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摘 要:湖口县史家桥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采集的标本中,发现红烧土块数量众多,土块上留有大量的稻谷壳的印迹,这些稻壳印迹,为研究鄱阳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稻作农业提供了新的线索。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史家桥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史家桥遗址,位于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与凰村乡交界处史家桥东头的坡 地上。西距鄱阳湖12千米,北距长江3千米。遗址东高西低,海拔高程20米,文化层堆积4米左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属港岸坡地形遗址。1986年修建的湖口至彭泽的牛湖公路从遗址北部由西向东横穿而过。公路两侧呈现高出路面近4米的弧形断面。公路南侧西段临港处,有一段现代修筑的提水灌溉土筑坝槽,公路北侧建有一座占地100余平方米的姚王庙。部分遗址遭受人为破坏,导致许多遗物散落在断面和耕地地表。
20世纪90年代初,湖口县石钟山文物管理所所长杨赤宇率领考古人员在鄱阳湖畔野外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处古文化遗址。此后,专家们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确认这是一处具有考古价值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专家们在对遗址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遗物为填补鄱阳湖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的空白提供了新的线索。
遗址采集的文化遗物主要有:①石器。如斧、锛、耜、镰、刀、镞、网坠、磨盘等,分别为农业农具和渔猎工具、加工工具和纺织工具。②陶器制品。如釜、罐、壶、钵、盆、鼎、豆、杯、臼、觚、鬹、鬲等,均属残片,分别为生活用具和祭祀用具。③房屋建筑材料。主要为红烧土块,且数量众多。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红烧土块上,有的留有柱、木棍和稻谷殼的印迹,当属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材料遗物。
从遗物分布情况来看,遗址东北麓应该是石器加工场地,在这一带断面中,有一层长30米,厚0.5米左右的碎石层,一些石器就是从中采集到的;东南部可能属于居住区,在这一带断层中,留有大量的原始房屋建筑材料红烧土块;西北部为陶片分布密集区,在近港处的断面发现了叠压的陶坯遗存,可能为陶器制作加工场。
20世纪60年代,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仙人洞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距今15000~9000年。中外考古学家先后5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在对采集的标本检测分析研究后发现,禾本科花粉在仙人洞遗址全部剖面中有自下而上(时间上自早至晚)数量逐渐增多的规律。这一现象表明,由于人口的增长,需要的米越来越多,促成了当地原始居民由以采集野生稻为主的攫取性经济向以人工栽培稻为主的生产性经济这一生存方式的转化过程。这种水稻兼具野稻、籼稻、粳稻特征,它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它有力昭示了赣鄱地区是亚洲和世界稻作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祥地。
从史家桥遗址红烧土块上稻谷壳印迹特征来看,属于粳稻品种。正是由于稻作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石斧、石耜、石锄、石镰、石锛及粮食作物加工器具石磨盘等在这里应运而生。这些农业工具和加工工具都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物,距今7000至9000年。由此看来,史家桥原始稻作农业经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形成,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认为是万年仙人洞遗存的延伸。
迄今为止,在鄱阳湖滨相继发现了原始农业遗存20余处。这些遗址的共同特点是:①有适宜居住的环境和空间,能储藏多余的食物;②遗址旁边有溪流经过,并外通大河,确保用水便利,溪流不至于干涸;③附近有丰富的可食动植物可供采集和渔猎。史家桥遗址的原始先民正是看中了当地优越的居住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水稻栽培条件,毅然定居下来,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逐渐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杨赤宇.江西湖口史家桥新石器时代遗址[J].南方文物,1998(2).
[2]杨赤宇.鄱阳湖史家桥原始稻作农业遗存[J].农业考古,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