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史欣德
·临床经验·
升阳散火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田甜 史欣德
李东垣所创升阳散火汤,为治内伤发热的名方。然而此深达“火郁发之”之旨的名方不仅仅用于内伤发热。本文介绍了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咽喉疼痛、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的临床体会,进一步总结了应用此方的指征,说明此方实乃治疗土衰火郁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升阳散火汤; 李东垣; 火郁发之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所载的升阳散火汤,为治内伤发热的名方。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此方“治疗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后世医家对升阳散火汤应用发挥很多,近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了3例患者,疗效显著,现列举如下,以飨同道。
1.1 病案1
患者,女,38岁,英语老师。自述因讲课过多,过于劳累,并因家事生过闷气,又适逢月经来潮,近日出现咽喉疼痛剧烈,查看咽部红肿不明显,影响讲话,腮部肿痛,前额疼痛,自行服用清肺抑火丸后症状不缓解,反而出现腹泻。舌胖大,有齿痕,自述感觉舌头变大,苔白,脉细弱。处以升阳散火汤原方:党参15 g、羌活10 g、独活10 g、柴胡12 g、葛根20 g、升麻15 g、防风9 g、白芍10 g、生甘草10 g、炙甘草6 g。3剂,每日1剂,免煎颗粒,早晚2次分服。并嘱咐患者禁食水果等生冷之品。3剂之后咽喉、腮部、前额疼痛皆止,腹泻亦消。笔者不禁惊叹此方疗效。
按 患者因讲课过多,过度劳累,伤津耗气,加之正值月经期,经血消耗,此乃气血虚弱之体,加之情志不畅,郁而化热,不得宣透,产生“郁火”,出现咽喉、腮部肿痛,前额头痛,用清肺抑火片直折其热不效,因过于寒凉反而引起腹泻,更佐证了此火非邪热亢盛之实火,而正是李杲所讲的“郁火”。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水湿上泛,收摄无力,故舌头胖大,导致患者明显感觉到舌头变大。脉细,说明气血亏虚,兼有水湿。故用升阳散火汤发散郁火,健运脾湿。全方虽未用一味清热泻火之品,但“火象”皆消。
1.2 病案2
患者,女,18岁,学生。因平时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参加课外活动过多,经常熬夜以完成各项课业任务,出现咽喉灼热疼痛,满嘴口腔溃疡,导致不能吞咽,只能进流食,大便秘结,舌胖大,色淡白,苔白,脉细滑。处以升阳散火汤合升降散,处方如下:党参10 g、羌活10 g、独活10 g、柴胡10 g、葛根10 g、升麻15 g、白芍30 g、生甘草10 g、炙甘草5 g、酒大黄10 g、姜黄2 g、蝉蜕6 g、僵蚕6 g,5剂,每日1剂,免煎颗粒,早晚2次分服。患者服用4剂后反馈诸症皆消。
按 患者系笔者一学生,系学校多个社团的骨干,自我要求高,学习压力大,经常凌晨一两点才睡,正逢考试前夕,出现上述症状,痛苦不堪。面色偏白,唇舌色淡,毫无实火之象,脉细弱,平素月经只有两天,经量少,这是长期熬夜的结果,也是引起“郁火”的原因。正如李东垣所说:“多因血虚而得之。”遂处以升阳散火汤合升降散。升降散是《伤寒瘟疫条辨》卷四所载方,僵蚕和蝉蜕可以升阳中之清阳,加强了升阳散火汤中柴胡、葛根、升麻的升阳之效;患者大便秘结,用大黄降浊除秽,本为虚弱之体,故选用力缓之酒大黄;姜黄也可降浊,为防其破血之弊,仅用少量。服药4剂症状全消。
1.3 病案3
患者,男,18岁,学生。面色偏暗,经常大便稀溏,近三天咽喉疼痛,头昏不清爽,汗多,眠差。舌胖大,色黯,苔白,脉双寸浮稍数,右关弱。处以升阳散火汤加减,处方如下:党参15 g、羌活10 g、独活10 g、柴胡10 g、葛根30 g、升麻10 g、白芍6 g、防风6 g、生甘草6 g、炙甘草10 g、桔梗6 g,5剂,每日1剂,免煎颗粒,早晚2次分服。患者服用5剂后大便已成形,咽喉疼痛消失,头昏、汗多、眠差均得到改善,之后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当归12 g,服用3周后痊愈。
按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此患者属于中气不足导致便溏,清阳不升则头昏。汗多乃气虚所致,眠差乃血不养神之症。咽喉肿痛仍为“郁火”,火郁发之,遂选用升阳散火汤加味。升阳散火汤可鼓动少阳生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则归为正常,腹泻自止。因患者腹泻,本方用量上稍有调整,葛根的量较大(30 g),减少了阴柔通利之白芍的用量,针对咽喉疼痛加了一味桔梗,取桔梗汤之义。之后又增加了黄芪、白术、当归,加强补气、补血之力,诸症得以痊愈。
上述三位患者皆表现出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火热”之象,并且都有脾胃虚弱、湿浊内生的表现,如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右关弱等。这正是李东垣所讲之“阴火”的表现,其核心病机乃脾胃气虚、气机郁闭而生热,即由于脾胃气虚而导致的“郁火”。孙超等[1]指出李东垣所谓“阴火”是指脾胃气虚导致清阳不升、谷气下流,使相火离位上乘,在临床上见证也较复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意思是说,脾胃气虚,元气下注于肾,相火夺主,阴火从内而生,谋其土位,从而出现脾胃阴火的现象。并提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简言其治疗方法即补中、升阳、散火。
