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オ�
摘要: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社会环境使大学生承受的压力加大,就业心理问题突出,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主客观多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教育
在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制度和用人机制不断变革,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心理和人生目标。就业难、择业难已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过硬,不仅仅影响到其个人人生,更会对就职单位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适当引导,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对自我认识缺乏准确性。一方面表现在,无法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自己无法进行客观评价。自负、自卑心理是当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学校知名度较高、专业就业前景较好或在校所获成绩荣誉较多的学生,对于自己过分自信,往往需要寻求薪酬福利水平更高的职位,如果未被录用,则会备受打击,过于埋怨;而与自负心理相反的自卑心理,会使学生低估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不会积极争取机会,无法融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会由于锁定就业标准过低,无法找到心仪岗位。由此可见,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都无法展示择业大学生的优长处,丧失就业机遇。
2.焦虑心理
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往往期待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期望过高、条件不符或外界多方面原因,导致屡次碰壁或者最后选择与预期不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其实,适当的焦虑可以形成压力,进而转化为动力,促进冷静分析,不断改进,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和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处理不当、积累过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即就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挫败感,对未来的担心激化焦虑产生,忧心忡忡,不思进取,无法投入全部精力到求职中来,与良好的机会失之交臂。特别是一些有生理缺陷、性格内向、边远农村地区、或想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外地生等学生,往往会有更明显的焦虑心理,而没有找到工作、考研失利的学生,也会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较强的焦虑心理。
3.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也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选择时会产生的问题,这种矛盾存在于不同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家人期望相悖的矛盾感;自主创业和企业就职的矛盾;期望政府分配就业和人才市场择业的矛盾;从事所学专业和跨专业就职的矛盾;从基层积累经验和对繁琐工作的抗拒的矛盾;高薪水和轻松工作要求的矛盾等。这样的心理冲突会随着求职时间拉长而不断激化,影响大学生在筹备求职过程中的情绪,削弱求职信心和激情,甚至在顺利找到工作后,由于这种矛盾心理而跳槽、辞职,再求职,循环往复。
矛盾心理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比较普遍,这种犹豫不决,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工作机会的错失,不但不能达到自己期望的生活,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4.盲从心理
虽然如今大学生有很多开拓的自主想法,但是在就业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盲从现象。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对职业的长期规划,不能将自身情况同所学专业或兴趣行业发展的职位要求结合,单纯追求社会热门职业,结果限制自我选择面,减小就业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个人需求不明确,受他人观念影响,往往身边的同学从事什么,自己就随波逐流,不会思考合适度。盲目跟从只会导致大学生更加不适应当下就业形势。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学生即使找到工作岗位,也无法在今后获得长足发展。
5.依赖心理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被长辈保护较好,在成长过程中很少会费神劳力,尤其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是养尊处优。在毕业求职时,这些学生依赖心理更为明显。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凡事被动,缺乏必备生活技能和独立处事的能力,他们“等、靠、要”的依赖性心理比较严重,不愿主动筹备、积极求职,而是期待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来获得较好的工作,甚至坐吃父母,高枕无忧,做“啃老族”。这些进取心缺乏、主观能动性差的学生,从个人发展来看,是无法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竞争、提升自己的,最终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变成社会的蛀虫,这不仅仅是个人就业困难的问题,而是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关系到道德伦理的维系、民族国家的繁荣。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个人综合实力,加强就业心理建设
当下就业竞争激烈,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应和市场的需求。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拓宽眼界,积累社会经验,同时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社交沟通技巧、办公技能等。树立正确就业观,不盲从、不攀比、不功利,通过正确认识自我来确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行准备。另外,要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关注自身心理变化,不怕挫折,从失败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保持良好状态应对求职。
2.注重家庭溝通支持,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尚未面临毕业的学生的家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问题上,多思考,多探讨。毕业生的家庭不要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要摒弃传统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长辈要建立现代化的就业观,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积极沟通,在其职业选择中给予适当指导,尽可能减小家庭带给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影响。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应多关注、多沟通、多疏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优化学校就业教育,注重就业心理指导
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合理调整教育学科的设置。不仅仅要根据社会的实际人才需要,安排与之相适宜的专业学科,也要增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专业实践、操作实训的相关课程,做到多方一体的有机结合,避免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理论和实践不对口。在学生求职阶段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学生科学积极的进行求职。大学生心理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开设大学生心理必修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建设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指导。学校的就业心理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动态调整,因人因事,个例分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4.积极发挥社会作用,提供就业心理保障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自主择业。就业市场已然成为买方市场,因此,应健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用人单位遵守,杜绝不合理或不公平的用人条件,以此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社会营造公平、法治的就业环境,才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保障。
此外,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要加强扶持和关注,对当代大学生求职中面临的困境窘境调研分析,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企业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保证自身经营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下,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尹航.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207-208.
[2]齐长利,李瑶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0):94-96.
[3]马书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研究[D].内蒙古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4]王婕妤.大学生就业心理及策略研究[D].吉林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