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衡水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2017-03-02 07:55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行政区划衡水市德州

孟 祥 林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衡水城镇体系发展构想

孟 祥 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衡水构建更加完善的城镇体系搭建了平台,为了赢得更多发展机会,衡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原冀州市作为冀州区成为了市区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衡水市区以外的其他县级行政单元要分三个片区进行设计,分别构建深州市、武邑县和枣强县等三个子中心.以深州市为子核心的子片区内要构建多个城镇链,并按照分步原则发展;以武邑县为中心的子片区内最终要形成“⊕”城镇体系,以中心带动边缘并以边缘促进中心发展;以枣强县为子核心的片区最终要形成“3链+1团”的发展框架.衡水在强化行政区划内部设计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中心地间的联系,在构建“衡水—保定”“衡水—沧州”“衡水—石家庄”“衡水—邢台”城市链的同时,要强化“衡水—德州”的互动水平,将德州的“双环+四节点”城镇体系向西拓展,在“衡水—德州”间形成“4团+3带”的发展构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衡水城镇体系;城市链;子片区;节点中心地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冀中南城镇体系重构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中等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完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京津大都市的部分职能向外围腹地扩展,京津发展进程中过度拥挤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京津周边的隶属河北省的中等城市也逐渐发展成为依托京津周边的子中心.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逐渐从聚集发展格局转变为分散发展格局.京津冀三地在历史上虽然同属一个行政单元,但由于分解为三个行政单元后,京津依托大都市优势在京津冀区域内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周边的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与京津大都市相比较出现较大落差.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周边隶属河北省的中等城市提升城镇化水平带来了发展机会,因此近两年来保定、石家庄、唐山、秦皇岛、衡水、张家口、邯郸等都先后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调整行政区划过程中,虽然行政区划的总体范围没有变化,但市区范围明显扩展,为在市区范围内承接来自京津的疏解职能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空间.衡水位于冀中南地区,在石家庄、保定均做出行政区划调整并从“大石家庄”和“大保定”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为周边的沧州、衡水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衡水市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市区西南侧的冀州市纳入到市区范围内成为冀州区,在进一步发展进程中原衡水市区北侧的深州市也会纳入到市区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衡水的城镇体系就形成了以西侧区拉动东侧区的发展步骤,西侧区即“冀州区+深州市+原衡水市区”,东侧区即“武强县+武邑县+阜城县+景县”,进而通过“中间带动两边”的方式使衡水所有县级中心地得到一体化发展,“中间”即前面论及的“东侧区+西侧区”,“两边”即北侧的“安平县+饶阳县”与南侧的“枣强县+故城县”.

1.2 城市体系重构格局下衡水的发展机遇分析

根据前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京津冀城市体系开始进入分散发展阶段,京津周边的中等城市都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京津大都市也由此从聚集发展格局进入到辐射发展格局.在这种思路下冀中南的城市发展格局也会重构.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不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会在冀中南地区扮演中心城市的角色,与京津大都市形成鼎足发展格局.在冀中南区域内会形成多个三角形:“京津石三角形”、“京津保三角形”、“津保沧三角形”.同时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双核+双子”[1]发展格局的情况下,京津东侧的“京津唐三角形”也会与如上多个三角形相呼应.根据城镇链或者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中心地近邻”原则,冀中南地区与以石家庄为核心形成“倒靴型”城市体系,该城市体系中包含了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邢台市以及邯郸市等,衡水市位于石家庄市、沧州市和邢台市之间,能够将冀中南的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够与东侧行政区划边界处的德州市进行一体化发展,从而为自身的城镇化水平提升创造更好的微观环境.在这种发展格局下,衡水市与京津大都市间虽然因沧州市和保定市相隔而不能发展成为子中心城市,但能够成为德州市、保定市、沧州市和石家庄市整合在一起发展的节点城市.城市不能孤立发展,只有通过与周边其他城市整合并且很好地融入高级别中心地形成的城市体系当中,才能有更多发展机会.因此衡水除了要在行政区划内部理顺县级中心地与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外,还要从大格局角度出发理顺与周边同等级别的中心地间的关系,在城市链(带)方面做文章.

