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风暴一起成长

2017-03-01 19:13胡广东
当代工人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方舟子时评韩寒

胡广东

我是在《经济观察报》发现周泽雄的,他动辄发表一大版文章,且都与文化有关。尤为吸引我的是,他的文笔非常棒,多以形象、丰富的语言,把一个枯燥的主题诠释得生动、雅致、诗性和从容不迫。

这本《异议的魅力》便是我慕其文而网购。全书收录了他发表的44篇时评文章。现在时评人太多,时评文章也滥,常常是就事论事,发一通宏阔议论,无一点新意。这本书到手后,我先随便翻了翻,发现这44篇文章多数发表在七八年前,心里登时很凉,时间这么久,不馊怕也凉了。

及至看下去,才发现自己真是淘到了一本好书。每篇文章虽然都是对当时某个热点、焦点事件的评论,但今天看來不仅未凉未馊,且仍然能给人以教益和启发。其重要原因,是他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把事件放在历史、文化和专业的框架内予以品评、分析,在纵轴上有所延展,在横轴上有所丰富,读者从中看到的不是某个事件如何如何,更多是这个事件是怎么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文化有怎样的因果,与现实有何种勾连。

比如在主标题“下有底线上无禁区”,副标题为“也说言论自由的边界”一文中,他以当年方舟子质疑韩寒这一事件为引子论道:“言论自由即使存在边界,也肯定不同于一道严禁逾越的国境线。一部言论自由史,实际上也是人类不断突破已有言论边界的历史。”他从中国历史上的范缜及其《神灭论》,谈到当年美国《好色客》杂志的经历,进而得出结论:“充分的言论自由,注定会导致泥沙俱下,它并没有向我们预告一个艳阳天,相反,决意捍卫言论自由,就等于同时承诺,我们打算与风暴一起成长。”他引用了美国大法官布伦南的一句判词:“不同程度的曝光自己,是文明共同体中个人生活的必然伴生品。在一个特别注重言论与出版自由价值的社会中,被曝光的风险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篇2100余字的小文,让读者从方舟子和韩寒类似互殴的小是小非中,领悟到了言论自由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大是大非。进一步说,从他分析所用的几个维度中,我们发现当下中国很多所谓言论侵权事件,只说明我们刚刚从言论禁锢中走出,只摸到了言论自由的皮毛,未得深意。这颇像那个三四岁的胖小子在城管面前执杖护卫奶奶,只是本能,未得真谛。

从这本书的作者自序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的写作心态。他写道:“从事公共批评的作者,其首要美德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公共理性。”何为公共理性?即横跨国家理性、政党理性、利益集团理性和个人理性,并以成熟自律的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利益整合的机制和合作共治的能力。

猜你喜欢
方舟子时评韩寒
韩寒作品经典语句
没出生时,就叫韩寒
The Fall of Han
PEER PRESSURE
一加牵手韩寒 确定达成深度合作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是时候谈谈方舟子了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