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胜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164
[摘要]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脑梗死手术治疗后患者1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采用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术后预防治疗,实验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术后预防治疗。两组在治疗1年、2年及3年后对其随访统计,对比两组在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脑梗死复发率比以及用药产生的不良反應率。结果 实验组控制血压较好,随访第1年血压值约为(143±7)mmHg/(76±4)mmHg,第2年约为(136±6)mmHg/(73±4)mmHg,第3年约为(129±5)mmHg/(68±3)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血压控制(P<0.05)。实验组防治脑梗塞第1年无一例出现,第2年约为1.1%,第3年约为5.49%,显著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而不良反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以低血压和水肿为最常见。讨论 硝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的降低高血压性脑梗死术后的复发率,能提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硝苯地平在治疗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限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但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 硝苯地平;阿司匹林;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64-04
脑梗死是急性突发危重老年性常见临床的心脑血管疾病,它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局部组织供血障碍而发生的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临床表现为急性危症,在临床上多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1]。据有关资料报道[2],我国2015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40%,位于疾病死亡率首位,而在我国城市地区中,心脑血管死亡率为26.199‰,其中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排名第2,约为12.578‰,在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中,脑梗死死亡率为4.199‰,仅次于脑出血死亡率。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临床多以手术为主,手术治疗改善率为97.3%以上,但在术后脑梗死复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3],术后脑梗死在无药物干预预防中,其复发率第1年为16.48%,第2年为23.54%,第3年为32.72%,而复发后治疗更加困难,因此给患者身体和经济造成很大的负担。该文以此为方向,现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70例脑梗死术后患者采用硝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复发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行脑梗死手术治疗患者17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进行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79例,男63例,女16例,年龄48~63岁,平均年龄约为(56.3±2.2)岁;血压平均值为(173±12)mmHg/(97±6)mmHg,梗死灶区脑叶34例,基底节区29例,半卵圆中心13例,其他3例;实验组91人,男71例,女20例,年龄50~66岁,平均年龄约为(61.3±2.8)岁,血压平均值为(181±15)mmHg/(98±7)mmHg,梗死灶区脑叶39例,基底节区35例,半卵圆中心15例,其他2例。对照组在发生脑出血后至手术治疗之间的平均病程为(3.2±0.3)d,实验组为(3.8±0.5)d,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选入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1.2 伦理审查
遵从伦理审查相关要求,参照赫尔辛基宣言,依据“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4]进行流程审请。并在北大第1医院伦理委员会全程跟踪实施开展。
1.3 诊断标准
参照第2版饶明俐和林世和编著的《脑血管疾病》对脑梗死的诊断[5],其标准为:①常有前驱性主观症状如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出现;②发病过程出现意识障碍及昏迷,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或瘫痪;③脑脊液颜色异常改变;④CT等影像检查出现血肿或缺血梗死灶。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要求并已实施脑梗死手术;②手术后进入二级预防康复治疗;③实施对象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低,评定分值较高者;④无严重合并其他疾病;⑤对治疗知情并同意者。
1.5 剔除标准
①年龄>70岁以上的年老体弱患者;②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并影响药物代谢者;③神经功能受损严重者;④有其他合并的血液系统性疾病;⑤硝苯地平和阿司匹林不宜使用者;⑥其他不宜实验的活动手术者。
1.6 方法
1.6.1 治疗 平行分组后的两组采用计划给药,其中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其给药方法为[6]:①阿司匹林肠溶片,舒泰神,国药准字H43021814,规格50 mg/s×30 s/盒,用法:口服,第1年为100 mg/次,1次/d,次年后为50 mg/次,1次/d。②硝苯地平片,国药准字H44020511,规格10 mg/s×100 s/盒,用法:口服,10 mg/次,3次/d。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登门随访或门诊复诊,随访时间3年,随访观察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血压控制改善情况。如在随访中出现有其他改变应予以对症检查并处理。随访以脑梗死复发或死亡为终点,随访结束时进行与治疗前相同的实验检查。
1.6.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
