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舒+��
【摘要】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创新不足的环境下规避金融监管、实施监管套利的产物,影子银行的高利率导致了大量资金逃离了实体经济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并且增加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如何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厘清了影子银行的概念,继而将其特征和口径进行专门的分析,把影子银行背后推动原因做简要阐述之后,分析影子银行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影子银行;利率管制
一、引言
全球信贷过剩理论将2008年金融危机归因于流动性过剩,游离于传统银行之外的影子银行系统也因此备受瞩目,目前国际和国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一,但基本反映了其金融活动脱离监管的特征。FSB(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实体及非实体活动的信用中介結构,世界银行则把未受货币管理当局监控的金融活动定义为影子银行;在我国,国务院“107号文”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界定为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而完全不受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如人人贷;二是持有金融牌照但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如理财产品;三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但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如担保公司及贷款公司。此三者主要包括从事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而广义上的影子银行除涵盖银行之外提供资金的载体之外,也将在银行之外提供的融资服务或产品包括在内。从监管的角度看,扩大影子银行概念的外延有助于风险控制。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及其口径
基于上述的种种定义可以看出,影子银行具有传统银行所不能有的两个明显特质。第一表现为金融的脱媒性,在这里脱媒是指借贷关系的发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而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货币市场、融资机构等非银行渠道获取资金;继而将对传统金融的借贷需求转变为非信贷型金融借贷需求。它将资金绕开传统的银行体系,直接从资金拥有者输送到资金需求者。这种体系外自融资取代体系内它融资的转变降低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第二表现为业务表外性,由于影子银行的金融脱媒性的存在,使得其中涉及的往来资金不再是传统银行业规管的资金流动,融资贷款业务不再受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的控制,而这种表内业务的表外转移,并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应。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以及由此形成债权关系的运作方式不同不同,影子银行的运作则包含了债权模式和资产证券化模式,所以比较复杂。
就目前来看,影子银行的口径分为两种即广义的影子银行口径和狭义的银行口径,其中广义的影子银行口径是指构成影子银行活动的所有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表外资金来源,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资金来源,民间融资资金来源;狭义的影子银行口径是指影子银行的资金运用活动,常规银行信贷之外的信用发放融资规模。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成因
(一)利率管制的倒逼
我国长期实行利率双轨制,造成体制内外资金价格存在明显的“价差”,在社会融资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为追求高资金回报率,促使体制内货币资金源源不断向体制外影子银行体系流入;使得影子银行爆发式发展,大量资金“跳”出正规商业银行体系,弥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
(二)国有企业涉足影子银行业务
据报道,90%的影子贷款人为现金充裕的国有企业。大型的国有企业,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粮集团和扬子江造船控股集团等,都在利用它们充足的现金流直接贷款给其他公司。它们常常有多种金融工具,例如贷款公司或者信托公司等。
(三)银行业务监管疏漏
中国金融业目前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影子银行的跨行业性、经营业务的联动性和风险的传染性改变了银行主导模式下金融监管的集中监管效果。商业银行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与结构性投资使资产及其运作方式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规避监管以银行业为中心的监管网络成为可能,也给分业监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中国的分业监管无法控制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增大了监管成本和系统风险的滋生。
四、影子银行风险分类
(一)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缺乏监管,期限错配的失衡程度大,配置的资产风险高,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等因素内在的稳定性较差;当资产端贬值风险或者负债端流动性风险上升时,容易引发“挤兑”和资产抛售的恶性循环,放大金融市场的波动。
(二)监管套利风险
监管套利是指各种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通过注册地转换、金融产品异地销售、把表内业务做成表外业务等方式,从监管要求较高的市场转移到监管要求较低的市场,从而全部或者部分地规避监管、牟取超额利益的行为。
(三)经济风险
“壳资源优势”使上市公司和国企把资金投入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从而逐渐退出实体产业的经营,通过资金的买卖来牟取高额利润,长期如此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使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另外,影子银行的高利率对中小企业来说就意味着高额的借贷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五、影子银行风险的监管策略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的金融生态模式,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是利率管制、金融创新和经济内生综合作用的产物,其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业务对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弥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缺口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影响是不稳定的,容易出现较大波动。而解决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于解除管制和鼓励创新,所以应该进一步扩大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积极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争取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充分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弥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巨大缺口;另外,要对影子银行的高利率设置门阀,防止由于资本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也可减轻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融资的高利息成本负担;全面监管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规范同业业务创新,动态监控资金流向,建立传统银行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风险隔离带,防止风险交叉感染;疏导民间借贷等外部影子银行业务,鼓励网贷平台通过自律协同监管,使其规范化运营。
参考文献:
[1]程小可,姜永盛,郑立东.影子银行、企业风险承担与融资约束[J].会计与金融