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波斯语专业的大四学生韩静仪说,其实她在4年前对伊朗完全不了解。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她在父亲的建议下填了“波斯语”。她说:“2012年,伊朗因为核武器问题受到西方的严重制裁,爸爸觉得我毕业时也许会赶上伊核谈判的好时机,而且波斯语听起来比其他小语种更高端。”
“为什么选择某某语种”往往是伴随小语种学习者4年的问题,而至今“高端”二字仍然是很多同学最初选择小语种专业的理由。但是选择“高端”不是没有代价的,如果选择听起来“高端”的中东地区语种(比如阿拉伯语、波斯语、希伯来语、库尔德语等),无论是留学还是就业,都难免会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
除利弊因素杂糅之外,媒体所呈现的一面之词也使民众对一些国家形成了刻板印象,这也增加了小语种专业的争议性。对此,北京大学波斯语专业教师刘英军坦言,他本科入学时并没有考虑太多:“多是好奇心使然,想去追问更多稀奇又有意思的东西。”
在十几年间,刘英军一直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求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刘英军坦言:“正史中有关古代中国与这些异域文化交往的记载非常丰富。除此之外,通俗文学中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在金庸小说里面,《倚天屠龙记》讲述了波斯宗教和明教的渊源,出现过波斯哲人海亚姆的诗句,并提及海亚姆、宰相尼若牟、山中老人霍山三人交往的故事;《神雕俠侣》中效力于忽必烈帐下的尹克西是波斯珠宝商。波斯人给人的感觉非常神秘,他们以善经商著称,总是游走于各个文化区域之间。”
刘英军用“好奇心”阐释了他选择波斯语专业的初衷,如今,这种好奇心也引领他在学术领域里越走越远。
韩静仪则坦承,她起初对伊朗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听到很多负面信息,觉得伊朗是一个‘恐怖中心,什么都不好。”作为交换生的她初入伊朗时觉得挺痛苦的,但因为掌握了波斯语,她很快了解了伊朗人的真实生活,后来就“觉得这个国家挺好玩的”。
刘英军解释道,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敌视伊朗的西方国家媒体长期把握着第一手新闻,而国内很多媒体的信息又来自西方国家,便在国人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片面化的“很乱很危险”的伊朗印象。“其实伊朗已经算是中东地区少有的国内局势稳定、没有战乱的国家了。相较于其他穆斯林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而言,伊朗女性的权利也得到较好的保障。”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