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培 徐云慧 张达志 武香萍 雷水旺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由此可见培养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应该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国内大学生创业热情越来越高,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和公司影响力上还存在差距,创业者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是他们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创业模式到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内涵解释。2007年万喜梅等[2]将大学生创业模式定义为大学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在创业动机、创业方式、产业进入、资金筹措、组织形式、创新力度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典型性的创业行为,是对各种创业因素的配置方式。2008年彭小媚等[2]将大学生创业模式定义为大学生创业者为保障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而对各种创业要素的合理搭配,即创业的组织形式确定、创业方式的确定、创业的形式确定等。
本课题组成员将创业模式定义为创业大学生为实现创业理想和愿望,在创业过程中将各种创业要素(创业时间、创业地点、创业行业、创业产品、创业资金筹集、创业组织形式、创业方式)进行选择、确定、调整及整合的过程。
按大学生创业要素不同分别从创业时间、创业地点、创业行业、创业产品、创业资金筹集、创业组织形式、创业方式七个维度归纳总结了不同的创业模式。
按大学生创业时间不同将大学生创业模式分为四种[3]:
1.边读书边创业型。即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了创业梦想,采用边读书边创业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大学生需很好的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2.停学创业型。即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进行休学或退学而进行创业的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一定要深思熟虑,否则有可能会造成创业不成功,学业也耽误的后果,建议大学生若有创业的想法并需要付出行动可以先办理休学手续(1-2年),而不办理退学手续,这样若创业不成功还可返校继续完成学业并且反思创业失败的原因。
3.应届毕业生创业型。即大学生在毕业当年就创业的模式。
4.先就业再创业型。即大学生毕业后先找公司进行社会经验和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几年后进行创业的模式,据统计这种创业模式创业成功率最高。
按大学生创业地点将大学生创业模式分为四种:
1.家乡区域型。即大学生到家乡所在区域进行创业,选择这种模式受到家庭影响比较大,另外家乡的一些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相对较熟悉,易于大学生创业,况且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2.专业区域型。即大学生到专业发展比较有前景的或专业产品比较发达的区域进行创业的模式,采用该模式可以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然后复制或模仿成功企业进行创业。
3.经济区域型。即大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发展区或落后区进行创业的模式,到发达地区创业机会多,但竞争大;到经济落后区进行创业信息不发达、交通不发达,但可以利用许多当地资源。
4.师范区域型。即大学生到创业示范区进行创业的模式,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创业率最高的中关村、深圳、温州均形成了各自的创业文化,为中国的三大创业示范区。
1.对口专业型。大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创业,创业成功率较高。
2.依附专业型。大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上下游行业进行创业,创业成功率也较高。
3.非对口专业型。这种模式又分为兴趣型创业和市场需求型创业两种。兴趣创业型是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既保持了兴趣爱好,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一些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恰好符合市场需求,这些兴趣爱好很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效益[7]。将兴趣融入创业,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满足。市场需求型是以市场需求商机带动的创业模式,可能不是自己学所专业和兴趣所带动的,但经过调研或观察发现有市场商机所进行的创业。这种模式风险大,要求创业者有很好的市场判断和预测能力。
创业产品的选择是创业模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内容,若按技术含量可分为技术型产品创业模式、常规型产品创业模式。
1.个人创业型。靠个人或家庭成员等筹集资金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个人管理、技术等各方面能力比较强。
2.团队创业型。由两人及两人以上共同投资创办企业,团队成员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在团队创业中各自发挥所长,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团队发展。
3.政府扶持型。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如资金扶持、创业场所提供、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及辅导等。
按创业组织形式分,常见的形式有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集体企业等。
1.演进型。又称“白手起家型”。这种模式是创业者在没有太多资金或没有好的基础等条件下,先从小做起逐步积累资源逐渐成长的创业模式。
2.收购型。由于被收购企业存在产品利润低、无前景、管理不善、资产负债高或资金缺乏等现象,所以要求收购创业者需要很好的对被收购企业进行评估,寻找新的商机或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转型或改进。
3.继承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代创业者谢幕的时间在渐渐迫近。据统计中国未来10-20年将是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转向第二代的高峰期。有许多企业家明确希望退休后由子女来掌管企业。这种模式可以按照父辈的经营模式生产,也可以进行企业改进或调整或扩大经营。继承型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受到质疑,但在中国几十年的时间内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延续还会采用该模式。
4.网络型。又称“SOHO创业型”,指在家或工作室内基于互联网技术,熟练运用电脑、传真、电话等进行办公的一种创业模式。在家创业、创办小型工作室已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和趋势,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财富分配方式。这种投入少,见效快、便捷的形式特别适合刚毕业大学生创业。如网上销售、策划、平面设计、音乐制作、自由撰稿等。
5.加盟型。即被加盟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专利、经营模式或商标、产品等以特许经营方式授予加盟人使用,加盟人需按被加盟人的要求和统一模式进行从事经营活动,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加盟创业模式有两种:一是产品专卖加盟;二是技术专卖加盟。加盟创业的风险较小,一般都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营销模式,在投资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获得高额利润[4]。
6.依附销售型。具体分为经销型、代理型和分销型。创业者具体分为经销商、代理商和分销商。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依附销售创业模式,毕业初期比较常见的为代理型创业和分销型创业。
7.概念型。即凭借创意、点子或想法进行创业的模式。概念创业需要创意,但创意并不等于创业,要求创意必须标新立异,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否则点子就会成为天方夜谭[2]。
8.技术型。即以新知识新技术为基础,将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的一种创业模式。大学生凭借自身的智力优势和高新技术优势、创新优势进行创业,具有高创新型和高风险性。创业方式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将专利或高新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进行创业;第二种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入驻政府出资兴建的创业园进行创业。
9.公益型。即创业者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创业模式。中国赛扶就是在中国引导大学生开展面向社区的公益性商业实践社团。社会上许多公益型创业机构,组织了许多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活动和项目,公益型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从七个维度分析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它们不是孤立的,需要创业者对这些创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形成自己创业的模式。大学生创业之初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易于操作的创业模式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但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下面主要从环境、资金和创业者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
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观念、家庭经济状况等。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所学专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学校硬件设施、师兄师姐创业案例影响、学校扶持政策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购买力及社会需求、国家和社会扶持政策、法律法规等。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许多高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更是创业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大学生创业应选择多方位的融资渠道,目前大学生融资渠道主要为创业者或创业者家庭出资;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鉴于融资的困难,大学生应根据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特别是贫困生应从小做起,慢慢积累资金,不宜选择风险性比较大的创业项目。国家应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贷款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创业基金政策等,帮助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需要各方面的如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风险预测和承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所以要求大学生应根据自己能力进行创业模式选择,在大学时期和毕业后有意识的去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若从事高分子行业的创业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到相应公司去锻炼和实习3-5年以上时间,这样创业率会比较高一些。作为国家、社会和学校也应多提供创业各方面的培训和锻炼机会。
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专业文化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精力旺盛,他们中的许多同学愿意对创业这种挑战性的事业付出努力。大学生要结合自身能力及家庭、社会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将各种创业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自己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是一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及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为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李晓峰,巫科,吴敏.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12(6)14~18.
[2] 吴运迪.大学生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8.
[3] 李晓峰,巫科,吴敏.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J].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2,29(02)14~18.
[4] 叶江华.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对策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