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宁然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通过对两校区运行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调查,发现高职生存在明显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化的现状。在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究高职生批判性思维差异化的原因,结合两校区流动条件下的现实特点,探讨内外部环境对批判性思维差异化的影响因素,试图研究构建一种新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对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两校区;批判性思维;创新;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59-02
批判性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理解经验和创新理念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处理和沟通的思维活动,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个方面。在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的匾乏将不利于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区流动条件下高职生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课题目的在检验分析高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状况,探讨建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由于该高职院校两校区的运行模式,为了调查研究校区流动条件下高职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影响,本项研究课题采用当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心理倾向检测方法,即《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量表》(CCTDI),并以此系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发现,以各自单独校区内学生为调查对象,批判性思维各个维度在高职生中的表现呈现不均衡发展,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成熟度、追求真理差异相对较大;以存在两校区流动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批判性思维各个维度呈现分化发展,开放思想、批判性思维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学生的平均分值低于分界值,批判性思维整体上呈现弱势,学生甚至抵触批判性思维,校区间学生批判性思维差异性较为明显。
二、两校区高职生批判性思维差异化的原因探究
1.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国内人口结构与数量的变化,加上本科院校不断扩招、规模向下,导致高职生源结构与数量的变化,乃至生源质量下降;尤其是当前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导致高职生的自卑心理严重。从内部环境来看,高职学生入学后心理落差较大,有自暴自弃的倾向,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学习动力。
2.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在高职教学阶段历经多次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高职学生在实践与技术教育环节中能够愈加感受到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带来的教学模式变革。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固化为被动机械的学习模式,高职教育阶段重在实践教学,虽然设备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但机械化的模仿和一成不变的操作方法并不能带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
3.校区流动造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1)两校区管理模式不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会根据两校区实际的运行模式进行调整,学校根据运作方案和校区实际,制定明确的“条块结合”的运作模式。学校的运行和管理直接或间接地面向广大师生,进而也会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学生在一个校区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也塑造了个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样也影响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挥和形成。当学生离开现有环境而要重新适应新的校区学习与生活环境,管理模式的差异化必然会造成高职生批判性思维的异化,形成内部思维冲突。自我的批判性思维模式的冲突既分散学生学习精力与注意力,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挥。(2)两校区师资配备不同。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日常授课、实训、学生管理等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思维模式,师资力量配备的差异化会导致高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化。由于两校区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模式不同,会造成师资配备方面产生校区倾向,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和技能培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部分教师不随学生的流动而流动,使得学生面向的授课主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学生既有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两校区校园文化环境不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外拓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可以对高职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观念产生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高低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在新校区建设与运行中的缺失往往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高职生在刚入校期间,其思维模式的可塑性强,如若不能够抓住这一关键契机加以塑造,对其以后的创新能力培养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高职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式的构建
批判性思维的培養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递,要促进和发展高职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建立适应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规律,既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新的技能训练策略法,又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塑新的教学文化,还要根据校区流动的实际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技能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必须将培养模式从以往只注重知识与技能传递的教学方法,融入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元素。知识与技能是死板僵化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可以产生无数的模式与方法,并融会贯通,实现自我再教育最高境界。随着这种培养模式的逐渐深入,高职学生的这种思维模式持续产生影响,最终形成适应个体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通过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还能够使学生变僵化、机械学习为灵活、自主学习,进行自觉积极探索、思考和评价,逐步在实践中形成并运用批判性思维。
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配比。高职院校在两校区运作中必然会产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甚至部分资源缺失的状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师资结构。高职生的思维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应当建立在个体思维形成之初,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持久延续直至走向社会,因此应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赋予这批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的活力与教育的魅力。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当结合两校区运作的实际情况,针对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与实训课程等不同加以区别,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学生训练环境。师资队伍同样要根据学生校区流动的实际,建立教学追踪机制,为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连续的思维模式,避免师资队伍的频繁更替而造成的教学环境与文化的冲突。
3.建立校区间对应的校园文化。两校区校园文化的建立是基于校区不同的功能定位,独立的校区运作应当具备各自的文化特色,以适应不同阶段层次的学生。相对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赋予更多的认知结构,有助于高职生形成自我新的思维模式,为以后创新思维的建立提供环境影响;相对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与社会外部环境相联结的平台元素,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锻炼提供平台与机会。同时,针对两校区运作的高职院校存在学生校区流动的现状,还应当建立适当的对接机制与过渡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氛围。
参考文献
[1]戴维·希契柯克,张亦凡,周文慧.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2012(11):54-63.
[2]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2014(9):56-63.
[3]吴亚婕,陈丽,赵宏.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究[J].2014(11):71-77.
[4]周娟.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经验启示[J].201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