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蝌蚪”在《蛙》中的多重角色看莫言笔下的人性弱点

2017-03-02 11:12黄琪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情节蝌蚪角色

黄琪

【摘要】本文将结合《蛙》的经典情节片段,通过对《蛙》中的第一人称“我”,也即是蝌蚪在作品中所承担的角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并借此探究蝌蚪复杂的角色背后所代表的人性弱点,并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从中感知莫言体现的对人性的大悲悯。

【关键词】情节 蝌蚪 角色 人性弱点

前言

莫言曾经说过:“我对小说中蝌蚪毫不留情剖析,就是对自己的剖析,我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形象,我把自己心里很多卑微的想法或者阴暗的想法全部袒露出来。”因为共同的生活经历使得《蛙》中的蝌蚪带有莫言的自传性。

通过对蝌蚪形象的剖析后笔者发现,蝌蚪代表的更是一个生活在特殊时期下的群体,他们带着残缺的人性生存,但他们又是复杂的,在多重角色下透露出的人性的弱点,更是整个现实社会都有可能存在的弱点。

莫言正是通过对蝌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为我们创造一个遍布人性黑洞的世界。

正文

一、敘述者

《蛙》是以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一封信为开头,在信中,“我”也就是“蝌蚪”(笔名)是这样介绍自己写作的初衷的:“先生,我想写一部以姑姑的一生为素材的话剧。”同时在《蛙》的前一部分,“我”并没有参加到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中。“蝌蚪”担任的只是一个叙述者,而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蝌蚪”这个角色的责任在整个故事中被淡化。

但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忽略了在“蝌蚪”身上承载着的更为重要的东西。

暂且抛开所有的故事情节,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蝌蚪”这个笔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个名字与故事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思考。

从“蝌蚪”的科学意义来看,它是两栖动物——蛙的幼体。

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蛙”,而“蛙”又与“娃”和“娲”读音相似,因此“蛙”有三个方向的解读:首先“蛙”字本身代表着胎儿在母亲腹中的生长发育过程,而且“高密东北乡一直有着蛙图腾,人们对蛙及其代表的生育繁衍有着虔诚的崇拜……”[1];其次“娃”代表的是孩子,也就是生育繁殖的愿望;还有“娲”指的是女娲,女娲造人,这也体现了女性与其承担的生育繁殖的社会功能。

因此“蝌蚪”对于整部作品而言是主题的直接承担者,体现的是莫言笔下的社会对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执念,以及当这种执念发展成整个社会的走火入魔的可悲可叹。男权主义就像存在于整个社会的一大黑洞,正贪婪地吸取着女性的精神与生命。

二、帮凶

王仁美怀上二胎这一事件的发生,却让“蝌蚪”在无形中卷入一场蓄势待发的矛盾中,开始承担起局内人的角色作用。与此同时,在这一情节发展中将暴露出以蝌蚪为代表的人群所隐藏的人性弱点。

1.被身份地位所禁锢:情感缺失

作为一个丈夫,当得知妻子怀上二胎时,本该是喜悦与激动,但蝌蚪的反应却恰恰相反,“恼火”“恨恨地骂着”“这个臭娘们儿”……蝌蚪此时是一位军官,在部队任职,那么相对于陈鼻、张拳那些农民阶层,蝌蚪属于知识分子阶级,再加上他在国家机关里任职的工作性质,他受到的身份束缚会更多,因此受到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影响也就更加严重。

蝌蚪在这个军官位置上得到的尊重、荣誉是无法估量的,也正是因为对这些资本的不舍,才使得他在一开始选择了完全站在国家政策这一边。

因此,这个事件本身折射出在国家意志的灌输与压迫下,人被套上了身份地位的同时,其天性中的一些原始的发自本能的情感例如父爱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活生生遏制,从而人性日益呈现出退化的状态。

2.背离原始乡土劳作:忘本自私

《蛙》中蝌蚪对于老母亲的请求,说出了以下这番话:“部队有纪律,要是生了二胎,我就要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回家种地。我奋斗了这么多年才离开庄户地,为了多生一个还是把一切都抛弃了,这值得吗?”这段话中,蝌蚪说出了心里的“委屈”:他是卖命努力才使自己逃离农村,而如今却因为一个孩子,一切都恢复原状。从“这值得吗?”这个反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蝌蚪从内心深处其实十分排斥那种农村生活,他要出人头地,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孩子与之放在同一个天平上作比较。

这段话虽然很简短,但却很清晰地看出,以蝌蚪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在背离原始乡土劳作后对家庭责任的淡漠甚至忽视。

3.对以姑姑为代表的势力无力抵抗:自我麻痹

王仁美这一事件爆发后,蝌蚪先是竭力反对,但后来在袁腮的说服下,让王仁美生下孩子的念头一闪而过,然而在姑姑的发泄和质问下,“蝌蚪”被动地接受了姑姑的安排:让王仁美流产。

