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李春栋
摘 要:在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军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事关我军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根本大计,事关能否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关键词:军校;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军事院校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军校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与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不相适应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出现,使军队建设对军事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技术局部战争通常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过硬的政治素质;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和战场形态,加快了战争进程,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现代作战行动的高强度、快节奏、全纵深和全天候,要求军事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未来军事岗位往往融技术、指挥、管理于一体,指挥与技术的界限日趋淡化,指挥军官与技术军官的知识结构差距逐步缩小,缺乏工程技术基础的指挥军官与缺乏指挥管理知识的技术军官已难以适应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的需要,这就要求军事人才掌握全面的知识,具有综合的素质,才能把握全局,才能适应合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要求。可见,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新要求,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军事人才,要在未来军事斗争战场上占据主导是不可能的。当前我们军校培养出的人才在综合素质基础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二)军校培养的人才任职能力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首先推动了武器装备的一系列变革,使军备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战争中,由于高技术兵器的广泛应用,战争将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领域同时展开,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空前紧密,武器装备横向连结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战争胜负将取决于系统的整体对抗能力。这就要求军校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驾驭高新技术装备的职业任职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人才鲜明的军事职业特色。但是,目前来看,我们培养的人才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军队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未来我军主要的建设任务是完成机械化到信息化建设的转变,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系统和知识已经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以及军事装备系统集成化发展要求的日益迫切,使院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与着眼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己经不能够仅仅为部队培养当前所需的人才,而是要注重人才的发展潜力,实施超前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军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二、军队院校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对策
(一)树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先进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教育理念的人本化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全社会的共识和必然需要。创新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教学活动均以学员为中心。坚持学员的全面发展是院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不仅包括了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了全体学员的成长;不仅包括了学员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了学员的个性发展;不仅包括了学员现实的发展,也包括了学员未来的发展。“以人为本”并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加以贯彻落实,不仅要在管理方面真正做到上下级平等协商、对话讨论,还要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充分考虑学员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上突出一般的认知规律以及学员的接受能力,在教学环境的营造上创设为学员服务的浓厚氛围。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身边的点滴事实做起,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确立与时俱进的内容观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牢固樹立与时俱进的内容观,按照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原则,构建符合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但必须兼顾学科体系、学员发展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要素。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科本位论的倾向,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课程间的纵横联系,还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把学科与科学等同起来,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可接受性和部队需要。同时,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教学计划必须具有相对的统一性、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既是科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建设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是院校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军队院校教材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着眼新技术新装备,按照整体对应、系统配套,紧贴实际、适应发展,突出重点、解决急需的思路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在教材中要充分体现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3.确立形式多元的方法观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桥梁。教学要讲究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或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甚至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都需要教学方式的变换和调整,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现代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与改革作为突破口,按照现代教育思想,一方面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问题链式”“三步一线式”等各种灵活多样、具有个性特长的独特风格的教育方法。
4.确立层次化的管理观
教学管理的任务一方面是要针对不同时期学员的特点,采取分层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就是要逐级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改革传统管理体制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军校管理是一种保姆式的管理,它片面追求集中统一,尤其对学员的活动控制很死,压抑了学员个性发展。大力实施现代化教学,就要求军队院校必须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多层次质量管理体系为手段,坚持严格正规管理与科学严谨治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正确处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宽严相济、生动活泼的管理机制和办法,给学员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努力营造开放、活跃、严谨的良好成才环境。
(二)构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教学体系
1.建立综合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专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基础。为改变长期以来专业设置不够科学、专业划分过窄的弊端,教育部自87年以来三次改革了专业目录,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适应性。军队院校的专业也做了较大调整,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使学科专业更加突出军事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贴近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军队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院校必须积极适应这种新的形式和需求,突破原有学科布局,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化重组,形成综合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
2.建立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具体反映,直接决定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各门课程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功能,使院校教育更好地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服务,就需要对各类课程进行科学组合,调整结构设置,形成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课程體系有必修型、核心课程型、综合教育课程型、自由选修型和研究型课程型等。
3.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体系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桥梁。科学的方法具有激励、认知、开发智慧以及评价、调节和控制的功能。教学目标是选择、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伴随着军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学目标已经由单纯的强调掌握知识,发展到期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要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发生的新变化,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因材施教的方法体系,使学员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2]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