被扣上“坏孩子”的标签。
2.道德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各个时期,父母的行为都是孩子行动的纲领。可是,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只负责将孩子生下交给抚养人,而抚养人多为祖父母,由于观念和精力的缘故,这些孩子从小到初中都是被“放养”的,在他们的心中,没有让他们心服的权威信条。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中阶段,抽烟、喝酒、打架、顶撞教师、倚强凌弱或者任人欺负便成为他们的标签,他们没有畏惧感,也没有规则,在他们心里,只有无所适从的自己。
3.心理“虚假”正常
有些留守儿童,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错,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从表面来看,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通过召开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的祖父母交谈时,我才发现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可是在家里是“坏孩子”,有些甚至到了社会上成为“黑老大”。因此,只有通过多角度观察,我们才可以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如何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针对以上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笔者结合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1.让留守儿童多了解世界
留守儿童的孤寂源于对自己的陌生和对世界的模糊。为留守儿童打开一扇窗,让他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多组织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榜样,树立自信,确定目标;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让他们看到父母劳动的场景,使他们心存感恩,怀揣梦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知道劳动能创造财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让家长多了解孩子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家长的责任义不容辞,家长不光要承担经济责任,更要承担教育责任。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联系方式库。家长可以利用打工闲暇时间,通过移动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教育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来,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单,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3.让社会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群人;留守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万般无奈;留守是牺牲了一小群人的幸福,换取一大群人的幸福。当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时,当看到城市的马路宽敞路灯明亮时,我们也应该想起为这些而付出青春、家庭、梦想甚至生命的农民工,应该听见留守儿童因离开进城务工父母而撕心裂肺的喊叫声,也应该看到蜷缩在墙角的瘦弱的身躯。这时,他们需要的是社会责任、社会良心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创造原本属于他们的未来。
政府、社会和学校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但有时正值青春叛逆期的留守儿童会给社会、学校、家人和自身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伤害。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改变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问题防控能力;有利于探索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