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文
摘 要: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而传统的语文课堂过分地注重照本宣科,强调的是死记硬背,这就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参与度很低,教学效率也提不起来。以新课改精神为基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引导小学生通过体验学好语文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体验;问题启发;互动交流
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语文,结合这些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善,他们学习和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当我们以传统的理论说教授课时,孩子们的积极性会不高,这就不容易掌握小学语文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背和记只能积累语文的表象知识,无法完成对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迁移,这就是现在许多小学生语文思考、分析、总结、表达等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鉴于此,下面我就联系实际从几个角度说一下我的观点: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好语文,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兴趣吸引参与
兴趣是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原动力。学生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我們让他们以不喜欢的方式学习,他们就可能应付差事,得不到实质的效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他们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来整合教学内容,先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当前的人教版小学教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翻开教材就会发现有很多故事情节比较强的课文,以期让孩子们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诸如,神话故事类的《盘古开天地》、寓言类的《亡羊补牢》、历史故事《孔子拜师》以及科普故事《奇怪的大石头》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中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顺着兴趣这个思路来引导学生,只有兴趣十足,才能深入探索和体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启发思考
问题是启发和牵引我们参与知识分析和生成的发条。语文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很多知识点都是开放的,不是说死记硬背就能生成运用能力的。要想让学生能将零散的语文知识点串联起来,我们就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或转折处进行设问启发,以此驱动孩子们深入探索和思考。
比如,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认识一些生字,我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对科普的兴趣,引起他们用语文知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所以,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1)小蝌蚪找错了几次妈妈?(2)小蝌蚪的妈妈有什么特点?(3)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自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设问,学生肯定注意不到这些细节,通过问题,孩子们就会在思考中把握描述对象特点的技巧,这就从理论上升到了技能层面。
三、体验转化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我们道听途说的知识往往掌握不牢固,需要经过体验知识生成和应用的过程才能完成能力的转化和迁移。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去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知识,实践运用。
这里还以《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为了让孩子们体验知识生成,我们可以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设计动作和表情……这样就能在体验中掌握表达技巧,明白描述事物的特点要全面,不然就达不到准确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描述特点“找”一位同学,看谁描述得准确,这样双层体验就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完成从表象知识到能力运用的转化和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鼓励互动交流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也不同,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可能初次学习各自认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完善认知,我们就要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学生经过问题启发和分析,初步掌握了一些对事物特点的表达技巧。但是每个人由于理解能力和角度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让大家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我们可以进行几点互动鼓励和提示:(1)学到的生字,看看大家分别怎么组词;(2)课文是怎么把小蝌蚪写得那么生动的?(3)小蝌蚪为什么和妈妈长得不一样……从这几个提示出发,孩子们可以交流观点,这样就强化了对语言灵活表达的认识,潜移默化地生成能力。
此文是我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让小学生参与语文知识体验生成的几点分析和总结。总的来说,小学生以形象认知为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来设定课堂,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和生成体验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和生活建立联系,在体验和互动中完成能力迁移。
参考文献:
[1]李慧兰.体验中生成知识是语文教学之道[J].新课程,2015(12).
[2]何新辉.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亟需做到的几点[J].考试周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