在文中,“蝌蚪”面对姑姑的强势,他收起了在家里对王仁美与母亲的强硬,“那您说怎么办呢?”“事到如今也只好听您的了……要不要部队来人配合一下?”他变得懦弱无能,对自己孩子的生死如此草率。这种软弱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痹,在面对两难抉择时,他选择当一个木偶人,让自己选择性冷漠,听由事态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蝌蚪”在面对王仁美腹中胎儿时是面临着两难的困境的。“面对这样的矛盾,逼迫蝌蚪必须在自我发展和人道主义之间走出条合适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注定是难以两全其美的。”[6]个人身份地位与前途的束缚是他自私自利、忘记根本、软弱无能等的根源,这一切人性的弱点也导致了一大家庭与生命的悲剧。

三、主谋

一开始王仁美的死,蝌蚪在其中担任的只是帮凶的身份,而此时,在陈眉代孕事件中,却成为主谋,即使一开始并没有主观意愿,但到后来,收买法官等一系列行为,蝌蚪真正地把陈眉推向了深渊,美其名曰“救赎”。

1.救赎包装下的自我催眠

首先谈谈救赎是什么。

"救赎"从普适性的角度来解释,救赎就是对自己的罪过进行忏悔,在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前提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解放。

而在文中莫言多次提到“救赎”二字,其中比较经典的是“我感到我的灵魂受到了一次庄严的洗礼,我感到我过去的罪恶,终于得到一次救赎的机会,无论是怎样的前因,无论是怎样的后果,我都要张开双臂,接住这个上帝赐给我的赤子!”蝌蚪在经历许多次挣扎后,在布满婴儿照的广告牌上,他突然被感动,从原先的排斥,想让陈眉流产到现在的无比喜爱与满足,就像姑姑做泥娃去纪念因为她而未能出生的那些孩子,把陈眉代孕生出来的孩子当做对自己的救赎。于是他这样安慰自己:“这个孩子其实就是那个孩子,他晚来了20年,但毕竟还是来了。”

这只不过是一种对自己的催眠,试图去模糊自己的罪恶感,逃避内心的愧怍,自欺欺人。

2.救赎表面包含着对血缘关系与生命价值的蔑视

从第八幕剧的情节来看,小狮子和蝌蚪为了孩子与陈眉理直气壮的打官司,还用十万收买了法官。夺走陈眉的孩子,就等于漠视陈眉与孩子之间的血缘联系,同时也隔断了他们之间的物理联系,这是对一个生命的不尊重,而这与之前让王仁美流产从本质上来看罪行是一致的,都是對一个生命的肆意掌控,由此看出蝌蚪对其犯过的“罪行”仍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

没有反省,何来救赎?

救赎一词只是蝌蚪自欺欺人的工具。“陷溺在罪与赎罪的无尽循环中,人不可能摆脱负罪感。”[7]他们对自己所犯过错的用另一种错误的方式进行掩盖,这就是人性中的虚伪。

四、受害者

无论是谁,在这场计划生育中都不能全身而退。“我们既是罪行的受害者,也是罪行的施行者。”[8]以蝌蚪为例,他对王仁美,对他未出生的孩子,还有为他代孕的陈眉,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然而在整个故事当中,他同时也背负着许多痛苦。

“我已经害了一个女人了,不能再害第二个了。”这是他在拒绝娶小狮子时说的话,由此可见,王仁美流产后失血过多而死后,他一直带着这份愧怍生活着。除了这份对逝者的怀念,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他心中还有一种令人痛苦的挣扎,“实际是个体在集体和国家意志面前的挣扎、无力、妥协和承担。”[9]当他在面对姑姑以及背后所代表的国家意志时,他显得十分渺小,到处充斥着无力感,因此在反复摇摆和矛盾中,无形中成了姑姑的帮手,造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一系列家庭、婚姻以及生命悲剧。

因此他的可怜之处就在于,他的人性弱点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不堪的内心生活。然而人本来就是脆弱的,生命对浑浊的承受力相当有限,正如蝌蚪在信中问道:“被罪恶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

莫言借描写“残缺人物尴尬而痛苦的生存状态,并在作品中蕴托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10]来表现人道主义,而这恰恰体现的是莫言的广阔胸怀,他对生活的审丑已上升到对民族人性的包容与关怀。

结语

在莫言《蛙》中,“蝌蚪”承担着多重角色,而在他复杂形象的背后也展露着更多人性的弱点,而在莫言所创造的社会中,善与恶的界线被模糊化了,每个人都是残缺的,都带着一副面具过日子。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莫言笔下的所谓人性弱点,善恶美丑,都正如他所言:“他人有罪,我也有罪。”敢于正面地描写你我之弱点,大恶之恶,才是一部真正宏大宽阔的作品,而莫言强调的其实就是这种大包容、大悲悯的心态。

【参考文献】

[1][5][6][7]论莫言《蛙》中“蝌蚪”形象的内涵及意义.[J].骆敏霞.名作欣赏.2015.

[3]《蛙》.[M].《收获》.2009 年第6 期.

[2]论莫言小说中残缺人物形象与生命观照.[D]张琳.山东师范大学.2013.

[8][9]莫言《蛙》三题.[M].孟庆澍.艺术广角.2011

[10]小人物与大历史—莫言《蛙》中的底层人物书写及价值.[J]周银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情节蝌蚪角色
从蝌蚪到青蛙
蝌蚪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