2 衡水行政区划变更与城市环带构想

2.1 衡水行政区划调整与子片区划分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的设区市先后实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据此理顺行政区划内部各个子行政单元间的关系,以便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衡水市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将原市区西南侧的冀州市并入市区[2],行政区划调整后衡水市的行政区划由原先的1区2市8县调整为2区1市8县,市区面积显著扩大,为衡水市在更大腹地内进行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相对于保定、沧州、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冀中南的设区市而言,衡水市面积不大.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由于扩大了市区面积而使核心城区对腹地的整合力度加大,但由于城市核心地区布局在行政区域的西南角,区域经济理论认为,中心地的这种布局方式不利于推动整个行政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因此为了推进衡水市的城镇化进程,就需要在强化核心城区发展力度的同时,要对行政区划内的其他区域进行子片区设计,并在各个子片区内设计子中心城市,使得子中心城市间高效互动,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行政区划边缘的邻近行政区划的县级中心地与子片区呼应,从而为衡水市的城镇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图1所示,衡水市的2区1市8县要划分成为4个区域,即图中所示的区域X、区域Y、区域Z和区域W.根据图1,区域X即安平县、饶阳县、武强县和深州市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区域Y即阜城县、景县和武邑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区域Z即枣强县和故城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区域W为冀州区和桃城区整合在一起的核心区.区域X、区域Y和区域Z的子中心分别为深州市、武邑县和枣强县,以衡水市核心城区为中心形成三角形格局,从图上可以看出,三角形区域位于衡水市行政区域的中心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较好地对腹地发挥引领作用.该三角形的三条边即由衡水市中心地与三个子中心发展成的城市链,即“深州市—武邑县”城市链、“武邑县—枣强县”城市链、“深州市—枣强县”城市链.根据图1中各县(区)级中心地间的空间联系,“武邑县—桃城区—冀州区”将会成为衡水城市体系的主轴,枣强县和深州市两个子中心分布在主轴两侧,从而形成“1轴+2子核”的空间格局.

图1 衡水“子片区”划分与城市环带

2.2 “衡水—保定”城市环带发展对策分析

衡水行政区划内的三个子片区要以区域W为核心不断拓展,通过区域X、区域Y、区域Z和区域W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将区域P整合在一起,在该发展过程中,衡水实际上将邢台东北、石家庄东部、保定东南部、沧州西部等区域整合在了一起.邢台东北部涉及的区域包括宁晋县、新河县、南宫市和清河县;石家庄东部涉及的区域包括赵县、辛集市、晋州市、无极县、深泽县和藁城区等;保定东南地区涉及的区域包括定州市、安国市、博野县、蠡县和高阳县等;沧州西部涉及的区域包括肃宁县、沧县、泊头市、南皮县、东光县和吴桥县等.如上这些县级行政单元紧紧包裹在衡水市周围,通过三个子片区以及区域W与衡水整合在一起.衡水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了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在完善行政区划内部的子片区设计以及向东西两侧扩展的同时,还要通过向北发展与保定尽快构建起l城市环带.如图1所示,这条城市环将“任丘市—河间市—沧县—阜城县—武邑县—辛集市—晋州市—无极县—定州市—清苑区”连接在一起.石家庄在向外扩展过程中“一核四星”[3]的发展构架以及“大保定”城区扩展后,清苑区将保定市区向南拓展,并且原先隶属保定的定州市目前已被升格为省管市,这些都为衡水向北扩展构建l城市环带创造了有利条件.l城市环带将保定南、石家庄东、沧州西和衡水北部的区域X紧密整合在了一起.这是强化衡水向北发展的理性选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和唐山会按照“双核+双子”的发展格局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不但发展基础好,而且在京津冀区域内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首先要构建起“京津石三角形”[4],而保定处于“京津石三角形”的中心位置处,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保定会由于有利的区位条件率先通过构建“京津保三角形”而实现京津保协同发展.沧州由于毗邻天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保定互动,在京津南侧形成“双子核”,在承接大都市向外疏解职能的过程中也能够赢得更多机会.因此衡水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通过与石家庄、保定整合,通过尽快融入两个“三角形”把握住更多机会.l城市环带可以让衡水与石家庄、保定建立直接联系,并将更多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衡水的城镇化就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图2 区域X子城镇体系示意

