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熙勇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于2015年11月7日正式签约,是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中新两国政府达成的第三个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是基于两国政府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战略实施,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的全新合作模式。意在通过中新合作,突出项目的示范辐射效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主要有五个特点:
其一,它是国家战略的承载体和实施体。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旨在发挥重庆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连接点的作用,引入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能力,致力于将重庆打造成内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动力引擎,带动整个中国西部乃至更大区域的开发开放。同时与新加坡搭建“哑铃”型的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形成“重庆+国内外”的开放格局,实现与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共促发展。有助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机遇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其二,它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试验平台。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核心在于在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以项目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倒逼政府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破解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中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融合发展。
其三,它是開放式的合作空间。项目突破了以往园区式项目合作的局限,既没有具体划定“四至边界”范围,也没有限定具体的合作形式,体现了全域开放的姿态。具体的合作项目既可以在四大领域主城8个重点集聚的实体展示区落户,也可在全市八万平方公里任何一个地方选址。项目既可以是实体经济投入,也可以是在功能平台打造或者管理服务能力输入等方面的合作,体现了“有形+无形”的特点。
其四,它是主题明确的推进器。项目聚焦“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突出了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四个重点领域。有利于两国、两地发挥各自资源和技术优势,在项目合作中积聚力量,取得显著示范联动效果,促进亚太地区和国际间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深度融合,顺应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新需求。
其五,它具有不同的成功定义。陈振声部长曾指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功定义”不能只着眼于项目数量或招商引资成效,重在打通阻碍中国内陆发展的“任督二脉”。2016年4月15日,孙政才书记会见陈振声部长时,双方就项目的成功定义达成了“两降两增”的合作共识。“两降”,即:降低物流成本、降低融资成本;“两增”,即:增强重庆作为项目运营中心的辐射力、增强项目体制机制创新的可复制性。
基于项目的特殊意义,中新两国高层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2016年初,习近平主席视察重庆时指出,“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重庆落地,一定要高标准实施好,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示范性重点项目。”2016年9月4 日的G20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李显龙总理时又强调,“愿意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打造成两国合作新亮点。”李显龙总理也表示,“希望以项目实施为契机,扩大新中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航空、金融、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
为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中新双方专门设立了联合协调理事会、联合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实施委员会的三级工作机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重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管理委员会,并按四大领域分设四个专委会。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作为管委会办公室统筹管理项目运行,新加坡方面也成立了专责的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办公室。为实施好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项目推进顺利。虽然启动运行不到一年,但四大领域均取得可喜的进展。一是启动编制四大领域发展规划蓝图。为让中新合作既走得快、走得稳,更走得远,中新双方密切配合,确定了项目战略蓝图大纲,完成了交通物流总体规划文本编制,并正加快推动金融、航空、信息等领域实施路线图编制工作。二是陆续出台一批政策创新举措。201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质检总局、民航局、外汇管理局等部委专门出台了支持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政策举措,两国签订的协议中“11+7”创新举措正逐个细化落地,有9条已经得到国家部委的明确支持,并细化为47个条款。在9月初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实施委员会上,双方又提出“8+11”项创新需求和重点任务,目前正进行梳理研究,报请两国政府主管部门核批。三是一批具体的合作项目相继落地。今年以来,中新双方共签约三批、共计60多个重点项目,累计金额达150多亿美元。下月初,我们还将在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在渝召开期间再签约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的重点项目。四是双方还努力拓展在教育、医疗、旅游以及其他领域的项目合作,“4+N”成为项目发展必然趋势。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型连接点上,它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又是交通物流的自然节点。为了有效发挥重庆在西部地区独有的“ARRR”(水、铁、公、空)资源条件,我们在交通物流领域推进过程中,重点围绕项目战略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国际贸易物流通道、贸易与物流信息化、多式联运体系、对外开放平台、城市物流配送、物流产业融合、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借以更好地具象体现交通物流领域互联互通合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意义。
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交通物流总体规划围绕“两降两增”目标,制定了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为实现构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联动区域发展的目标而规划设计的系统建设方案。《规划》科学评估中国西部及重庆周边地区交通物流硬软件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指出制约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原因,提出通过合理整合重点物流枢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的无缝连接,通过多式联运的集成运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搭建,国际物流通道的拓展,贸易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高效便捷通关监管模式的创新等措施,全方面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以“1+1”的模式,从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和多式联運改革实践两方面着手,致力于高效便捷物流体系的构建。其中之“1”是集中重庆和新加坡双方最具代表性和管理经验的实力企业,统筹整合水、铁、公、空资源,借助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侧重于从西部战略发展层面确定目标方向,筛选重点项目,拓展互联互通空间领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通过主要以市场商业运作、辅助以政府支持,探索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实现协同融合发展的目标。另外一个“1”则是利用果园港和两江鱼复片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场站资源,打造具有高强集疏运能力的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集成铁水、铁空、铁公、铁海联运网络,结合国家多式联运改革,创新运营方式和监管模式,构造西部物流中心枢纽。
南向物流通道是完善重庆“Y”字型物流骨架,增强中欧(渝新欧)铁路延伸能力的重要战略布局。通过渝—桂—新(重庆—北部湾—新加坡)铁海铁公联运、重庆—东盟公路班车等物流组织方式,拓展丰富西部物流出海通道,为货物进出提供多选择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先行先试,寻求跨国跨区域合作,逐步破解制约中国—东盟跨境物流障碍和难题,为未来的泛亚铁路建设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提升物流管理运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借助新加坡经验,在积极推进国家统一框架下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础上,整合完善现有各平台,打造集成政府监管职能、物流公共信息、国际贸易以及金融服务等多功能、多产业、多领域的广义“单一窗口”。并在此基础上与新加坡或其它国家全地区“单一窗口”互联,有效提高区域集聚力和国际协同能力。
对外开放平台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重庆正在结合重点物流枢纽建设,不断完善沿江和重点区域开放平台建设。在现有水、铁、空“三个三合一”(物流枢纽、开放口岸、保税平台)基础上,申报建设江津珞璜、涪陵龙头、万州新田、巴南南彭等配套的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设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提升多枢纽之间、多物流组织方式之间、跨区域合作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力。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是促进国际公共管理服务的有力支撑。在全国通关一体化和口岸关检合作“三个一”基础上,通过项目实施客观需求,努力促成中新之间,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原则加强通关合作,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商贸互通,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
促进四大领域及其他领域产业融合发展,以物流+金融、物流+互联网、物流+贸易、物流+教育等等形式扩合作空间,根据现代物流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商贸等全体系建设需求,向全方位、宽领域方向发展产业链,有针对性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撑物流体系建设。
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契合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定位高远、内容务实、开局良好、前景光明。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诠释中户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重庆是一位业主,受中央委托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家园,然后请到新加坡这样一位专业的设计建筑师一同来经营这个项目。这个家园建好以后,当然不会是开发商跟设计建筑师自己用的,而是需要众多海内外的朋友在共同分享,而且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作相应的改进调整,进而做大做好更多的这样包容、共享、健康的家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新双方、区域各方精诚合作、加倍努力,不断推进项目深入实施,我们一定会共同推动重庆和新加坡互联互通形成“哑铃效应”,促进中国西部开发开放,联动亚太经济圈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副局长;根据录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