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2017-03-02 10:21高大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6期
关键词:理论能力

高大军

摘 要: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作文体现着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写作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学生更好的写作。

关键词:高中写作 能力 理论

现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缺少成熟的教学理论,因而在实际课堂写作教学中,对于学生也缺少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但是在实际的英语写作当中,人们对于这些有关写作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至少可以归纳为三种写作理论或观点,而这些理论正是各种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1]

一、传统的“产品论”

“产品论”源于一种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的关于第一语言写作的看法,即一种基于经典学习的写作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和翻译短篇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优秀文本,学习和模仿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并传承其优秀的文化。该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对写作“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基于这些观点,写作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的文章体裁及其行文方式。写作教学的过程是首先让学生阅读、分析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然后以这些作品为范本,让学生对其语言形式和写作手法等进行模仿,最后由教师根据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文,提出反馈意见。

“产品论”流行的另一原因是人们确信:写作能够使作者的语言更加精确。以“巩固语法知识”为首要目标的第二语言写作,很容易接受这种强调产品质量的写作理念,比如在“听说法”盛行的时候,写作就被用来强化口语的精确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理念,人们认为写作的内容并不重要,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是最重要的。[2]

由于对写作“产品”质量的强调和对写作过程的忽视,教師在写作教学中往往不注意学生写作策略及相关认知手段的培养和训练。他们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写作任务的各种需要,如怎样为写作做准备,怎样产生思想,运用哪些写作策略可能使作品更为完善,如何围绕一个话题产生不同版本的作品,怎样考虑读者的反应等。当“产品”质量不尽人意时,又武断地将一切原因全部归结为学生“悟性低”,而不反思自己写作教学的失误。

二、过程论

“过程论”是一种重视写作过程的理论,出现在20世纪60至80年代,源于人们对于传统“产品论”的反思:把写作看成一个表达自己、发现想法、解决问题和构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一个写作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对不同写作过程因素的强调,该理论又分为“表达主义”和“认知主义”两种。

所谓“表达主义”是一种强调作者自己自身的写作观点,认为写作是一个作者发现和表达自我的创造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够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进行写作、表达思想,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隐藏着能够将这些情感表达、宣泄出来的巨大潜能,写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表达和宣泄的途径。由于“表达主义”强调写作是个人的自由创作,鼓励作者尽可能地打开思路、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在没有太多限制和要求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发现和表达自我,因此,日记、随笔等就成为这种写作训练的主要形式。鉴于这种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往往更重视写作的量和表达的流畅性,而不是观点、命题的正确性和语言形式的准确性。

所谓“认知主义”强调的是“写”的认知过程。尽管也与表达主义一样,认为写作是一个内在的个人表达过程,但它强调作者在不断深入的认知过程中“解决问题”,认为人们之所以写作,是因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写作来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每接受一个写作任务,作者就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周密的思考,集思广益,发现和发展能够解决问题的不同想法或看法,并对它们进行逻辑分析,梳理归纳出内容提纲,并根据提纲来补充具体的内容和修改段落、句子和词汇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作者的语言也可能同时得到发展。

由于“表达主义”和“认知主义”都认为写作是作者个人内在的认知过程,基于“过程论”的写作教学提倡促进学生“学会”写作而不是“教会”他们写作。为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角色开始改变,从指点学生写什么和怎么写,改为仅仅向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如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和清理思路,对学生的某种想法或思路给予支持、鼓励,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创造环境与条件等。

三、体裁论

“体裁论”是在反思“过程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写作理论。综合过程论”的缺陷,认知主义者很快就从“缺乏目的性”这一主要弱点中发现了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了“体裁论”的理论基础。“体裁论”认为写作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因为作者和读者不是在真空中交流信息和情感,每个读者的兴趣、需要、阅读与思维的习惯都与其所处的“语境”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套共享的、通常难以察觉的思维和阅读习惯,这些习惯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因此,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考虑读者的社会期待。例如,东方文化倾向于使用故事来明理,用大量例子来说服或影响对方的理解;西方文化则倾向于使用证据来论理,通过援引研究数据和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作者更本不考虑这些社会文化因素,读者很可能因无法理解而失去阅读、交流的兴趣。

以上分析让我们不难看到“产品论”“过程论”和“体裁论”三种理论的思路和变化,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写作本质的认识有所发展:从“一种静态的知识反应”发展为“一种非线性的、生成的个人认知过程”,最后发展到“一种与文化环境紧密相关的社会认知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文瑜.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速读旬刊, 2014(1).

[2] 吴浩然. 基于过程体裁法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幽默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