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慧
常见的复习课中,整理环节一般由教师主导,以师生一问一答“挤牙膏”的方式逐一梳理各个知识点。然后,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或课件呈现,逐步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这样的整理,看似学生在做,其实是教师越俎代庖。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网络结构,看似十分清楚,却往往是教师“清楚”学生“糊涂”。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其实没有经历主动建构知識网络的过程,整理的结果是教师简单地告知给他们的。
【我的思考】
整理已学知识,谁来整理?
学生能否整理?
如何整理?
课堂上如何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我的尝试】
一、让学生课前整理
二、交流学生的整理
学生的整理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整理。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真正产生自己的想法。在成人的视野中,这样的“整理”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道足不微”,小学生“道足”,他们慢慢就“不微”了。可以说,现在的“小整理”,孕育了将来的“大研究”。
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口算
师:看来,同学们的整理能力非常强,为了巩固这些知识,老师带来了6道算式:
出示:
20×30 57×62 50×60
78×53 42×10 92×39
在这些算式中,哪几道你能一眼看出得数? 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口算就能知道结果。
学生说口算过程,相机板书。
(二)估算
师:那剩下的几道题中,你能算出大约是多少吗?这里我们就要用上估算的方法了。学生说一说估算过程。
师:对了,我们可以把两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整十数和整十数相乘就可以大致估出积了。
(三)笔算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你能判断哪道算式结果最大?哪道算式结果最小吗?
学生找出最大的?比较:这两题估出的答案是一样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出笔算)
1.学生笔算。
2.请学生板演,校对答案。
3.(算理的理解)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需要算出准确的答案。请看:学校买32个篮球,每个48元。 一共用了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4.老师出的这些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分别用了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所以,在计算前我们还要学会观察,请看:
(四)思维拓展
1.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25×16○25×20 你怎样看出来的?
25×16○25×4×4 为什么填“=”号?你是怎么想的?
43×21○43×20+43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3×29○13×30-13
2.通过观察,我们找到了其中的规律,你能用这些规律来填一填吗?
34×12=34×( )×( )
49×2×5=49×( )
53×21=53×( )+( )
76×39=76×( )-( )
学生填一填,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师:看来,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老师这还有一组题:
1×9 +2=11
12 ×9+3=111
123× 9+4=1111
( )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看,再从左往右看看,找一找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竖着看一看,横着看一看,找出了规律,快速填出了括号,下面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成这一组题:
37 ×3=111
37 ×6=222
37 ×9=333
37 ×( )=444
37 ×( )=555
37 ×( )=666
……
37 ×( )=999
学生找规律,填括号。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你们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了,都具有一双火眼金睛。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计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生活,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吧!
(五)应用知识
1.小英家准备把乡下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 需要更换的门窗玻璃有39平方米,如果玻璃的价格是每平方米88元,更换这些玻璃准备3600元够不够?(先估一估,再计算)
2.李大叔把收获的黄豆装在同样大的袋子里,一共装了50袋。他称了其中的5袋,结果分别是29千克、31千克、28千克、32千克 和33千克。他大约一共收获黄豆多少千克?
四、课堂小结
回忆今天的学习过程,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怎样来复习的?
(整理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五、课后延伸
师:今天的作业如下表,希望大家先认真思考,再认真完成表格。
【我的再思】
1.复习中的整理。通过学生对知识建立结构化、网络化和关系性的认识,温故而知新。
2.复习中的练习。练习不能仅仅是“好看”,忌玩“花架子”。练习,不仅仅是“表现”,更重要的是表现过程中的“实现”。表现是“过程”,实现是“结果”,有过程,亦要有结果。不同形态内容的练习,需要充实的是思维的含量。也就是说,不要让练习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的操练,不能将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而应当让学生在练习时徜徉于数学思考中。学生不仅要“做”,更要“想”,教师要把握的是,思考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表现”与“实现”,不是班级中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的独舞,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所有学生参与的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