对照组初始血压均值为(173±12)mmHg/(97±6)mmHg,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后其血压均值无影响变化甚至升高。实验组初始血压均值为(181±15)mmHg/(98±7)mmHg,采用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后第一年血压值为(143±7)mmHg/(76±4)mmHg,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稳定在正常的血压水平值。比较两组的血压3年改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实验组在治疗后第1年无出现脑梗死复发,第2年仅1例,复发率约为1.1%,比对照组复发显著较低(P<0.01)。第3年为5例,复发率为5.49%,约低于对照组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因此实验组预防二级脑梗死复发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随访的3年中,均出现服用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其中实验组出现以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最多,其比约为16.48%,常见为低血压和心率失常两类。其次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其比约为14.29%,主要为肝功能异常和呕吐。故对比两组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不良反应为凝血功能障碍为主,但因两组都同服阿司匹林药物,其实验组不良反应包含并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详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的疾病[7]。脑梗死发病机制以脑血栓形成为最常见,约为60%,因此脑梗死是脑血栓形成直接结果。对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是重要作用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8],高血压可使脑部小动脉痉挛及脑血流量减少引发脑组织缺血性缺氧,高血压可使血管内压力增高,血液中脂类物质进入血管壁并沉积于管壁上,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脑部的供血不足又可通过反馈机制使血压升高形成惡性循环。在脑部动脉已发生病理变化的基础上,一旦发生血压生理调节异常或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即可引起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主要以抗凝抑制血栓形成为主,其作用路径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环氧酶的活性而发生作用。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尤其是对于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快速改善脑血管动力学及脑组织灌注情况[9]。但对于伴有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往往要比合用降血压药效果差。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脑梗死患者如血压控制不好或未予以正规治疗,则动脉硬化将进一步加重,从而进一步扩大脑梗死范围及增加再发率。因此,控制血压对预防脑梗死具有有重要作用。硝苯地平是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通过阻滞细胞外钙离子经电压依赖L型钙通道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缩反应而发生降血压作用,它是降低血压保护肾功能负荷的常用降压药[10]。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单用阿司匹林防治脑梗死术后复发率第1年约为2.53%,第2年约8.86%,第3年约15.19%。高于联合硝苯地平用药预防的复发结果(P<0.01或P<0.05),并随时间呈递增发病趋势。而发生该明显的疗效原因是硝苯地平对血压的控制,这也符合了莫肇[11]采用硝苯地平预防脑梗死及高血压的研究结果。但硝苯地平的本身不良反应,导致其在临床上的选择性应用尤为明显。如倪珍珍[12]收集近几年对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统计,硝苯地平出现以低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7.4%,高于身体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症状,研究符合该文不良反应分析结果。因脑梗死与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临床上以鉴定脑梗死伴随的病因为主要治疗方向。
综上所述,抗高血压联合抗凝血治疗是临床治疗脑梗死切入点之一,它类似于降血脂结合抗凝治疗方法而受到重视。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突破3亿人数,患病率高达25%左右,高血压所致脑梗死成为重要死亡因素,因此抗高血压联合抗凝治疗对脑梗死预防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方向。而该文由于研究条件受限,不能进一步对患者联合降血压进行深入研究,对选择联合降血压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该文对临床研究预防脑梗死复发做出一定的临床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芷若.脑梗死临床分型介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2):99.
[2] 凤凰网.《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心血管病死亡率超过肿瘤[EB/OL]//(2016-07-11)[2016-08-10].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711/1458 3675/0.shtml,2016-07-11.
[3] 宁海春,王连芹.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0(3):237-23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S]//(2007)[2016-08-10].http://www.moh.gov.cn/qjjys/s3581/200804/b9f1bfee4ab344ec892e68097296e2a8. shtml.
[5] 饶明俐,林世和.脑血管疾病[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 李端.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 姚东陂,张锦丽,王红欣.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12):55-59.
[8] 冉莉,覃和平,梁筠.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4(14):1760-1762.
[9] 高惠舫.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与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3):28-29.
[10] 陈亚玲.硝苯地平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分析[J].医药卫生,2016(4):224.
[11] 莫肇.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36):50-51.
[12] 倪珍珍.硝苯地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9):748-749.
(收稿日期: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