2.3 子片区城镇体系构建

2.3.1 “3团+3链”:区域X子城镇体系构建

根据前文,区域X由武强县、安平县、饶阳县、深州市等县级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该子片区内有两条高速公路在“榆科镇+大冯营乡”处交汇,便捷的交通方式将子片区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了一起,对推动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该区域城镇化水平,需要尽快完善三条交通线路和构建多个小城镇团节点,并强化发展饶阳县、安平县和武强县等县级中心地,提升这些县级中心地间的互动水平.三条交通线分别是:“武强县—北代乡—孙庄乡—留楚乡—饶阳县—西两洼乡—安平县”一线(简称为“A线”);“孙庄乡—北溪村乡—五公镇—东里满乡—唐奉镇”一线(简称为“B线”);“安平县—东黄城乡—唐奉镇—兵曹乡—深州市—东安庄乡—大堤镇—魏桥镇—高古庄镇—前磨头镇—大麻森乡”一线(简称为“C线”).如上三条线与大广高速、石黄高速整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了区域X内的交通通达性程度.在新的交通网络下,“A线+C线+大广高速的榆科镇至大麻森乡段+石黄高速的大冯营乡至武强县段”围成的区域会发展成为区域X的重点发展区域,根据图2,该区域也会分为三个层次逐步得到强化:其一为B线、C线的唐奉镇至深州市、石黄高速公路以及A线的武强县至孙庄乡段围成的区域,该区域靠近深州市中心地,通过深州市中心地与衡水主城区会快速整合在一起,这是分层发展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A线、B线与C线的东黄城乡至唐奉镇段围成的区域,该区域内有安平县中心地和饶阳县中心地等两个子核心,将子片区北侧区域与中心区域整合在一起;第三层次为C线的深州市至大麻森乡段与大广高速公路、石黄高速公路整合在一起的区域,该区域只有深州市这个县级中心地,但是会成为深州市与衡水核心城区连接的通道,所以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根据如上发展顺序,按照“先建链后拓面、先中间后外围”的发展方式,使得X子片区的城镇化水平得以快速提升.在此过程中,为了突出发展重点和避免区域内某些乡镇中心地被边缘化,需要在如上城市链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多个节点城镇团.首先要构建起三个顶点,其一是以武强县为核心通过整合北代乡、豆村乡、周窝镇、街关镇而形成的“武强团”;其二是以安平县为核心通过整合马店镇、大何庄乡、东黄城乡、西两洼乡、程油子乡等整合而形成的“安平团”;其三是以高古庄镇为核心通过整合魏桥镇、王家井镇、大屯镇、前磨头镇等而成的“高古庄团”.在如上基础上还要依托新的交通网络构建起四个次级城镇团和一个副中心团.从图上可以看出,四个次级城镇团分别位于A线、B线和C线上,前者即“孙庄乡+北溪村乡”次级团、“饶阳县+同岳乡+留楚乡”次级团;后者即“唐奉镇+东里满乡”次级团;“兵曹乡+穆村乡+深州市+东安庄乡”次级团.副中心团即图中位于石黄高速公路与大广高速公路交汇处由“辰时镇+大冯营乡+榆科镇”整合而成的城镇团.按照如上设计,在X子片区内最终要形成三个子核心城市团即“武强团”“安平团”“高古庄团”,四个次级城镇团和一个副中心团.在X子片区内以县级中心地为子核、以乡镇中心地团为次级核,在整合区域内形成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在次级核的引领下,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也逐渐发展起来.

