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陆 鸣
周小利:要重视煤炭清洁技术价值
文/本刊记者 陆 鸣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原料。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煤炭利用方式粗放、能效低、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大气污染压力的持续加大,舆论将矛头直指煤炭,“煤改气”、“去煤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被公众认为是解决大气污染的唯一途径。
事实上,一国的能源结构取决于该国的资源赋存条件。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自然禀赋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大量使用天然气、石油等清洁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这一点无法改变。因此,只有从技术上解决煤炭清洁使用的问题,才是改善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式。日前,本期记者对燃煤电力系统研发领域资深专家、重庆瑞科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小利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技财富》:说起煤炭,总不可避免的要提到雾霾。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很多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提出了“近零排放”的要求和目标,目前进展如何?
周小利:“近零排放”、“超洁净排放”,诸如此类的概念很多,但实际上,煤电近零排放是不科学的。煤炭、化石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总会释放多种有害物质,其中还包括很多无法清除的粉尘和颗粒。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改造设备,改善煤炭的燃烧环境,尽可能保证它的最充分燃烧和最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燃煤电站的改造工程已经从观望徘徊阶段进入到积极推进的新阶段,如今技术改造与路线选择是关键。
《中国科技财富》:从最初的拆除烟囱工程至今,煤电减排的空间在日益缩小,实施工业锅炉改造、提高煤炭燃率成为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您和您的团队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您认为这类技术的发展前景如何?
周小利: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工业锅炉改造工程的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我和我的研发团队针对清洁高效燃烧与安全检测问题,研发了一套火焰检测系统。利用火焰检测传感器和数字火焰检测装置,及时灵敏的检测炉膛中煤炭的燃烧状态,不仅能够防止在点火、低负荷等燃烧不稳定工况下爆炸事故的发生,还能够有效提升锅炉的热效率,降低污染物和噪声。从目前的运行状态来看,数字火焰监测系统在节能减排与推进燃煤发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上有很大功效,这都足以证明这类技术的价值,鼓励我们展开更深入的研发工作。
《中国科技财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深入研发是大势所趋,但从研发问世到广泛运行的过程却不会那么顺利。在您的研发经历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阻力?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周小利:首先,在核心技术、成套设备方面的不足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软件系统与锅炉设备的不匹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造的效果,因此,我们是两支研发团队同时进行,一支专攻软件,一支改良硬件,通过精准地配合,形成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来达到清洁高效燃烧的最优效果。另一个阻力,就是资金方面。无论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还是应用,初期往往都是不具有经济效益的,这种情况下,新技术的市场适应性就尤为重要,这是确保资金链正常运转的关键。
《中国科技财富》:无论是清洁煤炭还是系统升级,这中间的研发投入可能都意味着未来电价的进一步上涨。您做过很多燃煤电站的项目,合作方在成本上是否会提出要求?在经济效益与环保要求上该如何平衡?
周小利:成本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中国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就不能把能源成本过大地提高。但环境问题同样迫在眉睫,在巴黎气候峰会上,中国也对世界做出了承诺,因此,在很多情况的取舍上,我们会倾向于环保效能。不过我们会从其他方面把经济效益补回来,这就相当于性价比问题。即使系统升级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我们的新系统会在锅炉燃烧的过程中储存利用蒸汽等热能进行发电,降低煤炭的使用量,降低污染物处理费用,让综合运行费用基本持平甚至能够降低一些。想要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问题,只能根据不同的项目去定制解决方案,甚至有针对性地改良技术。
《中国科技财富》:在每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治污阶段。关于各国的治理经验,您认为有哪些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学习?
周小利: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等等,这些发达国家也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污染问题,不过他们大多只用了10—20年就将生态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这其中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方式、对排污企业的政策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不过中国的情况更特殊,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人口大国,一方面要保护气候,一方面还要发展经济。如果中国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国家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气候保护,做到二氧化碳减排,也将会是全世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