升阳散火汤由柴胡、葛根、升麻、羌活、独活、防风、人参、白芍、生甘草、炙甘草10味药物组成,其中人参、炙甘草是补中;柴胡发散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三者皆可升举阳气;羌活、防风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生甘草泻太阴脾火,芍药养血敛阴,与甘草相配,酸敛甘缓、散中有收。此方还较好地体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以防风、升麻、柴胡、羌活、独活等风药“引元气之升”,且“风能胜湿”,可起到除湿的作用[2]。对于脾虚生湿、郁而化火者尤为适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是指病位在上部的,如口舌、咽喉、胃脘等,应该可用升散或涌吐的方法治疗。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的病机往往不是实火旺盛,而是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若用苦寒之品清热解毒治疗,如石膏、大黄、牛黄、金银花、生地黄、连翘之类,反而更加损伤脾胃,加重病情。唯李东垣升阳散火汤通过“升阳气”以“降阴火”,切中病机,效如桴鼓。
目前升阳散火汤治疗的疾病谱十分广泛,如顽固性低热[3]、不明原因高热[4-5]、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复发性口腔溃疡[8]、急慢性鼻窦炎[9]、慢性疲劳综合征[1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1]、白细胞减少症[12]、妇科疾病[13]等。应用此方切不可局限在西医病名上,凡属土衰火郁之证,不论其症状多么复杂,均可加减使用。
应用此方的指征:(1)多数有过食生冷生活史,这是引起脾胃虚弱,阴火内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除了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一定要嘱咐其禁食生冷。(2)发热(低热、高热或者四肢烦热)或者头面部“上火”症状(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3)脾胃虚弱的表现:食欲不振,便溏或便秘,神疲乏力等。(4)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这是与实火区分的最直观的表现。(5)脉多沉细,寸脉浮数,关脉弱,寸脉浮数提示上焦的“火”象;关脉弱提示素体血虚(胃气虚)。(6)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因脾胃虚弱,加之情志不遂,最易郁而化火。本文的三个患者皆有心情不佳、紧张压抑等情志因素。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将方名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并且柴胡用量最大,实为加强柴胡疏肝解郁,发散少阳之火的作用。只要符合这些用方指征,就能获得佳效。
[1] 孙超,李应存.李东垣“阴火”理论现代临床运用总结[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5,32(5):19-22.
[2] 邓红, 陈津生. 陈津生应用升阳散火汤验案5则[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8):6-7.
[3] 高雅蓓, 苗青. 苗青主任医师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顽固性低热[J]. 吉林中医药, 2014, 34(1):54-56.
[4] 徐静.升阳散火汤合越鞠丸治疗不明原因高热1例[J] .江苏中医药, 2011, 43(1):56.
[5] 邝宁子. 升阳散火汤治疗发热琐谈[J]. 新中医,2009,(5):93-94.
[6] 金能革. 升阳散火汤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2, 14(1):27-27.
[7] 韦姗姗. 仝小林教授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总结及其他运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 于永刚. 升阳散火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25):143-143.
[9] 杨海栋,史华明.运用升阳散火汤治疗急慢性鼻窦炎35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0,18(10):33-34.
[10] 裴宏彬, 冀慧鹏. 升阳散火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1, 27(6):56-56.
[11] 顾景辉.升阳散火汤加减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30例[J].中国医院药学,2016,36(9):171.
[12] 牛玉红. 升阳散火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80例[J]. 陕西中医, 2008, 29(6):685-686.
[13] 郑冬雪, 刘新敏, 程冉. 升阳散火汤妇科应用举隅[J]. 江苏中医药, 2015, 47(7):57-59.
(本文编辑: 禹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双一流学科
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田甜);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史欣德)
田甜(1983-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藏象理论研究。E-mail:tt8324@163.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7.010
2017-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