2.3.2 “⊕”形城镇体系:区域Y子城镇体系构建

如图3所示,Y子片区中的“武邑县+阜城县+景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类似于“▽”形,该三角形的“”边和“/”边都由高速公路相连,只有“—”边目前还不够完善,根据图3所示,子片区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需要尽快完善“乔屯乡—圈头乡—龙店乡—赵桥镇—韩庄镇—西辛店乡—蒋坊乡—建桥乡—大白乡—王集乡—南霞口镇”一线(“乔南线”),将通过乔南线两端的“/”方向和“”方向的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完成Y区域的“▽”构架,为区域内将县级中心地和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通达性更高的城镇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除此以外,还要尽快完善“武邑县—肖桥头镇—韩庄镇”一线,“⊕”形城镇体系格局是Y子片区的发展方向.如图3所示,“⊕”形城镇体系中,外围的圆形城镇环即“西辛店乡—蒋坊乡—古城镇—刘集乡—安陵镇—吴桥县—北留智镇—留智庙镇—王瞳镇—青兰乡—龙华镇—大紫塔乡—武邑县—肖桥头镇—韩庄镇”构成的圆形城镇带.从图上可以看出,○形区域中央的“十”字即由“漫河乡+洚河流镇+后留名府乡+温城乡+杜桥镇+王谦寺镇”整合在一起的城镇团(“六镇团”),该城镇团靠近景县中心地,位于“西辛店乡—阜城县—漫河乡—洚河流镇—温城乡—杜桥镇—王谦寺镇—王瞳镇”城镇链与“大紫塔乡—后留名府乡—洚河流镇—梁集乡—刘集乡—连镇乡”城镇链的交汇处,处于“⊕”形城镇体系的中心,在Y区域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前文论及,武邑县中心地是该区域的子中心城市,为了保证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得以整体提升,就需要在“景县—武邑县”中间的位置上选点布局城镇团,“六镇团”正好复合了该项要求.基于既有交通线,“景县—武邑县—阜城县”得以高效互动,“六镇团”在“景县—武邑县”之间又很好地扮演了桥梁角色.“六镇团”将武邑县东南角、阜城县西南角以及景县中北部区域整合在了一起,在Y区域内形成了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团.至此在该子片区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镇发展构架,“六镇团”与武邑县、景县、阜城县等三个县级中心地构成了城镇体系的核心,○形城市环带为核心区域创造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十”字形构架将核心与圆形环带连接在了一起.

图3 Y区域“⊕”形城镇体系示意

2.3.3 “3链+1团”:区域Z子城镇体系构建

Z子片区相对于其他两个子片区而言县级行政单元较少,但乡镇中心地分布较有秩序,这为区域内以“枣强县+故城县”为中心构建子片区的城镇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图4可以看出,重要交通线均从子片区边缘经过,子片区的中心位置处与重要交通线的整合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该区域内最终要形成“3链+1团”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3链”即图4中的lll等三条城镇链.在图4中,l即“枣强县—王均乡—唐林乡—三朗乡—坊庄乡—辛庄乡—夏庄镇”一线;l即“张秀屯乡—恩察镇—加会镇—饶阳店镇—武官寨镇”一线;l即“夏庄镇—故城镇—青罕镇—故城县—武官寨镇—西半屯镇—建国镇”一线.如上三条线在Z子片区内形成了凹曲面三角形,将枣强县和故城县两个县级中心地与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子片区内的乡镇中心地更能有秩序地发展.为了进一步推进子片区的城镇化水平,在枣强县与故城县的边界处需要构建起乡镇团,即图中的区域S内的“王均乡+三朗乡+唐林乡+加会镇+恩察镇”整合在一起的乡镇团.从图4可以看出,ll靠近枣强线的一端并没有整合在一起,但是在区域S充分发展的情况下,ll不仅可以整合在一起,而且附近的王常乡、张秀屯乡、新屯乡、饶阳店镇、坊庄乡等也逐渐被整合在一起,于是区域S成为大广高速公路与德上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的重要节点,故城县与枣强县的边界处也跨行政区划得到了整合.根据图4,区域S内的“王均乡—唐林乡—加会镇”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因此如上所述的以“王均乡—唐林乡—加会镇”为核心的诸多乡镇构建起来的城镇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发展:第一层为“王均乡+唐林乡+加会镇”三角形地区;第二层次是三角形向外的扩展区域即“三朗乡+恩察镇”地区,该层次将故城县西部与枣强县东部整合在一起;第三层次即“王常乡+坊庄乡+饶阳店镇+新屯乡+张秀屯乡+枣强县中心地”.该层次将枣强县和故城县的更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了一起.

