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 李荣 马珺 郭惠萍 田珈铭
[摘要] 目的 探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口服抗过敏鼻炎药物与鼻用激素联用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后4周和1年的复查情况,统计患者病情的改善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调查中,医护人员满意度和治疗过程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哮喘、结膜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治疗变异性鼻炎疗效好,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鼻中隔矫正;下鼻甲切除
[中图分类号] R76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077-03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临床上发病率很高、发病原因多样、机制复杂的耳鼻喉科疾病[1],近年来因为环境逐渐变差,大气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人们接触到能够引发变应性鼻炎的物质也显著增加,导致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不胜枚举,我院主要采用新型的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2]。现结合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效果分析,对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合治疗的疗效和机制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均符合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临床上的典型症状多为鼻痒、流清涕、连续性喷嚏等,部分患者已经使用过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的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但是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停药后会迅速复发。现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8~56岁,平均(43.0±4.3)岁,病程2~7年,平均(4.0±1.3)年;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9~60岁,平均(45.0±3.6)岁,病程2~6年,平均(4.0±1.5)年。实验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抗过敏鼻炎药物与鼻用激素联用进行治疗。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先在双侧鼻腔黏膜予盐酸卡丁因进行表面麻醉,再于鼻中隔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予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在鼻中隔左侧皮肤和黏膜交界处进行切口手术,再进行钝性分离到鼻中隔后部,第二次切口须切开软骨,相同的方法切除鼻中隔方形软骨[3]。下鼻甲黏膜肥厚和下鼻甲骨增生的患者需要进行双侧下鼻甲部分黏膜切除。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也需要正常的术后护理,照顾患者的安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口服抗过敏鼻炎药物与鼻用激素联用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4周、1年的复查情况,以变应性鼻炎疗效评价标准为基础,对患者术后打喷嚏、鼻塞、鼻痒、流鼻涕以及下鼻甲状态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分,8~10分为显效,3~7分为有效,2分以下為无效。此外,统计患者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具体包括哮喘、结膜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分析手术对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是否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对患者治疗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治疗过程满意度、医护人员护理满意度、治疗结果满意度,总分10分,8~10分为满意,4~7分为基本满意,0~3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改善情况比较
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的实验组患者打喷嚏、鼻塞、鼻痒、流鼻涕以及下鼻甲状态均得到很好的改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好。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于治疗过程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结果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得到患者的肯定,值得推广。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合术式的安全性。见表3。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导致许多疾病如哮喘、结膜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5]。变应性鼻炎是在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l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核细胞因子等参与引起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其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鼻塞、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其中部分伴有嗅觉减退,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一旦发作就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还会影响患者的心情,直接影响生活质量[6,7]。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强。近年来,因为环境条件逐渐变差,大气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人们接触到的能够引发变应性鼻炎的物质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常为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比较长,一般治疗方法采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类药、部分中药等进行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疗效在不同患者之间可能会有差异以及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且停药后无长期和持续疗效,因此变应性鼻炎需要维持长时间治疗,而长时间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还会导致各种严重的副作用[8,9]。另一方面,对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由于药物难以深入到鼻腔内,药物所能到达的范围也非常有限,故药物治疗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之小,同时偏曲的鼻中隔会对鼻腔产生机械性阻塞,会导致两侧鼻腔受到的刺激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更加增高副交感神经的敏感性,使得此类鼻炎的治疗难度明显增加[10,11]。
对于难治性变应性鼻炎可采取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切除术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本文重点研究并讨论了这种手术疗法的疗效,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数据比较,实验组采取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情况明显优于用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患者打喷嚏、鼻塞、鼻痒、流鼻涕以及下鼻甲状态均得到很好的改善,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示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联用对变异性鼻炎进行治疗是个很好的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的满意度极高,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鼻中隔矫正手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联合的手术解除患者鼻腔内的机械堵塞,使得患者鼻腔内的气流流动得到改善,加快鼻腔内部创口的愈合[12,13]。而且,手术破坏鼻腔内侧的神经内支,使得神经递质的传递受到阻遏,减低感觉神经的功能和鼻腔黏膜的反应性,同时也使得鼻腔血管通透性降低,腺体分泌能力降低,使得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手术可以降低鼻腔内部感觉神经肽的分泌,而感觉神经肽主要是降钙素相关基因肽、神经激肽和P物质,其主要作用就是加快血管扩张和鼻腔内的神经性炎症,所以降低感觉神经肽的分泌就可以降低鼻腔内部炎症的发生,从而降低变应性鼻炎的各种症状。上述均为鼻中隔矫正手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之所以如此有效的原因,但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仍然需要深入研究[14,15]。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上已经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没有得到治愈之前,均可以考虑采用鼻中隔矫正手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联合手术,鼻中隔矫正手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联合手术在我院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效果明显,机制透彻,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静,尤易文,严勇兵,等. 经鼻内镜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部分切除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4):4087-4089.
[2] 张华贵,刁建平,余成云. 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厚75例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 31(6):769.
[3] 王旻,邢志敏,袁晓培,等. 改良鼻中隔缝合联合等离子下鼻甲消融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选择性应用[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12(10):541-543.
[4] 赵婉,孙敬武,王亚林,等. 鼻阻力客观检查在评估鼻中隔及下鼻甲矫正手术疗效中的意义[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2):132-136.
[5] 王旻,邢志敏,袁晓培,等. 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比较[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68-1070.
[6] 王婷,罗永海. 超声聚焦刀聚焦、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AR伴鼻中隔偏曲[J]. 山东医药,2013,53(23):75-76.
[7] 张新红,裴华,古丽巴哈,等. 两种下鼻甲手术方式对慢性肥厚性鼻炎(骨质肥厚)治疗效果的影响比较[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學专业,2011,13(32):162.
[8] 苏英锋,孙秀珍,刘迎曦,等. 鼻中隔矫正术或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对鼻腔模拟气流场及气道结构影响的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2):96-100.
[9] 张家雄,邹文焘,蔡晓菁,等.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与不伴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6):38-40.
[10] 托尔功江,贾军,江华. 鼻内镜下同期施行鼻中隔矫正及中、下鼻甲手术治疗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86-88.
[11] 徐海峰,徐伟,廖佳钰. 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为主修正手术联合中鼻甲全部或部分切除在难治性鼻窦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8):1064-1067.
[12] 宋西成,陈秀梅.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下鼻甲的处理及应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5):41-45.
[13] 张颖.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与不伴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患者术后鼻通气功能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7):3782.
[14] 刘胜刚. 鼻内镜下鼻中隔下鼻甲联合手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172例[J]. 临床医学,2012,32(1):98-99.
[15] 李雷. 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3,23(10):5563.
(收稿日期: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