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利娟
卖油更卖“游”
——浙江省常山县振兴油茶产业发展纪实
文/胡利娟
作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生态和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大决策,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现已实现成熟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市场原料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优质品牌越来越多,油茶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油茶林面积已由2008年的450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400万亩,油茶籽产量从96万吨增加到217万吨,茶油产量由20多万吨增加到53.86万吨,产值由110亿元增加到661亿元。
“油茶产业在推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更是富民产业。”12月8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石峰在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上强调,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机遇期、黄金期。
而有着2000余年油茶栽培史、享有“中国油茶之乡”和“浙西绿色油库”美誉的浙江省常山县,不仅在油茶成交量的收集、产品价格指导、产品交易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市场培育和品牌打造上走在全国前列。如今,常山人紧抓契机,卖油更卖“游”。
“八山半水分半田”。说的就是常山县,其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干流衢江上游,地处金衢盆地西缘的闽、浙、赣、皖四省交界毗邻地区,是全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3.2%。林业用地面积为127.39万亩。
被常山人成为“幸福林”、“致富树”的油茶,是常山人最舍不得的产业。
“好看,好吃,还是钱。”一提起油茶,常山县谢家村村支书谢章华津津乐道地讲,绿叶、白花、青果,“花果同枝”的奇观,指的就是油茶,冬季,漫山遍野的油茶花,实在是美呀。
站在谢家村上万亩的天然油茶林山顶,触目所及全是绿叶白花,与青山绿水掩映中的红墙灰瓦,构成一幅“世外桃源”。
今年75岁、已种了60多年油茶的谢家村村民谢良辉说,“‘花果同枝’俗称‘抱子怀胎’。”原来,油茶果生长周期很长,从开花、授粉到果子成熟需12—14个月,春天形成花蕾,冬天油茶花开,而此时上年的果实同时成熟,当地农民把这形象地称作“抱子怀胎”。
“在农村,‘抱子怀胎’就是好福气!”谢良辉解释说,多子多福,“抱子怀胎”本身就是个好兆头,对于茶农来讲,却又多了另一层寓意,“枝上挂满果,开心把年过,枝头开满花,明年顶呱呱,收成好就是农民最大的福气哇。”
每年11月份,是常山县东案乡金源村65岁村民张达昌痛并快乐的时期。
“吃住全在山上,出不多25天。”张达昌家说的是油茶茶籽采摘,每年这个时候,他白天采摘茶籽,晚上睡在帐篷里,省工省力。
在金源村,和张达昌一起采摘茶籽的,几乎都是老人,他还算是“年轻”的。
“现在摘茶榨油不是为了生活,而是能给子女们几斤好油吃,茶油是最好的油。”张达昌称,像他们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挖山、种茶树,每棵树都不知摸过多少次。“舍不得啊。”
跟油茶结下30多年缘分的常山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杜红亮,也深有感触地说,“自己与油茶的感情并不比种油茶农民浅。”
除了看花和好吃,油茶还是常山人的“摇钱树。”作为油茶主产区,常山人除了自家食用外,也会把油茶拿到乡粮站卖。虽然当时价格只有每公斤3—4元,但是两百斤茶油换得的钱可为家里办上不少事呢。
“七月挖金,八月挖银。”这是常山人代代相传的农事谚语。事实上,常山农民不仅七月、八月要挖茶籽山,像正月、二月,勤劳的村民也都挖山,这是油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据统计,常山县现有油茶面积28万亩,2012年茶籽产量创历史记录,达9000多吨。一般年份茶籽产量为5000吨左右。
近年来,常山县通过低改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油茶产量低、效益差的局面。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近6万亩油茶低改任务,完成油茶新品种造林近2万亩。
据测定,油茶新品种基地5年生树龄去年的油茶产量每亩产油12公斤(传统的油茶产量为每亩5公斤),今年每亩产油14公斤,预计三年后每亩产油基本稳定在50公斤左右。