图4 Z区域“3链+1团”城镇体系示意

图5 “衡水—德州”整合与周边关系

3 “衡水—德州”整合发展与多条城市链构建

3.1 “5链+1团”:“衡水—德州”整合发展

衡水在提升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除了对行政区划进行分片发展,还要强化与周边中心地间的联系.衡水隶属河北行政区划,但在中心地的空间联系方面,与隶属山东省的德州市具备整合发展的有利条件,这需要突破既有行政区划限制,在两个中心地间尽快构建起城镇链.从图5可以看出,“衡水—德州”城镇链的绝大部分位于衡水行政区划内,因此在构建“衡水—德州”城镇链的过程中,衡水要在分片区构建城镇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向德州方向的发展力度,形成“衡水—德州”城镇链.根据图5,要依托目前的乡镇中心地将清凉寺镇、肖张镇、王谦寺镇、王瞳镇、夏庄镇等整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德州在构建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逐渐将腹地内的赵虎镇、四女寺镇、边临镇、郝王庄镇等整合在一起,在向腹地均匀拓展的同时,适当强化向西的发展力度.在此过程中,“枣强县+武邑县+景县+故城县”扮演着重要角色,最终形成“衡水—德州”“双核团”.衡水和德州成为“双核团”的核心,枣强县、武邑县、景县、故城县等成为“双核团”的副核.衡水与德州有效整合在一起,两个中等城市相向发展的力度得以强化.在图5中,衡水为了营造提升城镇发展水平的有利条件,要在“双核团”的基础上发展出5条链:l链即“衡水市—安平县—蠡县—满城区—保定市”链;l链即“衡水市—南智邱镇—营里镇—梅花镇—栾城区—石家庄市”链;l链即“衡水市—冀州区—新河县—官亭镇—魏家庄镇—西郭城镇—任县—邢台市”链;l链即“衡水市—清凉寺镇—广川镇—夏庄镇—德州市—四女寺镇—郝王庄镇—张庄镇—济南市”链;l链即“衡水市—武邑县—肖桥头镇—交河镇—寺门村镇—营子镇—文庙镇—沧州市”链.在这5条链的东西两侧分别由l将“沧州市—济南市”连接在一起,l将“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连接在一起.根据如上构想,衡水市就构建起了以自身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的空间发展构架.该构架的“5链”基本上是以衡水市为核心的辐聚状的高速公路网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如上5条链中,l链的建设速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条链需要依托“衡水市—赵家圈镇—南智邱镇—苏家庄镇—营里镇—梅花镇—栾城区”一线建立.在图5中,“衡水市—石家庄市”间就形成了三条通道,但只有依托l链构建起来的通道最为直接.“5链+1团”强化了衡水市与周边中心地间的联系,也使“衡水市—德州市”整合在了一起.在“5链”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为llll的形成提供了宏观前提,难点在于“双核团”的形成与l的构建,这需要突破省级行政单元进行跨行政区划构建城市链.因此在构建l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衡水市强化向德州方向的发展力度,而且德州城镇体系乃至济南城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也需要有沿l链向衡水方向发展的设计.

3.2 “双环+四节点”:“德州—衡水”城镇链构建

根据德州辖区内乡镇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如图6),德州也具有向西扩展从而与衡水整合发展的需要.从图6可以看出,德州市中心地位于行政区划西部边缘的中部,只有向东部扩展与乡、镇、县级中心地整合,才能够构建扇形城镇体系,根据图6,在德州城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将郝王庄镇、三唐乡、抬头寺乡、前孙镇等作为德城区向东侧扩展与周边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节点,通过这些节点将德州中心地与武城县、平原县、陵城区以及宁津县等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以德州中心地为核心形成l城市环,即图6中的“武城县—平原县—陵城区—宁津县”城市环,德州中心地向外围空间扩展过程中要通过前文论及的四个节点中心地形成四条城镇短链即:“德城区—郝王庄镇—武城县”链、“德城区—三唐乡—平原县”链;“德城区—抬头寺乡—陵城区”链;“德城区—赵虎镇—前孙镇—宁津县”链.以l城市环为基础逐渐向外扩展形成l城市环,即图6中的“夏津县—禹城市—临邑县—乐陵市”一线,至此以德州中心地为中心将德州辖区内的绝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在行政区划内形成了“双环+四节点”格局的城镇体系.

