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至2017年3月12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第11届上海双年展。本届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由主题展和城市项目组成,主策展人为印度的Raqs媒体小组。
主题展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1至3楼,共有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組艺术家参展。
“何不再问?何不从一个问题或者欲望的原点、末端、中点——
开始发问(因为‘提问既是提出问题也是唤起欲求)?”——这段文字,是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受“印度新电影”(Indian New Cinema)运动先驱李维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的作品《正辩,反辩,故事》(Jukti, Takko aar Gappo, 1974)启发而书,它锚定了此次双年展的策展构思。
在Raqs的构想中,作为本届上海双年展主角的艺术家就如同一个寓言中的人物,抛出各种谜团和动机,提出必要、艰难而动人的问题,从而转化了他们自己所处的那个故事。
Raqs在他们的策展笔记中这样写道:
“何不再问”这个句子,既陈述了要求,也提出了疑问。其上升、旋动的形态,热烈拥抱各种讨论、争论和叙述,正是这些造就了我们的时代。就像一个长期监听宇宙深空噪音的聆听者,突然听到来自遥远生命的一个清晰信号;就像一个兴奋、健谈的流浪者,他的旅程被一句简短的警言截住——在飞行中、步伐中、在万千事物中——停下去呼吸、去思考、去歌唱、去狂喜、去哀悼,去细语、去尖叫,去持续地拷问:在这个世界上,“问题”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一次双年展是在时间进程上的一个记号。双年展的迷人之处在于,在若干个月的时间里,它占有了整个城市的想象力,然后又把这些想象力归还给这个城市。
我们全球的境况是什么样的?我们和世界是什么关系?这个世界在宇宙中又处于什么位置?通过猜测性作品、恰当的科学实验、谈话,以及它们的累积,月亮站涉及世界中的某一刻,那时艺术、科学和哲学构成了一个联合领域,这一领域既对业余爱好者,又对专家们的探究开放。那一刻已然再临了。
乌云,能摇动山丘,也能毁灭森林,它们像火焰一样闪耀和无所畏惧,锋锐有力:马尔殊是吠陀梵的暴风神,能挥舞雷霆闪电。他们创造出模糊的疆域和迷幻的地带,同时由电脑控制的光线随着不断变化的节拍器的节奏,在巨大的反光池上方摆动。
宇宙光芒太刺眼,于是天文学家学会了从蜘蛛网式的复杂几何中看出宇宙细线。蜘蛛结的小宇宙,打乱了天文学的空间感受秩序和时间体验。在星系起源理论和蜘蛛网的增长逻辑间,蜘蛛给予我们以广阔无限的景观。
这些作家、神职人员、艺术家、运动员一直活在集体记忆里,但却没有相机拍下他们的悲惨结局。这件作品重构了20世纪伊朗历史上的关键时刻,那些自由战士们牺牲的场景。当务之急是让旧日的秘密重见天日。
笹本晃利用能够运用引力原理的事物进行创作并重新想象了它们的轴和运动。她的装置和表演产生的动态环境是对物理轨道力学的科学探索,这在物理领域中被称为“三体问题”。
把三对陶缸内部和之间的空气用真空泵抽空后,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系统。两辆叉车试图把它们拉开。一个张力场就此形成。
录像改编自李维克·吉哈塔克的最后一部电影“正辩,反辩,故事”(1974),这部电影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一位身陷混乱的知识分子的故事。当图像、文本和声音幽灵似的将历史里的时刻与城市的当下联结时,观者也落进了电影主角称为“为活而活”的深渊;这是一场带着一种有“燃烧宇宙”之意识的旅程。
Raps媒体小组打造了一个复调策展结构,以艺术家为主角的主题展、终端站、复策展平台随着设置的22个问题渐次展开叙事,交叉展示各种风格的艺术视角。
在力的分合聚散之时,何物起舞?记忆会限制感知的视野吗?
我们能构思引力与月梦夜行的议题吗?飓风之眼看见了什么?
沉积物造反时会有何等样貌?
是否有必要找到难以辩认的轨道之轴线?
动物的天性是什么?
人类的天性是什么?
自然的天性是什么?
人造物的“天性”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占卜术的未来?场所的界膜有多柔韧?
幽灵的脆弱有着怎样的光谱?流程能够驯服力量吗?
当诸世界对撞时会发生什么?档案会出血吗?
什么?是吗?
如何面对其它的引力?如何与离别共存?
影子的长度是多少?有多不可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