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成因及措施

2017-03-01 18:19宋晓云
商情 2016年49期

宋晓云

【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弹性理论”分析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谷贱伤农”问题。“谷贱伤农”即农民增产了,收入却减少了。本文基于这一事实,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并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谷贱伤农;蛛网模型;需求弹性

一、“谷贱伤农”与“需求弹性”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其重要地位举足轻重。但相对第二、三产业而言,其经济效益较低,农业作为保障民生的特殊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的扶持工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农产品虽然丰收但却又滞销的问题层出不穷,不但给农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也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积极性。“谷贱伤农”现象是经济学中经典案例,主要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但人们却因为销价低或无适销市场而苦恼。面对农产品丰收而收益反而低的困难,有效化解“谷贱伤农”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化解“谷贱伤农”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求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意思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具体如下:①当│Ed│<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②当│Ed│>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③当│Ed│=1时,需求具有单元弹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这样的商品,因此关于第三类情况本文不作具体分析。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中关于产品生产与销售问题的一个经典案例。主要指一些缺乏弹性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相对固定,如果供给过多,则不利于销售,其中以农产品最为典型。由于农产品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因此其需求曲线比较陡峭,缺乏弹性。在丰收年份,产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农民种植粮食的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收入=产量x价格。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其次,农产品需求既缺乏价格弹性,又缺乏需求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价格是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没有超额利润。这也就意味着,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比例要小于价格下跌比例。这是由于粮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是由生理需求所决定。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占比很小,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二、谷贱伤农的成因

首先,在经济学中,蛛网理论常用来解释不连续的商品,如粮食、瓜果、猪、羊等农产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关系。有的学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如谷物、家畜、水果等)在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蛛网”的名称是由市场上均衡点的变动轨迹像一个蜘蛛网而得名。以中国的大姜为例来解释蛛网模型,以及“谷贱伤农”形成的原因。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姜农会种植姜,在每年的十月份大姜就成熟了,也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因此农民会依据上一年大姜的价格来决定今年是否再种植大姜。比如:大姜的价格在2010年很高,人民预期价格还会上升,因此就增加大姜的种植,根据供求理,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由于大姜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因此价格下降的幅度要大大高于产量增加的幅度,造成在2011年大姜的价格下降,人民的收入下降。即造成了“谷贱伤农”。然而在2012年,由于2011年大姜的价格下降,因此人民种植大姜的积极性减少,大姜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因此大姜在2012年的价格一路攀升,这是造成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原因。其次,农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对大部分人来说,农产品的花费在总花费中所占比例很小,这也使人们对农产品的变化反应并不敏感,即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不敏感,当农产品下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同时,由于有限的土地和农产品较长的生产周期,农产品的供给具有刚性,当农民丰收增产时,农产品的供给必然大于需求,使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价格下降带来的收入的增加量不足以抵偿价格下降而减少的收入,导致农民整体收入下降。这是“谷贱伤农”的基本原因。

从政府层面看,我国道路收费多而且居高不下,加上油價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农民或批发商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此外,地方政府要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掌握着较为充分的信息,但却没有及时引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克服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困境,使得农民盲目跟风。一窝蜂的生产行为不断上演;再次,农业生产风险本来就很大,但是在化肥、农药等农业原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政府对于农业的补贴却少得可怜,其他类似的支持政策也很不健全;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可避免。农产品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全国性大市场,分散经营的农户无法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其生产和交易行为更多的是雾里看花般随行就市,只能根据上一个周期的市场行情来安排下一个周期的生产计划,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盲目地“追涨杀跌”。

三、谷贱伤农的应对措施

很多人为“五常大米”卖高价而农民难受益的现象鸣不平,声讨“黑心”商家者有之,指责监管不作为者有之。巧合的是,前一段时间,“菜贱伤农”也引起许多网友关注,他们为农民解决“卖菜难”、“卖水果难”“卖土豆难”的问题出谋划策,但收效甚微。其实,在农业问题上,单靠热情和良好愿望都无济于事,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农业特点和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帮助农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由政府确定一个最低限价,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交易,从而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当市场均衡时价格为Pe时,政府可以设定最低限价,价格为P1,P1大于均衡价格Pe。且在最低限价P1水平,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是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者照顾某些社会群体。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为了保护农业而采取农产品最低限价的措施,面对过剩的农产品供给,一般是通过政府收购的方法来解决。除了规定最低限价之外,各国还采取农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农业的发展。

通过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来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重点抓好对粮食进行深加工。针对我国在农产品产量遥遥领先,而农产品加工却远远落后的现状,着手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存在的诸如初级加工产品多,适宜品种少,质量标准低等问题。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拉长加粗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引进加工品种,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如吉林省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粮食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玉米加工转化不断升级的刺激下,该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相对玉米而言,由于水稻用途单一,产业链条较短,转化渠道过窄,一旦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或受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就容易形成阶段性积压,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加快这方面的产业化发展更为迫切。

通过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增加农民创收途径。中国的可耕地面积目前只有18亿亩,难以吸纳众多劳动力。在土地上做足文章的同时,当地政府如果能因地制宜的打造地方特色,形成品牌,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民创收的途径。相对公众来说,政府掌握着资源和信息的优势。在政府主导下,培植地方特色,推广品牌相对容易得多。比如天津蓟县北部地区、库区,普遍是少地多山,当地政府就利用当地依山傍水特点,迎合城里人休闲度假需求,倾力打造当地农家游,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使当地农民原来极力想走出的地方,变为人们发家致富的乐土。全国闻名的寿光蔬菜,栖霞苹果,无一例外。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形成地方特色,品牌,不仅能较好解决农民隐形失业问题,还形成政府和农民的又一财源。

建立农业信息部门,提高农民经济决策水平。政府对宏观经济有很好的把握,在信息搜集、处理方面也比农产品生产者要强很多。所以通过政府建立农业信息部门,及时地发布农业生产信息,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避免一窝蜂式生产以及更好地配置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农民的经济决策水平,减少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建立远期合同交易市场,引导农业的生产。通过建立一种基于远期合同的交易市场,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签订买卖合同,双方可以约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以某种价格来进行交易,这样,就可以通过众多供需者的价格竞争发现未来的价格。避免盲目的一窩蜂行为,降低价格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盲目生产带来的“谷贱伤农”。

四、结论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要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避免“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就必需做出适当的农村产业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大力发展农业之路。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富裕,农民收入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涌入大中城市去寻找机会,加大了大中城市的承载力,给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极大困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金融危机之中,从而对中国的贸易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变化会导致我国农业结构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良好的农业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提高农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合适的网络营销模式。只有采取这些措施,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获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危机后的茁壮成长。目前,我国在农村农场制度的政策上仍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实现农场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和财政政策的扶植和引导。只有在制度上许可了“大农场”的建立,才能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保持基本平衡,在兼顾农民和普通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保障我国粮食储备安全。

参考文献:

[1]钟明春:“谷贱伤农”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

[2]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Microeconmics Seventh Edition[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9

[3]俞宪忠,吴学花,张守风: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2

[4]马怀礼,肖俏,董丹丹:“谷贱伤农”问题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08

[5]罗卫国,张维: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谁最“受伤”[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

[6]卯楠:从“谷贱伤农”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2012

[7]俞宪忠,吴学花,张守风: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2

[8]江许胜:“谷贱伤农”现象探析与对策[J].价值工程.2009

[9]王艳丽:从“谷贱伤农”看政府责任[J].科技导向.2010

[10]郎宇洁: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谷贱伤农”创新解决之道[J].科技创业月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