从油茶树到茶油,深加工带来的附加值更是不容小觑。而在谢章华家祖传的“谢家木榨油坊”,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芳香四溢中,只听到“嘿噜约——安噜也——”连续不断的响声,这可不是“船艄工”的吆喝声。
在不到10度的室温里,打油工老鄢只穿着一件汗衫,双手扶住200斤重的“石撞”,先是反方拉动,使之高高抡起,然后上身前倾,用力往前一推,伴随口中低沉的号子声,“石撞”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砰”的一声重重撞在扦头上。随着一次次撞击,金黄色的山茶油就从“木龙榨”的出油口汩汩流出。
“油坊有100多年历史了。”谢章华介绍说,这就是他曾祖父亲手创办的,传到他手上已是第四代。与油坊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古色古香的榨油器具。
走近油坊,中间直径近3米的木制大碾盘最为显眼。圆心处是转动轴,外圈是放茶籽的环形槽,三个铁质碾轮等距分布在槽中,又通过木臂与轴相连。
“茶果采下后,先在太阳下晒裂、剥出茶籽、拣壳、烘干,再挑进油坊,碾、炒、蒸、包、榨。”谢章华说,碾是榨油的第一道工序,碾盘最早由人拉着转,后来用牛拉,再改用水轮,前些年用柴油机,现在都用电动机,也算“与时俱进”。
炒茶籽粉的灶台很特别,它的锅不是平放的,而是与水平成45度角。谢章华说,炒粉是榨油最关键的步骤,粉没炒熟,榨出的油会泛青,熟过了,又会发黑,时间掌控很重要,锅有倾斜角,粉熟后只要在地上放个畚斗,两铲子就能全部出锅。
歌剧音乐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以人物主调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采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重唱的形式。乐队为中西方混合伴奏形式。
包饼也是一项技术活。几根稻草扭成“千斤秆”,放在铁匝底,拎饼全靠它们受力,结不好,饼就会散架;蒸过的茶籽粉倒入铁匝,太厚不行,榨不干净,薄了又不行,饼藏在铁匝里,同样影响出油率。每块饼6斤半,上下差不得3两,一个小畚斗,十个手指,经验和感觉就是秤。在谢家油坊里,包饼的谢金童是附近几个村庄最资深的油榨工,今年69岁的他,榨油史就有50多年。
榨油被当地人称为“打油”,所用的“木龙榨”由两根或独根巨木镂空而成,大概有1000多斤重。
如今,像这样纯手工榨油作坊已经很少见了,为保护好它,常山传统木榨油技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透露,县里已将此为中心规划建设油茶文化博览园,届时,城里人到这里既可享受到生态,还可以休闲观光一条龙服务。
据统计,全县现有油茶加工企业12家,拥有“东茶”“山神”等山茶油品牌10多个。
根据《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振兴目标显示,到2020年,全县油茶面积发展到30万亩,年产油茶籽1.5万吨,良种苗木繁育500万株,采穗圃300亩,油茶文化博览园1座,培育中小板油茶上市公司1家,产品覆盖食用、药用、化妆品用、保健品用、茶皂素五大系列产品,全县油茶总产值力将达到20亿元以上。
同时,还将全面挖掘油茶文化,拓展油茶休闲文化功能,开展油茶“一园、一林、一区”文化工程建设。
叶美峰介绍说,“一园”即以常山油茶生产二千多年的历史为背景,建设中国常山油茶文化博览园,打造国内首个集油茶生产、加工、科研、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油茶文化中心”;“一林”则是以新昌乡黄塘村近万亩成片原始油茶林为特色,结合休闲观光、民宿等农耕人文历史文化,打造成为一个最美油茶林;“一区”就是培育一个油茶现代科技示范展示区,推广油茶良种、林下经济及丰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打造成为集生产、展示、观光、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现代林业发展新平台。
油茶全身都是宝。除了茶果可榨油外,就连一直被当作柴火用的茶壳和茶饼,在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常山县现已成功将其变废为宝,利用茶壳提取糠醛、茶饼提取茶皂素,之后,又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首创了以茶油为原料提炼出纯天然的高级烹调山茶油,营养成份可与橄榄油媲美,已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而常山县榨油厂建有的炼油、茶皂素这两条生产线国内领先,国家质检总局也批准了对常山山茶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目前,常山油茶林漫山遍野,产量万吨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林业经济接二连三发展的重要依托,一大批油茶基地,成为全域旅游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