图6 德州市城镇体系示意

3.3 “4团+3带”:“德州—衡水”城镇链微观设计

前文论及,“衡水-德州”城镇链的构建,不仅是衡水城镇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德州城镇体系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德州市与衡水市两城市都要打破行政区划约束相向发展,由于“衡水—德州”城镇链的主体部分位于衡水市行政区划内,因此衡水在该城镇链构建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结合前文论述,在构建该城镇链过程中,最终要形成“4团+3带”的发展格局.“4团”即图7中展示的U团、V团、J团和K团,“3带”即图中的lll.从图7中可以看出,“4团+3带”将“衡水—德州”间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了一起,并且带动了其中很多村庄的发展.此间要重视链的构建,也要重视团的发展.从图7中可以看出,“4团+3带”格局中,乡镇中心地的密度很大.为了促进该格局形成,需要沿“冀州区—魏屯镇—肖张镇—马屯乡—王常乡—薛村—姚家庄村—吕曈村—西北化村—东化村—小寒布村—辛庄乡—李仙寨村—东孙庄村—夏庄镇—德州市”一线构建村镇链,成为与衡德高速公路平行的另外一条通道.在构建城镇团的过程中,U团要以“邓庄乡+清凉寺镇”为中心,同时逐渐将东西两侧的大紫塔乡、邓庄乡等整合在一起,也要将东王庄村、梁家庄村、刘家庄村等尽快整合在一起;V团以“魏屯镇+肖张镇+马屯乡”为中心,将程杨村、马町庄村以及回家村等整合在一起;J团以青兰乡为中心,将前塘坡村、东谢曈村、等堡定村等整合在一起,同时将龙华镇与王瞳镇整合在一起,从图上可以看出,魏屯镇、肖张镇、马屯乡、王常乡、广川镇、青兰乡、王瞳镇以及留智庙镇等是l城镇链上的重要节点乡镇中心地,这条“S”链,将l与北侧的衡德高速公路整合在一起,在这条线上“广川镇+王常乡”整合在一起将会成为l链上的另外一个节点团;K团需要以西北化村为核心将周边的“北林子村+邢庄村+西北化村+吕曈村+东化村+小寒布村”整合在一起,同时扩展辛庄乡向西的发展力度,使得西北化村逐渐发展成为K团的核心.根据如上设计以及各个乡镇团间的联系,通过l将U团与J团连接在一起,通过l将德州市与K团、“王常乡—广川镇”连接在一起.根据如上设计,l是“衡水—德州”城镇链构建过程中的主导链,通过该链条将ll整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在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同时,还要确定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将其整合到附近的乡镇中心地中,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以县带乡镇、以乡镇带村庄”的发展格局.

图7 “4团+3带”的“衡水—德州”城镇链

[1] 孟祥林.京津冀一体化:从“双核+双子”到“双核+七子”模式的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名城,2014(1): 48-55.

[2] 陈凤来,马路.衡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复[N].河北日报,2016-07-06(01).

[3] 孟祥林.石家庄“一核四星”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 (6): 43-49.

[4] 孟祥林.京津石“大三角”经济辐射下保定指形网络的空间发展模式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8(1):117-121.

Conception of Hengshui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NG Xianglin

(College of Marxism,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3, China)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uilds platform for Hengshui to build a more perfect urban system. In order to win mo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Hengshui carried out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original Jizhou city became one district of Hengshi.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ther county-level areas in Hengshui administration except Hengshui city should be designed as three parts, three sub- centers—Shenzhou, Wuyi and Zaoqiang must be constructed respectively. In the sub-area taking Shenzhou city as the core, several town chains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step by step; the sub-area taking Wuyi as the core must eventually form the “十” shape urban system, center area leading the edge area development, and the edge area promoting the edge area development; Zaoqiang sub-area finally must shape the “3-chain+ 1-group” framework. The internal design of Hengshui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must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ngshui city and the other centers must be strengthened as well. While the city chains of “Hengshui-Baoding”, “Hengshui-Cangzhou”, “Hengshui-Shijiazhuang”, “Hengshui-Xingtai” are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on level of “Hengshui-Dezhou” must be strengthened. Dezhou urban system of “double-loop + four nodes should be spread to the west area, and the “4-group + 3-belt” formation can be shaped in the end.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engshui urban system; urban chain; sub-area; node-center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1.009

F299.21

A

1673-2065(2017)01-0037-08

2016-12-20

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猜你喜欢
行政区划衡水市德州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衡水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衡水市
衡水市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中国行政区划的前世今生
论近现代大庆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从2015年浙江高考第15题说开去
在德州,电力经纪人帮你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