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之我见

2017-03-02 19:36杨槐馨
中国教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木棒科学课无线

杨槐馨

2010年,我有幸走进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堂,为这里的学生上了一堂科学课。他们的学识、热情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沈保根院士的支持和鼓勵下,我们组建了一支科普志愿者团队,为一小学生开设“神奇的物理学”这门选修课,每周利用一个下午(两节课)的时间和学生面对面、手把手地切磋、交流。后来,团队成员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16人,由院士担任课程顾问,其他团队成员均有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外院校工作、学习的经历,许多成员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不乏“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虽身负紧张的科研任务,却甘愿俯下身子倾听小学生的讲述。6年多时间,尽管我们每个人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与瓶颈,但大家都在坚守,没有一个人退出,累在其中,乐在其中。

以随机应变应对即时挑战

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而且,一小学生见识多,知识面广,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教学能力,给他们上好一节科学课,可没有那么容易。

有一次,正准备给学生介绍摩擦力的知识,授课教师刚把两本厚厚的书拿出来,就有一个学生得意地说:“老师,我知道你要干什么。你肯定是想把两本书一页压一页地插在一起,然后让我们拉,对不对?我们早玩过了……”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授课者直冒冷汗,还真被这个小学生不幸言中了。多亏他经验丰富,马上转变思路:“谁还玩那种老套的把戏,我把一本书放在另一本书的上面,只接触一半,你们照样拉不开,信不信?”学生当然不信。于是,轮流上台挑战,结果铩羽而归,无一例外。

这一反常识的结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不仅相互讨论,还自己做实验验证,却始终不得要领。原来,这位机智的授课者在学生试图拉开相互压着的两本书时,手上暗暗用了点儿劲,把两本书紧紧地压在一起,在摩擦力的帮助下,身单力薄的小学生想拉开,还真没有那么容易。真相揭秘后,学生恍然大悟,若有所思,了解了增大摩擦力的两种途径:增大接触面、增加压力。

上好一节科学课,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利用他们能理解一些不常见的示例,增强兴趣,引领探索。正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妙不可言。

以生活趣闻激发科学兴趣

科学课的内容和实例,如果能从生活中来到科学中去,通常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和生活紧密结合,不仅易于引起共鸣,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是有用的,是可以用来解决身边问题的。

一次,一位团队成员在给学生介绍单摆的原理时,看到自认为很有意思的实验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决定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村子里,最近经常有黑熊闯入,黑熊重几百千克,跑得快,又会爬树,人类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和黑熊遭遇,村民通常凶多吉少。村子里的人想尽了办法,也没有把黑熊赶走,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后来,物理学家给村民出了一个主意。当黑熊又一次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随手推翻所有它感兴趣的东西时,村民赶紧躲进屋子,紧闭门窗。在一棵茂密大树的树冠中藏有一罐蜂蜜,黑熊闻到了蜂蜜的味道,三两下就爬了上去。装蜂蜜的罐子就在眼前,可有一根粗木棒挡在面前。黑熊一巴掌就把木棒打飞了。就在黑熊拿到蜂蜜的一刹那,可恶的木棒又飞了回来,不但再次挡住了蜂蜜,还差点被击中。黑熊大怒,用更大的力气又一次推开木棒,木棒再次固执地跑回来。几十个轮回下来,固执的黑熊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连树也抱不住,掉了下来。村民一拥而上,把黑熊团团围住。黑熊实在是没有一点力气了,眼睁睁地任由村民把它绑起来,送到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从此村民再也不怕黑熊的骚扰了。

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对神奇的木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模拟黑熊遇到的状况。通过实验,学生很快明白:木棒是被一根绳子绑着,无论如何推,在重力的作用下,一定会回来。而且,学生还举出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他们的发现,课堂讨论逐渐演变成演说。这时,授课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再强调单摆的原理和规律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已经自己找出了规律。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小学科学教育应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多感知、多体验、多讨论、多质疑上。

当机立断,捕捉转瞬即逝的时机

我们喜欢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勇敢地表达观点,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有时学生会莫名其妙地对某个小问题特别感兴趣,这时授课教师最好放下准备好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清楚。

一次上课前,有学生拿出一个能做出各种高难平衡动作的玩具,号称采用了高科技的无线充电技术。一些学生感到非常新奇,特别想拆开看看是怎么回事;而有些学生则不屑,说:“这有什么,我家的电动牙刷就是无线充电的。”刚巧,我当天带的工具箱中就有铜线、电池、高频模块和小灯泡,当即决定将本次课的内容改为“自制无线充电器”。

当学生动手做出五花八门的无线充电器并点亮小灯泡时,他们首先会认为自己太厉害了,竟能自己做出无线充电器,还有许多学生问我能不能带回家给父母看看。而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他们会明白无线充电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完全不像宣传吹嘘得那样玄乎。

心态平和,鼓励学生自信表达

科学课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要传递科学精神。对于初开课,学生的表现会有差异,同一年级的学生有的会对超流、非牛顿流体等高深知识点说得头头是道,而有些对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却一无所知。这种差异说明不了什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职业生涯可能也不会起到参考作用,但作为科学传播者,一方面要尽量采用新奇的内容和实验手段,阐述已被部分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视角和体验,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回答问题成为少部分学生的专利,要重视每位学生的努力与分享。我们一直给学生传递这样一种思想:科学不是少数科学家的事,大家共同关心和参与,才能促进科学的大发展。

有一次,在我们讨论“实现汽车的自动驾驶需要哪些技术”时,被点名的一位学生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不会说。”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有“口吃”的问题,赶紧说:“没有关系,不是你不会说,是我没有将问题说清楚,这样好不好,先让其他同学说,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随时示意我,我给你个特权,可以插队说……”我本来是想给这个学生一个台阶,课后和他单独聊。没想到,第二个学生刚刚阐述完,他就举手要求陈述观点。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学生不但不结巴,而且思维清晰,表达准确,一口气说了5分钟。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了准备和不准备、思考和不思考的差别。任何科学探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思考、验证、总结和积累,让学生明白科学过程,愿意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比教给他们单纯的知识和观点更有意义。而且,课上讨论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并乐于分享观点,能够准确地表达、平静地面对质疑,理性地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是科学公民的最基本要求。

科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背后要付出相当的心血。科学课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课程内容丰富,组织形式新颖,评价方式多样。这不仅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有益,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科学课更应该采用开放的授课模式。同一节课,入门级别的科学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精心准备的科学知识;有所积累的科学教师能设立若干有启发性的先导问题,创设体验环境,充分利用教具、科学工具包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答案;经验丰富的科学教师则会教化于无形,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周边资源研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培养他们的反思精神和质疑精神,提高思辨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向全国的科学教师致敬,愿意同他们一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培养未来的科学公民和小小科学家。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木棒科学课无线
难忘的科学课
挑木棒
挑小木棒(节选)
无线追踪3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无线追踪
无线充电我最全
无线充电器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聪明的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