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知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017-03-02 19:48许广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时针计时知识点

许广碧

创新整合点

本设计以“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为核心,整合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两个知识点,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用于度量长度的“尺子”(直线条),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直观地呈现了24时计时法的原理。我们运用转化策略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样的“时间轴”,由两条“12时尺”变为一条“24时尺”,这种动态形成的“时间尺”能让学生有效地突破认知难点,顺利实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正确转换。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年、月、日》例3,是学生在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以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发现和理解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我们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學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等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然而,学生虽然知道24时计时法的一些知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仍然需要认识许多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正确区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步培养运用转化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日”这一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生活情境导入,诱发认知冲突

教师出示12时钟面。

谈话引入:我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学会了看钟面上的时间。你知道现在这个钟面上是几时吗?那12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两幅场景图:吃饭和睡觉)

质疑启思:同样是12时,为什么有的在吃饭,有的在睡觉呢?

2.复习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

追问:一天怎么会有两个12时?(让学生略有思考时间,带着问题,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介绍“一天24小时”的由来。

质疑启思:一天有24小时,但钟面上只有12个数,时针转两圈才是一天,所以一天里就有两个12时。那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再来看一个视频吧!(播放春晚0点倒计时视频)

谈话:当夜里12时的钟声敲响那一刻,新的一天就开始了。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也就是夜里12时。夜里12时就是新一天的0时,那时我们一般在干什么?(睡觉)

想一想,一天24小时我们分别在干什么?其实,一天的时间很短暂,同学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3.引入时间轴,运用普通计时法

(1)点拨引导

如图1所示,如果把这条线看成是时间长河,1小时用一小段来表示,那一天要分成多少段呢?对了,是24段。哪个点表示中午12时?哪个点表示夜里12时?

(2)区分两个12时

谈话: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两圈。图1中,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时针走的第一圈?对了,是深色的那一段。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是时针走的第二圈?对了,是浅色的那一段。第一圈会出现1~12这些数,第二圈还会出现1~12这些数。因此,为了把第一圈和第二圈的时间区分开,我们在说时间的时候,要在时间的前面加上“时间词”。

(3)在时间线上找指定时刻

谈话:你能在图1中找到两个不同的“8时”吗?哪个点表示“上午8时”?哪个点表示“晚上8时”?你找对了吗?

4.创造并认识24时计时法

谈话:如果说时间时每次都要加上时间词,会不会觉得有点麻烦呢?如果不用时间词只用数字,能不能将一天的24小时准确地表示出来?(课件同步动态演示)第一圈的时间不变,“凌晨2时”还是“2时”,“中午12时”还是“12时”。当时针走到第二圈时,“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那“夜里7时”是几时呢?对了,是“19时”。“夜里12时”就是“24时”了。像这样用1~12这些数,还需要时间词帮忙的计时方法叫做“普通计时法”,而只有0~24这些数来表示时间的方法,就叫做“24时计时法”。

对比启思:比较一下这两种计时法(如图2),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对了,“普通计时法”使用时间词和1~12这些数来表示,而“24时计时法”是用0~24这些数,不用再加入时间词。两种计时法各有优点,人们平时习惯使用“普通计时法”,但在一些正式场合都使用“24时计时法”。

5.学以致用,对比强化,拓展延伸

(1)根据情境图判断两种计时法

谈话:学习完新的知识点,一起来看一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有趣的故事。如图3所示,这两个时间中哪个是“普通计时法”?哪个是“24时计时法”?

(2)根据现实问题情境,延伸对下一个知识点的思考

谈话: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在外面看到路牌上的禁行时间是上午9:30~下午3:45。这两个时刻是什么计时方法呢?对了,是“普通计时法”。如果想把这两个时刻转化成“24时计时法”,该怎么做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新内容。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主要包含“24时计时法的认识”“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三个知识点,而其中“日”这个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难点,是后续学习“两种计时法互换”与“求经过时间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设计在导入环节由两幅生活场景图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使“普通计时法”的不足和探究“24时计时法”计时原理的认识需求得以有效凸显。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所以本设计紧扣学生关于一天的现实经验,强化其对“一天有24小时”的认识,建立“日”的时间观念,并使其借助经验感受一天的时间很短暂,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实现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由于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视时间的可度量性,仅仅把“钟表”当作“时间”的代言人,因此,本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用于度量長度的“尺子”(直线条),以及一天钟表要转两圈的生活常识,并运用转化策略将弯曲的钟表刻度“拉直”成像尺子一样的“时间轴”,由两条“12时尺”变为一条“24时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和追问澄清了学生认识的误区或学生从来不曾有意识关注的问题,清晰区分了两种计时法的不同。

● 设计亮点

本微课程教学设计是基于对学生认知难点与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难点突破方面的有效融合。

1.基于认知难点,彰显微课价值

在时间有限的微课中选定一个认知难点作为其内容是彰显微课价值的必然选择。《24时计时法》一课中有“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两个知识点,学生之所以容易出错,其根源是他们对“24时计时法”的原理不理解。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选择了建立以“日”这一时间观念为核心的“认识24时计时法”这一认知难点作为微课内容,以便更好地彰显微课显“微”阐幽的独特价值。

2.基于核心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基于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微课内容除了要关注认知难点外,还应关注知识点序列中处于承前启后,能对后续学习起到关键作用的知识,即核心知识。在《24时计时法》的知识点序列中,借助“日”这个时间观念的建立理解“24时计时法”的原理,恰恰是能否顺利进行后续学习“两种计时法互换”与“求经过时间问题”的关键点。学生能在亲历“一天24小时”的由来、借助时间轴运用“普通计时法”、创造并认识“24时计时法”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3.基于儿童立场,助力个性成长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微课程教学法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适用于课前自主学习、课内自主或合作学习及课后辅导。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研究,也可以在课上以4~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在课后自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本设计还通过“别忘了将答案在QQ群中和老师、同学们交流”的温馨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个性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猜你喜欢
时针计时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中国古代四大计时工具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24时计时法(教案)
知识点自测
我们为爱计时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