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学生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少“糗事”,有的甚至是小调皮、恶作剧。谢谢老师的宽容、呵护、鼓励和鞭策,让我们能够放下包袱,健康成长。回首往事,回首师生间的那些“小插曲”,一种怀念,一种敬佩,总会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
紧张的学习节奏淡化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这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真实现状。幸运的是,总会有真情感人的师生故事涌现,让我们感叹师德师范的崇高,引领我们积极进取。
【尊师故事】
蒋天枢是陈寅恪的及门弟子,生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是古代文学专家,有多种专著传世。不过,他更为人称道的,是在晚年放弃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发展,反而全力搜集、整理和编辑恩師陈寅恪的著作,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由他编撰的《陈寅恪文集》长达300余万字,基本保持了陈寅恪生前所编定的著作原貌。蒋天枢的贡献,可谓巨大。而当出版社给蒋天枢送来3000元整理费时,他却一分钱也没有收——“学生给老师整理遗稿,怎么可以拿钱呢?”有学者说,陈寅恪是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蒋天枢则是陈寅恪的托命之人。此言不虚。蒋天枢对陈寅恪的尊敬,堪称一代典范。
陈寅恪的另一弟子刘节同样令人感佩!“文革”初期,陈寅恪受到冲击。1967年年底,身心已遭到严重摧残的陈寅恪又要被造反派抬去大礼堂批斗。陈寅恪的学生,时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的刘节果断站了出来,愿意代表老师去挨批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施暴者问刘节有什么感想,刘节昂起头,毫无畏惧:“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结果得到的是更加猛烈密集的拳头。其实,当时的刘节已年近古稀,身处乱世的他不会不知自己“对抗”的后果,但与恩师的健康、名誉相比,一切屈辱和痛苦也就微不足道了。刘节的“光荣”二字,今天听来,也绝不亚于石破天惊!
素材解读
民国时期的许多学人,有着与今日学人迥然不同的学识、风骨、气质和胸襟。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师道传统,虽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感受这份份师徒情谊、师道分量,先贤们仿佛一个个犹在眼前,如在身边。当时的人们很重师道,尊师之风蔚为大观。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社会人才辈出的原因。“文以载道”,反思如今的浮躁社会,在“一切向钱看”的实惠思想支配下,“师道的分量”又有多重呢?
如今,关于师道的含义有着不同的注释,但它的初衷是提醒世人尊道,尊有道之师,毕竟“道尊,然后民知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